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便利店营收超越百货业

 卿卿山书馆 2012-11-29

        全家董事长潘进丁:便利店营收超越百货业

   台湾便利店是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地区,尤其台北市,几乎街头巷尾都看得到便利商店,俨然已成了台湾生活机能的重要指标。据统计,4成多的台湾人每天会进便利店至少1次,有7成多的消费者在便利店缴费、2成多在便利店用餐,显见台湾人对于便利店的依赖程度,也是世界之最。然而如此高的密度,便利店何以在台湾还有发展空间?以下是本报专访潘进丁的访谈纪要:

  便利店 营收超越百货业

  问:台湾的便利店密度全球最高,未来还有成长空间吗?

  答:不要以台北看天下,台湾很多地区仍没有便利店,仍值得开发。

  再来,以日本的经验来看,消费习惯改变,造成消费者对通路的选择也跟着移转。

  过去量贩店、百货公司的业绩超越便利店,不过,这几年,日本百货业出现合併潮,像是西武跟崇光、叁越与伊势丹、坂急和坂神等的合併;而之前日本最大的通路是量贩店,然而西友超市却被美国沃尔玛併了。反观UNIQLO、大创等通路却趁势崛起,而日本7-ELEVEN业绩更是突破3兆日圆营收。

  回头来看台湾,便利店今年上半年营收也超越百货业,显见通路移转确实正在进行中,且是转到便利商店。

  根据统计数字显示,在日本,批发加零售通路加外食约有160兆日圆的市场,便利店的营收仅9兆6千亿日圆、只占6%,未来5年预估可提高到10%,产值可达16兆日圆。相对地,台湾批发加零售通路加外食约14兆台币市场,便利店营收仅占1.4%、约2千亿台币,未来5年预估将成长至2%,也有2,800亿商机。或许总市场不会变,但通路的移转,便利店绝对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卖东西 不能只追求低价

  问:台湾便利店几乎包山包海,什么都卖了,未来还有值得开发的业务吗?

  答:台湾消费者愈来愈会精打细算,会去计算CP值(性价比),不只是看价格而已,就像日本的量贩店会垮台,其服饰只是强调便宜、没有特点;但像无印良品、UNIQLO,强调平价的奢华反而深受欢迎,所以一昧追求低价是不行的,要物超所值才行。

  随着通路的移转,我们观察到几个可以开发的方向,一是年轻族群的崛起,造成网路急速成长,网购、线上游戏发达,而我们要让他们来店取物,来店购买线上游戏,把消费者吸引到便利店,就是把客人吸引到这个通路。

  此外,生活型态的改变,单身族群、高龄银髮族也很多,便利店可以朝此方向规划,像是推出小包装生鲜商品,来满足这些客群需求。

  另外,日本的便利店大都有作药品的服务,就像是一个小型的药妆店,台湾虽然台北找药妆店很容易,但在乡村,很多地方没有药妆店,晚上发烧想买个药都不容易,我们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想才对。

  民生财 商机不畏寒

  问:便利店处于消费市场的第一线,最能观察景气的变换,你如何看未来景气?

  答:从目前统计数字来看,消费信心悲观,大家都变得保守,而此波调整可能跟2008年的金融风暴情形不一样,那时还有金砖四国撑住,大陆、俄罗斯等市场都不错,但现在是全球都不好,那时新兴国家带动V型反转上来,但这次不太一样,似乎没有力道,而且欧债也一直不见好转。此外,欧美国家都在印钞票,金融可能稍微恢复,但财政赤字还是很高,消费力道也不强。

  台湾主要靠出口,所以感觉拖很长,可支配所得也变得很少,消费市场回升力道较弱,主要在于消费者花钱小心谨慎,钱包守得比较紧,要靠内需去带动经济成长,也不容易啦!但从日本失落的10年经验来看,民生财(包括批发、零售、餐饮都有微幅成长)还在,尽管耐久消费财、奢侈品都不太好,但民生财还是有商机。

  台湾连锁业 一定要走出去

  问:政府可以如何协助连锁业走出去?

  答:产业的转型喊了很多年,过去内需产业无法创造外匯,但现在服务业输出可以创造很多外汇。台湾开放外资二十几年,很多连锁业都进来了,一些本土的百货、量贩被淘汰,也改变了大家的经营思惟。

  2,300万人口的市场,无法扩大规模,台商一定要走出去,第一站就是大陆,这部分台湾连锁业已做到很好,像是大润发、天福、丽婴房、王品、85度C、摩斯...,远超过外资连锁业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可以印证台湾是很有机会的。

  政府方向对,作法不一定对,以台湾服务业来看,有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有商业模式,但资金不怎么够,每个厂商需要的资助也不一样。或许政府觉得台湾这么小的市场,怎么可能创造极其成功的品牌,但法国市场规模有多大?依旧创造了家乐福、瑞典则有IKEA、H&M,英国有TESCO,这证明服务业可以藉由走出去,创造不凡的价值。
  (工商时报 林祝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