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在路上 事业就是信仰

 乐山老杨 2012-11-30
我们在路上 事业就是信仰
 “我们交通人,站起是一座山……巍峨雄伟坚强忠诚,奋勇担当时代重任……”雄壮激扬、热情澎湃的《我们交通人》,唱出了乐山交通如山的坚强和担当,闻之让人深深动容。

    桥梁飞架,路途迢遥。鸟瞰嘉州大地,遍布城乡的公路桥梁如涌动的动脉般铺展、延伸、呼吸,一条路就是一件艺术品,一条路就是一座丰碑。

    “修路就修最好的路。”铿锵誓言回荡,乐山交通创造着物质与精神双重文化,执着前行的脚步一直在路上。

    以道路为家,我们在路上

    一流的标准,翻番的速度,这是人们看得见的乐山交通。

    理念的重塑,强有力的执行,这是人们看得见的创造与执着。

    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成就了这份超越和厚重?

    “我们在路上。”这是乐山交通人的“口头禅”。不经意间的表达,折射出这是一个以路为家的群体。

    射箭坪道班,位于峨眉山市与峨边彝族自治县交界的山区,负责管养省道306线7公里油路和县道4公里土路,海拨近2000米,山高路陡,九曲十弯。

    10月下旬,时令远未转冬,射箭坪路段已是天气多变、雾气缭绕。记者见到射箭坪道班班长兼养路工人余小忠的时候,他仍像往常一样往返在同一段路途上。土箕、锄头,在他清瘦的肩膀一扛就是20年,7+4公里道路来回走过千万遍。39岁的他,已担任射箭坪道班班长17年,带领全班职工保洁公路、清水沟、修补坑凼、铲除杂草,维护路权,多年自备养护材料上万立方米。

    “高山道路不同平坝地区道路,如果不坚持维修保养,这路就像人害病一样,小毛病不及时治理,拖成大病就麻烦了。”说起这段路,余小忠总是满怀深情。在他眼里,眼前的路分明有着鲜活的生命,他的呼吸与路的呼吸早已难分难舍。

    “山区落后,经济要发展,公路是命根子,我们养好公路就是为山区经济发展做贡献。” 这是养路工人余小忠的朴素信念,他为自己和工友们能长期守护这段路而充满自豪。射箭坪道班养护范围内,路面平整、路肩整洁,水沟畅通、标志醒目,桥栏杆和警示桩完好,路容路貌整洁美观。从未因水沟不通而淹没当地农田,从未与当地农民发生矛盾纠纷,村民们每遇到他都亲切地招呼“余班长”。

    以道路为家,余小忠只是乐山交通战线上的普通一员。

    放眼乐山交通,无论“主场”还是“后方”,千万个“余小忠”正在默默奉献。无数个“余小忠”,组成乐山交通人的写实群像。

    以学习为动力,我们在路上

    目标达成需要合适的载体平台,组织和文化的塑造同样如此。对于一个拥有几万人力的行业部门,什么样的载体才能兼具现实性和长远意义?

    乐山交通选择了“学习型组织”,用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对组织进行思考,旨在找到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凝聚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

    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组织?倡导者彼得·圣吉以为,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被分割的局面,当今社会的最大问题是人们不能正确、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因而“群体智力”低下。他提倡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组织大家共同学习、互动学习,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从而使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得以极大提升,全力实现组织的共同抱负。

    通俗理解,学习型组织就是由一群能不断学习、不断增强自身创造力的人组成的集体或团队。其本质特征是学习。

    学习,可以唤起心灵的正向转换。乐山交通持续9年的实践生动表明,导入学习型组织,不只能达致更高的组织绩效,更能激发组织的生命力。

    相信每个人都是人才,让人人有舞台、有位置、有事干,始终坚持在交通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实现交通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理念,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提高人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干部职工个人潜能,增强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为交通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树立理念、营造氛围,团队学习、互动交流,“五个一”活动……“子集”汇成“交集”,乐山交通培育形成“责任交通、廉政交通、创新交通、和谐交通”共同愿景,“事在人为、争创一流、苦干实干、无私奉献”交通精神,“人民满意的交通、领导放心的交通、社会尊重的交通”核心价值理念,引领乐山交通不断自我超越、争创一流。

    工程优良、干部优秀、人才辈出,成为乐山交通突出的“集体表现”——

    “修新路、走烂路”的恶性循环陷阱彻底破解,交通快速升级换代,高调实现“三年大变、五年巨变”;

    火热事业锻造优秀人才,2004年以来,乐山交通建设累计投资超过300亿元,先后有20多名一线干部得到市委提拔任用,没有一位干部因工程质量和廉政问题受到查处。学习型组织建设,达成了通过新的观念信息而不是物质产品来实现价值提高。这种几何级的放大效应,正在为乐山大交通提供源源不竭的深层动力。

    以事业为信仰,我们在路上

    一个工作,一个职业,十年几十年做下来,如果不完全是因为生存需要,我们拿什么来保有一份如初的热情和干劲?

    精神,只有来自生命深处的精神动力,才能生成这份恒久的支撑。

    当你把工作和职业做成事业,你便获得了一份坚定坚守的信念,你的事业中便有了一种单纯执着的信仰。信仰,这一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将催生无穷的创新创造活力。——这是来自乐山交通关于工作、事业、信仰的实证回答。

    2005年,记者在峨眉山景区公路改建工程现场第一次见到交通人王三五时,他是工程副指挥长,所有时间几乎都泡在工地上。近日,记者第若干次见到他时,他担着副指挥长的职责,奔波在乐雅高速公路工地上。谦和,敬业,执着,总是在第一线,这是他留给记者始终如一的印象。

    参加工作起就在交通,25年来,王三五从一名普通的工地实验员、施工员做到质检工程师、道桥专业工程师,先后参与新乐路、成乐高速公路、乐峨一级公路、峨眉山—大佛景区公路、大竹路、乐雅高速公路等近30个项目的管理和建设工作。

    “为交通事业服好务,修好路。” 说这句话的王三五有一种坚毅和坦然。人们难以想象,这是一个曾因重病动过大型手术,身体有残疾的人。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王三五不顾身体差、生活不便,毅然请缨率领乐山交通系统第二支救援抢险队(9名机手和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在震后次日冒雨摸黑赶到地震重灾区汉旺镇抢险救灾。他所在的团队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不分昼夜清除厂区道路,抢救被困车辆、物资、技术档案等。抢险队共翻挖废墟坍塌物2万余立方米,先后在东汽铸造厂、东汽家属区、东汽中学、东汽医院等废墟中挖掘出遇难者50余人,挖出数万元人民币及首饰、存折、房产证等贵重物品并如数上交。危难之际,王三五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和交通战士在大灾面前的精神品格。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包括王三五在内的乐山交通队伍,是全省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市州交通抢险工程队伍和救援车队。

    敢打硬仗,善打硬仗,不断刷新纪录,向着更高目标奋进。乐山交通战线,像王三五这样的“老交通”和“新交通”不胜枚举。

    只有对事业单纯执着的信念,才足以成就个人理想与团队理想的一致,才可能开创前所未有的业绩。

    总是走在“开路”最前线,总能打赢一个又一个硬仗,靠的就是那么一股子精气神。这是乐山交通“铁军”给出的“解”。

   (本报记者 杨心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