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各地中国人的性格(四)??幽默的天津人

 海平面书斋 2012-11-30

幽默的天津人

   

    1 . 天津人的性情

  谁都知道天津人爱耍嘴皮子和爱面子,谁让人家是天津人?天津是名副其实的曲艺之乡,盛产以语言表达见长的名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的曲艺事业蒸蒸日上,从天津走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前有马三立,后有冯巩。跟北京艺人的相声不一样,天津人的相声显得更朴实和平民化。马三立的相声没有太长的段子,总是平淡地叙述一段生活中的小故事,最后抖出一个包袱,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让人大笑不已,回味无穷。

  "京油子"是说北京人的,北京人很不高兴,因为油子给人的感觉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卫嘴子"是说天津人的,天津人不仅不介意,反而很高兴,因为嘴子只是让人感觉到话多而琐碎,并没有明显的贬义。在天津的大街小巷、商场、公园,到处都是扎堆说话的,而且不分男女老少。如果要是做一下统计,一个天津人一生说话的时间在他全部生命中到底占多大比例,一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在天津,朋友之间不能不给面子,夫妻之间不能不给面子,上下级之间不能不给面子,总之,给了面子,什么都好说,不给面子,什么都免谈。给面子似乎成了天津人的一个公共美德,一个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于是,给不给人面子成了天津人对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评价标准。天津人说,打人别打脸,说话别揭短,就是这个意思。爱面子,虽虚荣,但也无可厚非,因为要面子总比不要脸强。

  "耍"嘴皮子和爱面子是天津人的性格。天津人爱说,但不一定就会说。纵观历史上几位大说客,没有一个是天津人。诸葛亮舌战群儒,可诸葛亮是山东人;战国时代,主张连横的张仪是山西人,另一个主张合纵的苏秦则是河南人。就是到了明清时期,和洋人交涉时,也没见谈判桌上有天津人。由此可见,天津人的嘴巴子上不了正场,真正关乎国家命运、人类前途的话题,天津人一概谈不来。于是"卫嘴子"的嘴就只能用来做生意,一般做不成大生意,如真正的石油、军火生意,天津人是做不成的,但是做小生意,天津人却是高手。过去天津有一种职业叫跑合,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经纪人,天津人最多。但靠嘴皮子做生意,总给人一种坑蒙拐骗的感觉。

  大家评价天津人亲切、实在,同时严厉苛责天津狭窄的街道和地方保护意识。人们对天津的评价始终是天津还是老样子:街道是老样子,建筑是老样子,人们的精神面貌也还是老样子。天津这个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庸。天津是三大直辖市之一,开始时人们念着北京、上海、天津,还挺顺口,几十年过去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天津是发展了,于是,越念越不顺口,慢慢地,天津就掉队了,而且越拉越远,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上突飞猛进的广州。

  天津人似乎天生就有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本领。在天津街头经常可见这样的画面:大早晨或者大晌午,胡同口或楼群间三三两两的青壮年男子或在乘凉聊天,或在下棋打牌。来天津的外地人都纳闷,天津何以有如此多的路边牌摊且每一个都热闹非凡?本该在职场打拼的户主们安然地接受着下岗或离职的现实,并且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心态,以适应更低水准的生活,这一点上,女人们显得格外能理解丈夫,也格外的温柔。因此,有人不无讽刺地说:爱拼才会赢是台语歌,天津人不会唱。

     虽然与北京人同样具有北方人的粗豪,但由于生活环境与条件不同,使得天津人缺少了北京人的大市民意识,而稍显俗气与小市民气。他们没有那么多信息可以传播,朋友见面往往是用稍显粗野的语言谈论一些家长里短的话题,开一些比较低级的玩笑。他们往往用自尊来掩盖自卑,自重而相轻,互相不服气,语言中充满了别人的不是与无能,一点小事就可能让几十年的交情毁于一旦。由于多是此种性格特征,所以那个地方的邻里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都较为淡薄,甚至于父母、兄弟姐妹也很难和谐相处。

  天津人讲话直爽、简洁、泼辣,不兜弯子,喜欢直来直去。但有时不免虚张声势,强词夺理,出言不逊。因此"京油子"、"卫嘴子"的说法也带有一些贬义的味道。

  另一方面,由于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再加上曾经的码头文化,所以天津人吵起嘴来,气性就大,免不了动手,嘴里还骂骂咧咧。提到骂,天津也有特色。哪个城市的人都骂粗口,和天津比,他们骂的花样还只多不少,只重不轻。但问题是,天津的口音与口中的粗话仿佛能起化学反应,为其添色不少,翻来倒去就那几句,内容没啥创意,只靠重音和语气的变化取胜。所以,天津人骂街,格外像骂街。

  此外,天津人打架时,还有让人眼皮子发跳的四件事:"煽风点火"的"架挑"、"阴毒损坏"的"拉偏手儿"、暗伸小手的"打便宜人"和喊好儿助阵的看热闹,使得人们为旁观一场大不了的打架现场,即使自行车丢了也觉得值。

  天津是北京的卫城,也称天津卫,所以天津的男人,祖上有着浓厚的军人气质,少言语,多仗义;为人却是粘液型的,不善于表达,但情感强烈。这就是京海两派的完美结合。天津男人懂得幽默,他们生活不但休闲,而且附庸风雅,古玩书画都有所涉猎,是全国学术气氛最浓的城市之一。他们不喜欢言行不一,他们和所有的北方男人一样,说话做事都是直来直去。天津是休闲的城市,它集结了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共性,再伴随着天津大麻花的香味。这种滋味只属于天津,一种浓烈的休闲、一群自在的雅士构成了天津男人的独特风景。

  天津男人的优点是健谈、幽默、煽情,具有北方男人的魁梧、粗犷与傲慢。天津男人呵护女人的方式也是粗犷的,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但天津男人的执著和浪漫是希望和女人一起慢慢变老。当青丝已成白发,天津男人还会对女人说:"我爱你!"

  天津的男人不喜欢露富,有钱藏起来慢慢花,交女朋友时,从来不带她去什么大馆子、大商场。但是一旦要打算把女朋友升格为太太,那形势可就不一样了,立马把家底全部交给夫人管理,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甩手大爷。


    天津的男人懂得幽默,经常拿自己开涮。你说天津是个直辖市、大城市,他们会说,你可别逗了,嘛直辖市啊,全市的GDP还抵不上北京秀水街一天的收入,寒碜死人了。明面上是说天津发展不好,实际上是说天津人哪像北京人,成天倒卖假冒伪劣产品,挣了钱也不是什么光彩的好事儿。

  美丽,首先要看女人。天津似乎比不得四川或江浙那般盛产美女,但天津女人着实也不丑,大鼻子大眼儿的,落落大方,自有一番风采,别有一种安身立命的洒脱之美。这样的性格反映到服装文化上,就缺少一种领导全国时尚潮流的力量和信心。即便有些靓女,也大抵只在"跟"和"赶"的层次上,追求的多是南方和上海的时装款式,少有自己的创意,不能形成天津女人自己的独特时尚品位。

  美女效应抑或美女经济之类,在天津走不大通。美不美,在天津人心中很少会排在首位。至今在湖南广东方兴未艾的各样形式的选美活动,天津总是不感冒。几年前天津也搞过"月季花小姐"之类的评选,观众却始终内敛含蓄,流鼻血这个词不属于天津。与其说是天津不爱美,不如说还没学会美。

  2 .天津人的性情是怎样养成的

  天津人是天子渡河地方的人,是从九条河汇聚而来的。在陆路交通还不发达的过去,天津有了这九大河流,就成了八方民众汇聚的地方。许多天南地北的人聚到一起,就要相互沟通。用什么沟通?当然是语言了,所以天津人不爱说也得说。天津人眼界开了,新鲜事自然就多,他们能不向外地人炫耀自己的见识吗?所以天津人爱说由来已久,"卫嘴子"的雅号也名副其实。天津人爱说还有一个原因,在天津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大多是匆匆过客,所以天津人说话说过撂过,可以不负责任。因为不负责任,所以可以随便说,又因为说话太随便,所以也无法对所说过的话都负责任。

  天津是码头,也是商埠,天津人的见多识广、能说善道与这种城市功能有着密切关系。但比起"京油子"来,"卫嘴子"更显得"贫","京油子"的"油"是见多识广、满不在乎的"油","卫嘴子"的"贫"则带有码头"青皮"的"赖"和商埠商民的"奸"。"赖"则执著,"奸"则机巧,所以天津的相声不像北京那样"滑",却更耐咀嚼。

  天津原是北方最大的商埠,又是北方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但也许因为太接近政治权力中心,所以天津人的"青皮精神"没有发展成上海市民的那种独立的个性意识,反而沾染上几分"京官"常有的欺下媚上之气,从而变形为一种有点"刁悍"的性格。这一点,在天津的小市民中尤为突出,一些人一口油腔滑调的天津话与这种性格相呼应,令人难以恭维。天津虽然是沿海城市,但在首都旁边,风头都被北京抢走,又没有北京作为京城所拥有的那种强大的财政支撑,因此,在北京的衬映下不免显得有点不很突出。


    表面上看,天津在中国的直辖市中是最没有特点的一个,既缺少北京那种宏伟大气的庄重,又没有上海那种城开不夜的繁华,也不像重庆那样山重水复、诡谲多姿,乍一看不过是一座放大了的石家庄。然而实际上,与一般北方城市相比,天津又颇有几分水乡的秀丽,海河等几条河道纵横全市,星星点点的湖泊分布城区周围,虽然不大,却也为这座城市平添了姿色。

  相传天津设寨时,居民才有七姓。至明代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率兵扫北,大批的随军家属和移民到天津落户,天津始成为繁华的城镇。燕王与其父朱元璋揭竿举旗发端于苏北、皖南,自然随之而来的以这一带人居多。虽然距北京不远,但天津话与北京话却颇有差异,就是因为守军及其家属多来自安徽。天津众多的居民是由退役的军人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拼凑组合的。天津民间旧时曾流行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所以天津的节令时俗又源于河北、河南、山东的农村。

  天津建卫,长期驻扎军队,养成了天津人的尚武之风。军队总有身怀武功绝技的男儿,在天津驻守或最后老死天津,那一身的功夫也流传了下来,这是天津人对武术知多闻广的原因之一。所以,军人粗犷剽悍的性格和移民抱团的习性对后来天津民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天津历来就有着分帮结伙的特点,如漕运的山西帮、广东帮、宁波帮等等。就是在同行业间,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抵御外部或外地势力的侵入,天津人也自发组成团伙,出现了脚行、鱼行、粮行、油行等组织。

  帮会和团伙内部重义气,守信用,互助互利。早年有所谓"锅伙",合伙吃饭,平分工钱,是原始的互助互济形式。帮会与团伙之间互不相让,争利夺势,甚至武力火并。李鸿章在《续天津县志》序中写道:"顾其人情风俗轻生赴斗……盖斯民之富者,多好倡为善义行……亲上死长,勇于赴难而不屈,亦多忠义才杰之伦。"这是讲其好的一面。而副作用也不少,以土产"混混儿"出名。所谓"混混儿"皆地痞无赖亡命之徒。"混混儿"之间为了抢占地盘,除经常打架械斗外,往往还采用"自戕"的特殊方式来斗狠。当然,"混混儿"仅是个别的,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早已绝迹,但它造成的社会影响还是存在的。

  清代,天津逐渐失去军事要塞的地理位置。驻军实行屯田制,穿渠引水,开荒种田,渐渐由"军"转"农"。当政者因势利导,改军事管理为行政管理,兴办学校,提倡儒家教育,民风也随之一改。贵德耻争、乐善好施一时成为时尚。一人有难,众人相帮的好民风一直流传至今。敢于直言公理,乐于帮助弱者的事情总是屡见不鲜;而欺弱凌下常常会引起公愤。比如,观看球类比赛,天津人从来都是为暂时失利的一方摇旗呐喊。社会上历来有民间自行排解纠纷的风气,称排解纠纷者为"大了"。"大了"往往是德高望重极善言谈之人,他们了事一般不纠缠细节,尽量使问题简单化,要求在大的方面双方都过得去,常说:"看我的面子完啦。"所谓了结,不是评理,而是使双方找回一点"面子"。
  

   天津有过城,呈算盘形,人说主出商人,所以清代成了"畿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清末,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一跃成为华北地区的商货中心--大商埠,外来事物不断涌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天津人几乎每天都在接受新东西,见多识广,转化成自我骄傲、夸耀的资本,滋生出一种城市人的优越感。天津人动不动就把外乡人称为"老呔儿"、"傻帽儿",特别爱在外地人面前宣扬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来,天津这个内陆运河城市又兼具外向海港城市的性质。

  但是,洋人们在天津设立租界,除了让天津的爷儿们吃过见过了,好像并没有对天津的文化传承构成什么影响,跟上海比起来,这两个城市的人在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上有本质的区别。

  3 .天津的风土人情

  如今天津民风,可分三大块:(1)城市风,又分商人风、文人风、游民风;(2)滨海风,又分渔民风、盐民风;(3)农村风,实则为山东、河北农民风尚的综合。混混儿之类不过只是其中的游民一种而已。

  天津人好吃是闻了名的,而且特别喜欢吃鱼。不管是河鱼、海鱼还是大鱼、小鱼,天津人统统全吃。天津有"九河下梢"之称,河流纵横,所以在天津沿河边居住的百姓很多以打鱼为生。天津人不仅喜欢吃河鱼,更喜欢吃海货。天津地属沿海,每当金秋季节,螃蟹上市,天津人是一定要大饱口福的。素有"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的民谚,天津人讲究的就是吃香的喝辣的。天津仅小吃花色就有500种,但知名度最高的,是狗不理包子,它与十八街大麻花、耳朵眼炸糕,并称三绝。

  民间工艺品也有三绝,它们是线板手绘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栩栩如生的彩塑人物、"风筝魏"的风筝。时鲜中也有三绝:银鱼、紫蟹、铁雀。

  从衣食住行上,可看到天津传统文化的特色:运河城市与海港城市文化的化合。天津诗人周宝善的《津门竹枝词》中有"时逢节令馔求精"的话,道出了天津人为什么在饮食方面特别讲求"应时"、"应节"的习俗。所谓"应时"就是什么季节吃什么,以物产的季节性决定津菜的时令性。所谓应节,就是对应节食品的特别重视。天津素以"农渔桑为先务,以诗书为要领","迩来五方杂处,逐末者众",以致习尚奢靡,有更多的岁时俗礼传留民间。

  4 .如何与天津人交往

  天津人讲面子,说话办事讲究"外场",讲究"打折了胳膊褪袖口里",再穷也不能露出穷相。天津人总是表现他们吃过见过,比"外地人"有见识。看见你蹲街边吃三元一盒的盒饭,也会有人说:"唉,这外地的,就吃这个。"其实,他可能在家刚吃完只值一元钱的熬小白菜。


   他们得过别人的好处,会总想着以某种方式加以回报。初次办事总是把话说得十分周全,让人心里热乎乎的。事后还要说:"用得着说一声","有事找我去"。一旦别人有事相求,不管能否办成满口应允,极力去促成,有些难处也自我承担,从不对外宣扬。天津人以"失约"、"食言"为耻,称这样的人为"大梨"、"庇庇";以"管闲事"为乐。因此,外地人跟天津人交往,时常能感觉到天津人的实在和爽快,这跟天津人的"脸面情结"有关系。比如你去天津人家做客,本来没想在人家里吃饭,而主人却是一定要留下你的。如果你非走不可,那是不给人面子,当你决定留下来之后,这主人可能一转身去邻居家借了二十块钱,来操持这顿招待你的饭菜,但决不会在你面前露出一丁点儿的为难之色。天津人热情地留你吃饭,是给你面子,你留下来吃他的喝他的,是给他面子,他借钱欠债也让你感觉宾至如归,是撑自己的面子。

  天津人的性格是热情和"哏儿",他们不讨厌和人接触,反而喜欢和人说话,对外来的人总会有兴趣去了解他们、和他们聊聊,外来的人也不用太担心被天津人给算计了,天津人不是那种算计人的人。天津人对人热情,你如果找天津人帮忙,他不但帮了你,还会捎带着教你一招两招的教育教育你。天津人说话虽然不像北京人那么多话,那么喜欢挑人的刺儿,可是天津人说话也是很"哏儿"的,他们话里的话也有意思,更让人费神去琢磨。不过北京人有时对外地人云山雾罩地让你不知真假,天津人不会这样,他们对自己人说自己人懂的话,对外地人就会说外地人听得懂的话,所以这一点天津人要比北京人更厚道。或者说,天津人的"哏儿"是骨子里的,这是他们的幽默感,不显山不露水,有的幽默可能几天之后才能明白才笑得出来,是一种"蔫儿乐"。

  天津人对外地人的能耐都在嘴上,你要是不在意,只管尽你的能耐给他们把活儿干好,你可能会得到即使在上海、广州打工也得不到的"礼遇"。为你沏上一壶热茶是普通的,让你抽上几根香烟也是普通的。再一高兴,送你一件他们不穿的衣裳、一双不穿的鞋。他们讲面子,也给你面子,会和你这样说:"拿去,好歹干活时穿。"你若是去给他们家干点活,就像你根本没见识过城市的上下水道、厨房设施一样,在旁边没完没了地指画挑剔;可能,你还能听到旁边邻居老头、老太太的嘀咕:"留神,外地的……"其实,你不用太在意。天津人就是这样,对"本地的"、"外地的"有点在乎得神经过敏。买带鱼要"本地带鱼",买白菜要"本地白菜",连土豆(马铃薯)、猪肉都要"本地的"。

   尤其是在夏天,天津人扎成一堆儿一堆儿地说新鲜段子,正反都是听说的,有人在黄河捞到一条八丈长的鱼,有人在吐鲁番能见到一串八百克重的葡萄,矫情,较真,在旁边听着也是一个乐儿。

  天津人爱犯矫情。向两个天津人问路,听明白了,走了,他们却还在一个说这样走比你说的近,一个说那样走比你说的顺,兴许能原地不动争执上个把钟头。所以,到了天津,你甭管什么事尽管开口,问路,找人,找工作,这个人说那边新开了家工厂,可能要人,那个人会告诉你哪里可能招保安,一堆人还可能七嘴八舌帮你参谋上半天。不过,你听了,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因为,这里面的信息有的是他们在犯矫情。甚至,有的天津人会直接警告你:"小伙子,对他们可信可不信,他们是满嘴跑火车。"

  天津人爱说天津被北京夺了"地气",有能耐的都跑北京去发展了。天津养平常人,留不住能耐人。不少打工的,只要不是安于现状的,也都往北京跑,好像去北京走在路上也能拾到一个银元宝。天津有名的大公司,除去原来是国营的,就是合资、外资的。天津人有顺口溜说:"天津经济三大块,一瓶酒(天朝葡萄酒)、一碗面(康师傅方便面)、一只洋鸡(摩托罗拉手机)猛下蛋,经济围着饭桌转。"

  虽然天津人也看不起"外地的",却不像广州人那样财大气粗,不像上海人那样坚定不移。虽然有些天津人一个个都是溜光水滑的,平时也是满脸"河马表情"地看不起你,赶上你嘴甜点把他们哄顺了,帮他们干点力气活了,请他们到"狗食馆"(天津人对路边小餐馆的俗称)去喝顿小酒了,他们就会把满腹衷肠摆到脸上对你说:"谁能怎么着谁啊,哥们儿,到月头领薪水,谁比谁能多拿几张大票啊。"

  天津人心软,不恃强凌弱。这里不像北京、上海那样一扎进去混上半年,还咂摸不出那个地方究竟是什么滋味。天津人恨不得把犄角旮旯都给你显摆出来,不让你总感到陌生。这里也不像别处那样轻易有人搭理你,天津哪怕是条本地的狗,逮着你也要吓唬上几句,但你只要不和他们矫情、抢火(争论),多说上几句好话,给足他面子,他们会对你特别客气,甚至会小来小去地给你点便宜,照顾照顾你。天津人自己也说:"天津人就是心软,架不住三句好话。"

  这就是天津,混不熟的时候,感觉天津太糙,太自以为是;混熟了,才会觉出天津这个码头不错,真的不错,有味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