分享

蒋勋谈《寒食帖》:900多年前的“乌台诗案”沉冤昭雪,苏东坡做回自己!

 用口叟 2020-05-06

蒋勋话东坡:《寒食帖》真正的意义就是回来做自己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轼成为东坡居士

《寒食帖》《赤壁赋》等名作

都在此后所写

最落魄时

他也能有“依杖听江声”的恣意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豁达

并将这些人生无常、悲喜豁达

统统寄于笔墨之中

苏东坡20岁离开家乡,和父亲、弟弟一起去考试,文章写得那么好,主考官欧阳修认为他是所有考生当中最优秀的,可是不敢给他第一名,给了他第二名。殿试过后,仁宗皇帝说这是稀世奇才,将来的太平宰相。在得意忘形的状况下,我们看到这个才子其实一直在“伤害”别人,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

大家都为苏东坡后来的遭遇打抱不平,认为是小人在陷害他。我倒觉得苏轼自己应该领悟——你不知道人会在哪里被伤害了,我们一直以为伤害是种刻意的行为,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你写文章这么容易,而别人写文章却那么难,你大概已经“伤害”到别人了。苏轼后来也不太了解,为什么他每一次做官都派一个最不好的地方给他,于是他就有很多牢骚,这些牢骚有一段时间变成他写文章的基础。

四十三岁以前的苏轼和四十三岁以后的苏轼是两个苏轼,四十三岁以前的苏轼,一直受到宠爱而自己不知道。当他四十三岁被传唤进京的时候,真是吓死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落难到这种程度。被关在监狱里的时候,他的生命有一个大的跳跃,因为常常被审问和侮辱。这时候,苏轼认识了一个重要的朋友叫梁成。他是一名狱卒,苏轼过去的生活中没有这种人,他结交的都是欧阳修这种上层的知识分子。梁成觉得苏轼真是被陷害的,常常偷偷带一点菜给他吃,冬天给他烧热水洗脚。这个时候苏轼变了,看见的不再只有知识分子。

在监牢里面这段时间,我相信是苏轼脱胎换骨的时期。他写给弟弟的诗感人至深:“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对生命当中所谓的权力、财富和正直,他没有任何要求;和自己眷恋的人在一起过平淡天真的日子才是重要的。“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希望下一辈子还能够和相处很好的弟弟再做兄弟,我想这一点是苏轼不得了的跳跃。

他出狱后被下放黄州,整个生命都改变了。大家可以看《寒食帖》,这是在台北故官博物院展览的苏东坡唯一的手稿真迹。当时的人大多不敢理他,因为他是政治犯,我觉得这对苏轼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个伟大的创作者要承受这样被侮辱的过程,能够坦然面对你往日的好友完全不理你的局面。

当人家都喜欢你的时候,你爱别人是容易的;如果人家都恨你,你还要说你爱别人,其实不是那么容易。这个时候几乎没有人敢碰他了,老友马正卿就找了东边的一块坡地给他耕种,所以苏轼取号“东坡居士”。这个时候,苏轼死掉了,苏东坡活过来了。那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这个时候写的。大家读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会感觉到不是苏轼走在宋朝,而是苏东坡走在三国的历史当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姻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当一个人可以与历史里的人对话的时候,他已经不是活在当下。所以当苏轼走在黄州的赤壁,他心目中当年三国打仗的地方,才会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所有的人都会随时间逝去,高贵的,卑贱的,正直的,卑劣的,总有一天都会被扫尽。时间与今天相比,是分量更重的东西。当他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好像曾经在三国活过,现在又活了一次一样。

五代到北宋的词都在写生活中的小事件、小经验,可是这首词忽然写大事件、大经验了,而这个大经验是因为经过了劫难才看到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苏轼的大经验与唐代还是不同,他接下来仍旧回到非常优美的部分。我最喜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有没有发现,这就是宋代精彩的部分,有点像前面讲过的从“尘满面、鬓如霜”忽然转成“小轩窗,正梳妆”,其实是一个阳刚的、沧桑的中年男子和一个妩媚的少女之间的对比,苏轼表现了两面。

我常常跟朋友说,在传统戏曲的舞台上,体现这种对比的就是《苏三起解》:一个美丽的女子和白发苍苍的祟公道的搭配,就是青春华美与年老沦桑的对比。这首词也是这样,前面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样充满男性阳刚的东西,而后面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突然一转,那种唯美的、表现青春年华的美的内容出现了。

这段时间是苏轼最难过、最辛苦、最悲惨的时候,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领悟、最超越、最升华的时候。过去讲中国美术史时我跟大家说过,这段时间他有时候还是很抑郁的,你不要认为他一下就豁达了。有一次他跑到夜市喝酒,被一个流氓一样的人撞倒在地,他很生气,本想跟那个人吵架,可随后他忽然笑了。后来他给朋友马正卿写信,说这件事情的发生令他“自喜渐不为人识”。  

有一段时间,我把这句话贴在了墙上。其实“自喜渐不为人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不是别人认不认识你,而是你自己相信你其实不需要被别人认识,我想那种回来做自己的状态非常难,尤其对苏轼这样曾经名满天下的翰林学士来讲。

结识狱卒梁成这样的人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验, 他真的下到民间了,知识分子的骄娇二气随之消除。民间的东西帮助苏轼开阔了文学的意境,他这个时候写出来的作品,大概是他最好的作品。再来看这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夜晚到东坡喝酒,醒了又醉,醉了又醒,当然是有一点郁闷,不然不会这样喝酒的。“归来仿佛三更",回到家里大概已经十二点多了,“家童鼻息已雷鸣”,家童的鼾声像打雷一样。我们很少人这样写诗对不对?这好像是很不入诗的句子。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敲门,没有人来开门,要是过去,他大概会一脚踹进去, 然后大骂一顿。 可是现在不能进门,他就靠着手杖听江水的声音。“倚仗听江声”是一种生命的豁达,他这个时候的词句都变成了对自己的提醒。提醒自己是因为他多半做不到,他还是会生气的,你不要以为他已经修行得很好,他还是很容易发脾气的人。 

“夜阑风静縠纹平”。夜深了,风停止了,水面上几乎完全平静,好像没有波浪的生命的形式。“小舟从此逝”,他愿意坐着一叶小舟就从这里消逝,“江海寄余生”,到江海当中去隐居。当时传闻他拿毛笔在墙壁上写了这首词后,人就不见了。当地的太守吓死了,急忙到他家里去找,没想到他正在里面呼呼大睡。    

在苏轼的传记里,你常常会看到他的有趣,他从来不认为文学作品是对生命的结论,而只是生命的片段领悟而已。它可以修正,可以修改,也可以再反证、再修行,它是一个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