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哲学

 真情人生· 2012-11-27

我与哲学

我与哲学

——对西方哲学课的总结

我一向不提倡写学习感言之类的东西(因为感受永远是内在的,是很难表达出来的)。但毕竟选修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作为这门课的作业,就随便谈几句吧。以下主要写我从迷上哲学到现在思想上的变化,另加一点感悟,故谓其名曰“我与哲学”。

其实哲学(不如说是智慧)是无法教授来让人获得的。只有感悟、静思方能获得智慧。西方哲学这门课大致的目的就是教你如何去悟,或者从何处去悟。这便是我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哲学将你引入困惑,你得自己从困惑中走出来。

自高中起,我便迷上了哲学。尤其是从高二开始对尼采的狂热,一直持续至今。特别是他的强力意志论和超人的思想,以及用酒神精神解读古希腊悲剧,都深深吸引了我。在高中那巨大的学习压力下,一个人很容易陷入一种价值真空和迷惘之中。那时,尼采的思想像是给我打的一针强心剂(也可说是麻醉剂),我成了尼采的信徒。

但自高三以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又严重困扰着我。加上涅磐和哥特金属的音乐,我愈发感到世界的无奈:残酷的现实、令人失望的制度、还有一个个讽刺的结局。高三结束后到现在已经一年了,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我感到个体的力量太过渺小,世界无法改变。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既然世界无法改变,还要人作什么?人究竟为什么而活?

在无助之中,我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信上了一种宿命论——人的命运早已注定,人不过是按照已经安排好的轨迹走完一生罢了。在这样一个人人都追求成功的社会,请允许我用一个成功者为例论证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按照大多数人的思维,一个人的成功无非可以归结为天赋、勤奋和机遇等几个方面。首先,天赋和机遇是只有少数人才得到的的“馈赠”,是一种“命中注定”的东西。其次,很多人将勤奋看成是完全后天的,也是一般人追求成功可以唯一抓紧的一根“绳子”。但为何只有少数人如此勤奋,而很多人却碌碌无为呢?为什么在大多人都沉溺于网络和肉欲而却有一些人拥有超强的自控力和坚毅的品质。这难道不是命中注定吗?尤其在我阅读了圣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点证明之后,开始重新审视基督教的创世思想和上帝存在的合理性。阿奎那大致是这样思考的: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推动力,即所谓的“因”。你若把一切都按其推动力向前推的话,最后只能归结于一点,那就是上帝。

虽然阿奎那的许多的许多证明现在看起来是相当荒谬的,但你在逻辑上却无法推翻它。推翻不了的命题是否就是真理呢?或者说,它离真理又相差多远呢?我思索了多日,至今也未能找到一个能否定这种宿命论的论证。如果宿命论成立的话,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迷茫之中,我又想起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一切是空,一切相同,一切完了!”

我努力避免自己陷入宿命论和悲观主义之中,但又不知道如何跳出这个“漩涡”。因为我说服不了我自己,我无法证明宿命论就是错的。每天晚上,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矛盾的命题,他们让我难以入眠。有时我觉得自己像个胜利者,有时又很绝望,几乎陷入崩溃。

……

以上便是我认识哲学的大致历程。在回到这门课上,这一学期的选修课——西方哲学让我对古希腊的哲学体系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其中一些精彩的命题至今还让我思索和回味,如赫拉克里特的流变思想、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等。我想,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古代哲人的思想会有更多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很幸运遇上了一位亲和、优雅的老师和几十位同样热爱哲学的同学。这几个月来的选修课将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回忆。至于以上提到的一些问题,我还会继续思考下去。因为哲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