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日拜谒小如师

 红瓦屋图书馆 2012-11-28
冬日拜谒小如师
丹晨
  丹晨

  冬日晴朗,有一天去到中关园吴小如师寓所问候。他正坐在卧室的床边沙发上,挨着南窗很近,金色的阳光晒满他身上,暖暖的,很有神采。床上堆满了新出的或旧有的书,他可以够着随意抽取阅览,数十年来旧习即使病中还是终日与书为伴,手不释卷。因为前年有过脑梗后右腿落下了病。后来又摔了一跤,左腿又不好了。现在只能在家里慢慢地扶着墙稍许有点活动,已是不良于行了。师母长期患病,六次住医院,前年辞世了。前前后后这一切全是小如师亲力亲为照拂侍候以至善后。他的顾家是出了名的,因为家累花去不少时间。很不幸的是,他的长子长女也都先后因病谢世。一家有三口人在几年内相继归去,对老年人来说,真是难以形容的打击和悲伤。小世兄在上海工作生活,鞭长莫及顾不上他。于是就落得他一个人孤寂度日了!今年五月,吴门弟子为他的九十华诞庆生,有一位说:“吴先生一生坎坷,晚景凄凉!”说的与此有关。

  我坐在他对面,那床边还剩一小块地真的只容促膝而谈了!我来过几次都是这样。不由想起陶渊明的诗:“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像是在描写吴先生的情景似的。五十五年前,我第一次走进他的寓所,拜见我的论文导师吴小如先生,也是在中关园。那时与普通北方农村无异,全是平房土路,家家门前圈了一小块地种点向日葵或菜蔬。全园灰头土脸,鸡犬相闻。这还是有点级别、身份的人住的。那时小如师还是讲师,住的也很逼仄。后来拆建成楼房,至今也已年久陈旧了。小如师在此园住了,也与在北大任教一样,整整六十多年。如今家里一切如旧,水泥地,旧家具,老陈设。他处陋室而谈笑自若,从不提及这事,这仅是我发的感慨而已。

  我原想他可能精神体力不济,只能稍坐一会就离去。我们谈国事、校事、家事,也谈文学、书法、社会新闻、营养保健……没想到聊天到12点半,我几次说:“您该吃饭了!我不耽误您……”他老人家谈兴正浓,似乎刚说开头呢!

  五月那次庆生活动,到会的都是他的挚友、学生五六十人,有的还是外地专程赶来的。气氛非常热烈,大家敬重爱护老师之情洋溢于会场。我很诧异地问严家炎学长,怎么学校、系里都没有一个人来参加?他也茫然。我猜想校领导们大概忙于政绩,不会想到还有这样一位资深的大师级的老教授应有所表示。

  感谢陈熙中、齐裕焜、刘凤桥、吴煜、谷曙光等几位师友们热心出力,编辑了近三十万字的文集《学者吴小如》,收有48篇吴门弟子写的内容丰富厚实、情真意深的文章。北大出版社不仅慷慨出版了此书,还一次性推出吴小如文选五卷,内容包括《含英咀华-古典文学丛札》《莎斋闲览-八十后随笔》《看戏一得-戏曲随笔》《红楼梦影-师友回忆录》《旧时月色-早年书评集》,多达150万字。其中三分之一是近十几年的新作,至于小如师的专著,经典著作的笺注等都不在其内。我想这些都是给小如师最好的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但仅就这部分著作也已可证明他是一位博古通今,学养渊博深厚的学术大师。他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戏曲理论的贡献、书法艺术的成就,以及献身于教学的精神和业绩,都足以在近代教育、学术界占有一席重要的历史地位。我曾说小如师是“最后一位训诂学家,乾嘉学派最后一位朴学守望者”,因为这门学问现在可能已经成为绝学了。这句话曾被许多师友广泛认同。恰恰这也正是小如师长期来坚持的“治(古代)文学,宜略通小学”的理念。他的《古文精读举隅》《古典诗词札从》《吴小如讲<孟子>》《吴小如讲杜诗》等等,以及主要由他笺注、通稿的《先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都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精深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学术界有深远影响。他的研读阐释经典与现在流行的说评书似的讲坛是完全两回事,他是学术学问,那是快餐便当。没有可比性。

  我想研究学问总是寂寞的事,古人说的青灯黄卷坐冷板凳,现今何尝不需要。小如师常自认只是一个“教书匠”,以课堂教学为乐。正是甘于寂寞的谦辞。说来惭愧,我知小如师的书法精美,却没有想到,10月的一天,去到僻远的中关村科技园附近的楼群里参观了“吴小如书法馆”,使我大感意外讶异,看小如师的楷书惊为天人:妩媚娟秀且又内敛雄劲,雍容端丽而气度不凡,宛若看到二王、唐宋前贤的风流遗韵,在当今书法界是不多见的珍品。但他从不露面张扬,除了师友弟子求索,他都慨然书赠,此外只是自娱,故不为世人所知。因他只是视为业余两个嗜好:一是京剧,一是书法,其实都成一大家。他的字里有学问,有文化,有艺术,有气韵,有真性情,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意味无穷。有刘凤桥君痴爱并悉心蒐求,才把小如师的书法墨宝集腋成裘,建成“吴小如书法馆”,还正在编辑、并由天津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精致典雅的《吴小如艺术丛书》,已出了三种:《吴小如手录宋词》《吴小如录书斋联语》《吴小如书法选》,为人们展示了这个足以传世的艺术墨宝。吴门弟子多数都是穷书生,对凤桥君的努力成绩只能表示无任的感谢了!

  于是,我想到现今常听到有人大声疾呼要培养大师,多出大师;也确实常见到大师们呼啸而过,真伪如何就不详了。至于真正的大师反倒视而不见,只因他在“灯火阑珊处”,这对某些热心提倡者来说不免有点悲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