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东莞绽放文化活力

 红瓦屋图书馆 2012-11-28

魅力东莞绽放文化活力

——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侧记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28日   13 版)
好读的村民们在农家书屋 曹永富摄

    11月22日至24日,一场规模大、规格高、模式新的文化盛事——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东莞,这个美丽现代的南国城市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作为会议的承办城市,东莞精心筹备,充分彰显了“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把本届年会办成了“一场全国图书馆界共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盛会、一场图书馆事业与相关文化产业合作共赢的盛会、一场检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果的盛会、一场促进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盛会”。不仅如此,东莞还充分展现了一座文化名城的魅力,一幅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美画卷徐徐展开。这个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如今因文化而绽放新的精彩,因文化而熠熠生辉。

 

    这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图书馆年会不仅检验了东莞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成绩,更提升了东莞的城市形象,提高了东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图书馆年会:群贤毕至 八方赞许

 

    中国图书馆年会的前身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从2011年起,国家文化部决定在原有的学会年会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图书馆界的先进经验,采用会展结合的方式,举办中国图书馆年会,建立我国图书馆事业与产业合作交流的新平台。同时,年会引入城市申办机制,东莞成为第一个成功申办2012年年会的城市。其时,东莞市领导代表全市人民做出庄重承诺,要举全市之力、集全国之智,把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办成一次精彩、难忘、隆重而又独具特色的大会。

 

    11月20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在视察年会筹备工作时要求,将东莞本年度最后一次国家级的展会办好。他还要求组委会注意细节,精心打造有特色的重大活动。在将展会办成平安展会的同时,还要树立文明城市形象,全面展示东莞的亮点与特色。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城市,我们必须言出必行,不折不扣履行好自己的承诺,切实做好年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年会胜利召开。”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的话掷地有声。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和责任,东莞的年会筹备工作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与会专家和图书馆界同行也高度肯定了东莞的筹备工作。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认为,2012年图书馆年会的举办对于全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起到的推动作用,首先体现在集中展示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就,对图书馆人乃至于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从业人员是一种激励。其次,年会在启迪思路、开阔眼界、推动工作、引领未来发展趋势上会产生推动作用。另外,以行业年会这种形式来交流、研讨、展示,形成一个年度盛会,对我们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他方面、其他领域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则认为,图书馆现在正面临转型,东莞年会为图书馆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他说:“我希望这次年会能够把大家的创新激情充分调动起来,化为我们推动图书馆事业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可持续进步的一个自觉的意识和具体行动。”

 

公共文化建设:亲民惠民 百姓获益

 

    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不仅是图书馆界的一次盛会,也是东莞城市形象和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体系建设成果的展示会。走进位于东莞国际会展中心的中国图书馆展览会现场,有一个东莞示范区创建成果汇报展。这个展位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再现的方式和媒体报道的视角,记录和还原了东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成绩、亮点和经验。

 

    东莞是广东省唯一一个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城市。2011年,在10年文化新城建设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东莞把创建重点放在镇(街)、村(社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了全市32个镇(街)文化站顺利通过广东省文化厅组织的“特级文化站”评估定级验收,全部达标升级;实现了全市所有村(社区)按有关要求,建成文体广场、综合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达到“五个有”标准;实现了全市32个镇(街)建有自助图书馆或图书馆ATM,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服务全覆盖;开展了“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村(社区)、到企业活动。

 

    今年,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实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建立了专兼结合的村(社区)公共文化管理服务队伍,为558个村(社区)各聘任了1名专职的文化管理员、配置2名以上兼职的文化志愿者;开展了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逐步构建市、镇、村三级管理模式和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建设了东莞学习中心平台和东莞公共文化网,充实各类文化数字资源,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载体。

 

    处于珠江口的东莞,过去是鱼米之乡,后来是制造业名城,现在则是文化新城。一袭如弗拉门戈舞蹈旋转裙摆的玉兰大剧院,是高雅艺术的殿堂;遍布全市的图书馆,是24小时永不落幕的学习场所;浓缩东莞改革开放30年精华的展览馆,是外界了解东莞的一扇窗;遍布社区的文化广场,拉近了新老东莞人的距离……在这些华丽乐章的背后,是一座城市赤诚的文化宣言、火热的文化激情、质朴的惠民理念。

 

    通过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汇报展,人们不仅看到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个个深入人心的文化活动品牌,更看到了东莞从市里到基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看到了生活在东莞的新老居民享受文化成果的便利以及由此而增加的幸福与满足。有参会代表认为,汇报展不仅充分展示了东莞形象,也让大家对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其中有很多具体举措值得学习借鉴。

 

    年会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东莞图书馆、东莞展览馆、莞城美术馆、南城白马社区图书室等部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对东莞公共文化建设的魄力大为赞赏。有参会代表表示:“我感觉到东莞的市民非常幸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回眸与展望:搭建平台 再上台阶

 

    本届年会有许多创新之处,至少在以下方面具有首创性:一是首次引入城市申办机制,东莞成为第一个成功申办年会的城市;二是首次举办中国图书馆展览会,采取“会”“展”结合的全新模式,有力推动了文化事业与产业对接;三是首次实现省部联合主办,大大提高了本届年会的举办规格和影响力;四是首次举行图书馆界榜样人物颁奖典礼,有效激励了广大默默无闻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五是首次引入北大博士论坛,增强了年会的学术氛围,带来了学界最新观点的碰撞。

 

    对承办城市东莞来说,年会具有更加实际的意义。与会人员实地感受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近百名媒体记者记录了一个个经典的瞬间,刊发了数百篇新闻报道,不仅极大地扩大了年会的影响,也大大提升了东莞的城市形象。而从长期来看,它必将对东莞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直接促进东莞的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在年会开幕式上表示:“图书馆年会是我国图书馆界最高层次、最高水平的行业盛会。东莞市有幸成为承办城市,是文化部和年会组委会对东莞的肯定和支持。东莞将以本次年会为契机,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健全网络、创新服务,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不断丰富城市人文内涵。”

 

    潘新潮认为,回顾本次年会,东莞取得了五大成果:一是提升了城市形象。年会期间,来自文化部、全国各省市的领导和代表,以及外宾3000多人云集东莞,中央和省的广大媒体的焦点汇集在东莞,有效提升了东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展示了创建成效。展览会推出的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汇报展、东莞印刷精品展、图书馆服务体系实践样本展示等事业展区,充分展示了东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效,为顺利通过验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助推了产业发展。展览会吸引了144家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达20000平方米,为图书馆事业与相关产业搭建起有效的对接平台,将对东莞文化产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四是惠及了广大群众。年会推出了多项惠民措施,展览会免费向市民开放,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学术论坛活动;推出购书优惠措施,让广大市民共同分享年会成果。五是锤炼了干部队伍。年会筹办以来,广大干部职工做了大量工作,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年会的组织、宣传、会务、接待等各项工作都赢得了广泛好评。

 

    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表示,中国图书馆年会和展览会给市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盛宴,对接下来的公共文化将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将促进图书馆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本报记者吴春燕、杜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