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载祥教授运用升陷祛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经验

 姜虹 2012-11-26
史载祥教授运用升陷祛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经验
发表者:张海啸 (访问人次:227)

 

张海啸1 李春岩2

1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中医科 100022 北京

2中日友好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 100029 北京

【关键词】  升陷祛瘀法  心血管疾病  史载祥

史载祥教授从医40余载,学验俱丰,医术精湛,善用经方,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屡起沉疴。笔者跟随史老师学习7载,受益匪浅。史老师在张锡纯大气下陷理论的指导下,从其“贯心脉而司呼吸”以及“大气虚……脉管湮瘀”联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体会,提出升陷祛瘀法,应用于大气下陷、血瘀络阻所致的多种心血管疾病,效如桴鼓,笔者拾撷验案,以飨同道。

1冠心病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患,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类型,其发病主要机制为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而发生。冠心病与中医的胸痹密切相关,认为其发病之主因为阳微阴弦,其病机在于气虚、血瘀、痰浊、阴寒等痹阻心脉。但在临床中,史载祥教授发现大部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会出现气短不足以息,胸中坠胀等典型表现,运用升陷祛瘀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肖某某,男,74岁,2011-5-5初诊。患者于2010年12月因胸闷胸痛就诊于天津市某医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三支病变,呈弥漫性改变,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西医建议心脏搭桥手术,患者不接受手术而求助中医。既往高脂血症、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中风发作2次,脑出血灶多处。现劳累后心慌气短,胸闷胸痛,精神紧张,夜间喘而不能平卧,步行100米则气喘,诱发胸痛发作,舌暗苔薄黄,脉细短弦滑。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脑梗塞、脑出血。中医证属气阴不足,中气下陷,痰瘀内阻。方用:生黄芪40g,桔梗10g,知母15g,柴胡10g,升麻10g,内金15g,法半夏30g,全瓜蒌15g,薤白15g,三棱15g,莪术20g,红景天30g,山萸肉30g,仙鹤草30g,五加皮3g,生牡蛎30g。上药加减服用4月余,患者现偶因情绪激动或劳累而诱发胸闷发作,无胸痛,乏力气短明显好转,可步行1h。

2、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并且术后有1/5左右的患者仍可发生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如何防止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已成为困扰现代医学的难题。另外,冠脉支架术后虽然可有效改善心外膜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但对许多患者而言,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持续存在,心绞痛症状没有缓解。此类患者往往出现气短、乏力、胸痛、胸闷不解或加重等症状。史老师指出,本病的病位在心,以本虚为主,虚实夹杂。患者之所以发病,责之于正气不足,加之手术耗伤,则邪凑虚所,气血不调,痰浊、瘀血内阻于络脉。对于此种情况史老师往往以升陷祛瘀法为主要治疗法则。

沈某某,男,48岁,2002年7月18日初诊。患者于2002年3月因心绞痛频繁发作而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术中顺利,术后常规服用抗凝血、抗心绞痛药物,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近1个月来,心绞痛再次发作,且发作次数频繁,服用抗心绞痛药物效果差。症见:胸闷、心前区疼痛,动则加剧,发作时伴胸骨后发痒,心悸,气短,自服速效救心丸后症状减轻,舌暗、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示:ST-T改变,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考虑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辨证属气阴不足,中气下陷,痰瘀内阻。方以升陷汤为主加减:生黄芪25g,知母10g,桔梗4g,柴胡10g,升麻4g,西洋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三棱12g,莪术12g,生牡蛎30g,山茱萸15g,十大功劳30g,北五加皮3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用药7剂,症状明显减轻,14剂后停服速效救心丸,30剂后诸症消失。治疗3月,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3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史师认为,此病虚证或虚实夹杂居多,而虚又以“大气下陷”为主要病机。体内宗气下陷运转无力,无以行血,血脉不畅,致气陷血瘀而发此病。诊脉可见促、结、代,叁伍不调,以无力者居多,心电图多表现为期前收缩或房颤,临证应用在升陷祛瘀法为基础,加用苦参等据药理研究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每获良效。

宋xx,男,32岁,2010年11月9日初诊。患者于2009年11月发现房颤,呈阵发性,偶有心悸感,超声心动示:LA 32mm,LV 53mm,EF72%,三尖瓣少量返流,holter示陈发房颤,短阵房速,室上性早搏,交界性逸搏。未予治疗。现患者因劳累诱发房颤加重,心悸阵发,气短、心慌,胸部憋闷,自汗,寐可,二便调。舌质偏红苔薄,脉沉细弱,参伍不齐。证属大气下陷、心阴不足、心神不守、血络瘀阻。益气升陷、养阴活血、安神定悸。方用:生黄芪15g,桔梗10g,升麻10g,知母10g,柴胡10g,三棱10g,益母草15g,山茱萸15g,莪术15g,红景天30g,五味子10g,麦冬15g,太子参15g,沙参15g,丹参30g,苦参20g,生牡蛎30g。依前方加减调理2月,心悸、气短、心慌、胸部憋闷、自汗均明显减少,偶劳累后诱发心慌气短,房颤未作,改用中成药心元胶囊,益气养阴活血以巩固疗效。

4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各种病毒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其发病率高、病程长,多数患者易留有一定程度的后遗症。西医多采用免疫抑制剂、干扰素和心肌细胞营养剂等对症治疗,疗效不确切,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则具有一定的优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常由于素体心肺气虚,,复感外邪,正气更伤,宗气亏虚,至虚极而陷,形成本证。临床多表现为气短、心悸、乏力、胸闷、舌淡、苔白或黄、脉滑或叁伍不调等。史载祥教授常用升陷祛瘀法治疗本病。

于某,男,39岁,2008年7月18日初诊。患者于2008年3月感冒后咳嗽持续月余,后出现夜间呼吸困难,难以平卧,白天活动后气短乏力,当地医院做胸片示:心脏扩大,肺淤血。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及左室壁运动普遍性降低,左心扩大,二尖瓣返流(轻度),左室收缩功能不全(EF30-40%),左室舒张功能不全(限制型充盈模式)。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刻下:形态较胖,面色恍白,动则气促,舌质嫩、苔薄白,舌颤,脉沉细短。辩证为气虚下陷,血瘀水停,采用升陷祛瘀、健脾利水法。药用黄芪30g,升麻10g,柴胡10g,桔梗10g,山茱萸30g,党参15g,麦冬15g,沙参15g,五味子10g,莪术15g,三棱15g,蒲公英30g,生牡蛎30g,五加皮3g,茯苓15g,桂枝8g,白术15g,炙甘草10g,上方加减调理8月余,患者体力改善,可一口气登6层楼,夜间无憋气,已经恢复工作。

讨论

胸中乃心肺所居之地,宗气亏虚,无以奉养心肺,心肺失养而大气更虚,“大气下陷”是大气因虚而下陷,宗气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历代医家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大气下陷,无力掣血,循环受阻,而至血瘀。故《灵枢·刺节针邪篇》“宗气不下(不足),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王清任在《医林改错》直接指出“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之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所以从气血相关角度认识,气为主导,大气下陷与血瘀络阻往往并见。其临床主要见症,有呼吸短气者,有胸中窒闷似乎喘者,有心悸怔忡者,脉象主要表现为“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陷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齐”在心病系统中可散见于“心悸”、“胸痹”、“心水”等病中。史载祥教授从气血相关理论出发,依“下者举之,结者散之”之治则,立升陷祛瘀法,临床常以升陷汤为基础,加三棱、莪术等活血祛瘀药物。

升陷汤由黄芪、知母、升麻、柴胡、桔梗等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脾肺之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柴胡味苦、辛,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味辛、甘,微寒,为阳明之药,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补益和升提是治疗大气下陷的关键。黄芪补气,柴胡、升麻升提,共起益气升陷之效。佐以知母清心除烦,同时制约补气药之温热;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三棱为血中之气药、莪术为气中之血药,与黄芪并用无耗气伤血之弊,与升提药同用能开胸中血痹,并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史老师在临证时还常配伍山茱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补肾之先天元气,以益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对有大气下陷,血瘀津停表现往往加用活血利水之益母草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史师在继承先人学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指出大气下陷、血瘀络阻不只出现在疾病的重证阶段,而在疾病的各个时期都有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并根据主病、主证之不同,给予不同的加减变化,如心肌炎配合清热解毒、补气养阴之剂,心衰加用温阳利水之品,心悸加强宁心定悸之功,冠心病加重活血化痰之力等,既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方法,也符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