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的生态定位——精神胜于物质

 美男图书馆 2012-11-26

内蒙古的生态定位——精神胜于物质

内蒙古的生态定位鈥斺斁袷び谖镏

 

博主按语:著名的生态学教授刘书润在其所著的《这里的草原静悄悄》一书的第二部分“草原的诉说”中,以生态文化的多视角,用独特的充满激情的方式,通俗而又不脱离科学原理,评论近年来大家关注的草原上发生的问题。请读“内蒙古的生态定位——精神胜于物质”。

 

 

   内蒙古的生态定位——精神胜于物质

 

刘书润

 

内蒙古大地环境特点突出,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天然性。内蒙古地处地球四大植被区的交汇处,大兴安岭北部为欧洲——西伯利亚针叶林区,岭南,岭东为东亚阔叶林区,辽阔高原东属欧亚草原区,西属亚非荒漠区。内蒙古地区具有六个植被带,寒温型针叶林带,中温型阔叶林带,暖温型阔叶林带,中温型草原带,暖温型草原带和暖温型荒漠带。温带的三个亚带,寒温、中温和暖温亚带。本地区水分类型齐全,从东到西分别为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到极端干旱区。坦荡的高原、平原、山地、丘陵、戈壁、黄土高原、沙漠、沙地、火山台地、河流、湖泊、湿地在这片大地静静的生活。内蒙古大地基本保持天然,地质活动频繁剧烈,生物和人类社会历史悠久而动荡。

内蒙古大部分地处干旱区,是脆弱带,生物生产力低,呈明显劣势。劣势是大气候造成的,人类无法也没必要改变。干旱少雨,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物质分布不均,水分热量的日变化季变化和年变化剧烈,地区间差异明显,并且水热异地,水分较充足的东北部热量不足,而西南相反。对水热变化的反应强烈,气温和水分稍有改变就会引起生物产量的较大波动。总之内蒙古缺水、缺土、缺热量,多风、多变、多灾害,第一生物产量低且不稳定。蒙古高原不能自给自足,对周边地区依赖性强,承载不了更多动物牲畜和人口。由于时空多变、多灾、不稳定,这里的动物为了吃到所需之物,必须进行大范围移动。由于地形平坦,无遮掩,就必须靠奔跑迅速,逃避食肉动物的追扑。这里的肉食动物为了生存必须有更强的适应力,体格更强悍,奔跑更迅速,更聪明,更有团队精神,狼也就成了这里的主宰。这里的人类必须同样适应脆弱多变的环境,以黄羊、候鸟、狼为师进行大范围移动。游牧民族,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游牧文化成为这里的主流。这里的哲学是“动”。“动”就把劣势变成优势,“定”在一处就是灭亡。

有人把干旱区脆弱带划入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恶劣地区。由此产生了打开喜马拉雅山让湿润气流进来的想法。前苏联想使流向北冰洋的几条河流倒转中亚。即使可以做到,北冰洋缺少了淡水补充,不就很快融化了吗?最近还有人推出引渤海水进新疆,把干旱区变成江南。假如可行,那就形不成东部洋气压差,缺少了季风的动力,雨水就到不了中国内陆,干旱区的面积不就更大了吗?假如没有亚洲中部干旱区,没有沙尘暴,太平洋中部的生物由于物质缺乏不就会灭绝了吗?地球和人类社会就失去了最大的物质源、风土源、最耐干旱恶劣环境生物的基因源、冲击力极强的游牧文化源,世界将停滞不前。感谢干旱!感谢沙尘暴!

内蒙古干旱区单位面积生物产量低且不稳定,若想增产要得付出比内陆高得多的投入和负面代价,因此不能作为农牧业集约化的生产基地,只能在天然优质上做文章。这里的矿藏丰富,但矿藏的开采会带来更宝贵的水源和环境的破坏,在我国目前低资源高产品政策下更不合算。蒙古族牧民不喜欢过城市生活,不善于集中室内做重复性体力劳动,因此也不适宜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干旱区的物质贡献,如风土都由大自然自己完成。人类社会的主要贡献是精神文化。蒙古高原的最大冲击力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激活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冲击力来源于开放,进取,宽容,高度的人与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来源与生态文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游牧文化正是现代人类的最高追求。草原民族是开放的民族,渴望商业和文化的交流,对其他地区的依赖性强。对世界一体化做出最大贡献的正是蒙古族。我们不可盲目追求农牧、工矿业的发展。从长远着想,保护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性和固有游牧文化的传承,挖掘精神财富,才能为国家现代化、为全球一体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精神文化并非全部为文学艺术、歌舞绘画。当然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向牧民,向前辈、向邻国蒙古国学习。更重要的是提倡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去,使优良的文化传承得以传承并成为我们治国、树人的精神食粮。

20世纪前苏联学者尤那托夫在蒙古国10年收集牧民经验汇成《蒙古人民共和国放牧地和割草地饲用植物》一书,至今还代表着本领域的最高水平。20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个生态地植物专业从北京大学迁到内蒙古大学,结合内蒙古的生产实际,事实证明这真是英明之举。后来通过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现草原牧业的重要之处并非其本身,而是作为游牧文化的载体。而牧业文化是生态文化。游牧文化全面注入生态学,必然引起生态学的发展。未来的草原生态学将更加深入,更综合,更贴近民众,更具人文和人情味,更具活力,对大自然,对科学现代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

内蒙古大地历经沧桑,历经海陆变迁,板块运动,造山运动,火山爆发,沙漠化,干旱化过程。干旱区土层、植被稀疏,可谓裸体的大地,一目了然,是研究地质地理的得天独厚的大课堂。如果把这些山脉、江湖披上文化的盛装,会更加艳丽。牧民对环境敬畏,理解,如把沙漠比作干渴中的清泉,金色的摇篮,最温暖的家。这样做就会使地质地理科学更深入,更光彩,更有人情味。

草原既有坚韧不屈的性格,强大的冲击力,又有团结互爱,更宽容和谐的一面。它的物质产品是那样有限,而精神食粮无限满足人们的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