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享受孤独是一种幸福

 miyasa 2012-11-30
 
 

  著名作家袁道之老师曾在微博上摘录友人的诗句:“你盼不再孤独,我盼孤独一会!”我读了之后,给袁老师留言,引出了下面的对话:

  @柳迦柔:享受孤独也是一种幸福。

  @袁道之:格言啊!这种幸福赠送给您!我可不敢享用啊!

  @柳迦柔:那就把孤独放进柜子里锁上。

  @袁道之:孤独是无法锁住的,它会浸透到骨髓里去!

  @柳迦柔:那就把它们赶走吧!

  @袁道之:驱赶孤独的药是高压!

  跟袁老师的“孤独会浸透到骨髓里去”相比,我一直认为凡高是真正孤独的人,他的孤独源于内心世界的孤独,而正是这种孤独,成就了他后来的艺术。从欣赏凡高画作的那一刻起,我就认定,凡高是一个孤独的人。后来有幸读到周时奋先生编著的一本书,对这一点更是深信不疑。

  周时奋先生编著的《凡高画传》,是一部新颖的图文版的画家传记。这本传记,不仅让我们欣赏了凡高的作品,还了解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生平。他的贫穷、他的疾痛、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人性的善良都被这本设计精美的画传所描述。从多雾的伦敦凡高心中那根很细的东西颓然折断后,他永远地离开了英国,到成为博里纳日的福音传教士,用上帝的光芒去温暖那些病痛的心;从夕阳照耀着归途的水潭边,观看渐渐地消失在苍茫暮色中的埃顿之恋,到浪漫海牙来看凡高的第一个女人;从田野里写生的奇特感觉,到超越巴黎的冬天;从阿尔的太阳,到摆脱了恐惧的雷米的疯人院;从奥维尔的最后日子,到返回大地母亲的怀抱,永远地埋在那肥沃而散发着芳香的泥土中,凡高苦难而沉重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在解读这些文字,仰视凡高生平的同时,书中收入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凡高画作,更让我们领略了作为艺术家的凡高,其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及人格魅力,他的独到见解和艺术观点。他说:“我借助人物或者风景,表达的不是伤感,而是庄严的悲哀。”无论画人物还是画风景,他都能用真实的画面反映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

  他画秋天的杨树,在暗红色的杨树间,透露着天空的一点蓝色,他说:“谁要是真心热爱大自然的话,谁就能够处处发现美。”即使今天,我们对此也深信不疑。凡高不仅画出了社会底层劳动者辛勤劳作的情景,也用浓重的色彩描绘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当我欣赏着凡高的《瓶中的菖兰和康乃馨》《瓶中的菖兰和丁香花》等真实的画面,总是不禁想起今天的那些高档工艺品店里出售的精致的花和盆景,那些插花和装饰都隐含着凡高画作的影子,也是凡高艺术的一种再现。从这种再现中,不难看出,凡高的艺术是不朽的,凡高的作品百世流芳,凡高的精神永远根植于人们心中。

  与众不同的是,凡高在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后,都留下笔迹,阐述着自然和生命。“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脱离开一切自然的东西,因而丧失了他们真实的与内心的生命,同样也有许多人生活在不幸与恐怖中 男人与女人一样,在他们的心中,恐惧是拟人化的,他们的不幸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他用“艺术家这个词意味着 我探索,我奋斗,我无条件地献身艺术事业 ”表达自己的心声。在画过《鲜花盛开的果园》后,他写道:“我只有意识到对社会的某种职责时,才与社会发生联系。我已经在世界生活了30年,我要以素描和油画的方式给世界留下纪念品,不仅仅是为了爱好艺术,更是为了感激,是为了以艺术来答谢世界的美好。”这是一个曾经经历过苦难和孤独的艺术家对世界和人类的无限热爱,正是因为这种孤独,才成就了凡高画作的艺术美。

  凡高曾经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个性孤傲、感情脆弱、情绪癫狂等词都常被用来形容凡高。他的绝望与悲观、抑郁与偏执,皆构成了他的艺术人格特征。他对情感的表现形式和其艺术语言的独特性等特征,都真实地显示出他独具魅力的人格精神。也许,“穷困潦倒的生活,使他对绘画本质的认识逐渐升华为对自身生命与精神寄托的理解,是对他情感家园与生命负载的把握。”他对生活本真的探索和体验,使他的绘画无论在主题还是艺术精神上都是对人类心灵的昭示,展现了人们丰富的内心生活和精神世界。

  凡高象征着一种艺术人格,而他生前是寂寞而孤苦的,他执着地追求着艺术,并在对艺术的追求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生前的画作仅卖出了一幅,而他留给后世的则是无价的艺术瑰宝。凡高的信仰“单纯而洁净,古老而永恒”。谁能说他这种孤独的背后展现的不是一种幸福?没有凡高的精神孤独,就没有他的杰出,更不能使他成为后来艺术家们所崇拜的偶像,尤其是凡高的艺术人格也成为艺术家为实现理想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境界。

  与同为印象派三杰之一的高更的玩世不恭和冷漠无情相比较,凡高更富有同情心。他在短暂的37年的时光里,赋予人们热情和善良,展示了自己真实的思想和孤独的内心。他用自己的心来绘画,用浓重的笔触和色彩,表达特殊的艺术情感;他用孤独的心灵,颂唱着生命的美好;他用流畅的笔触,荡涤着古典的绘画传统,抒发着内心的绝唱,从而不断地创造属于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品。

  解读凡高,他的身世一定会深深吸引你,连同他的画作,他的发自内心的痛苦和忧伤,这一切,都会使你的心灵更为敏感,会使你的感情更为丰富,并促使我们最终确立起一种生活的信念,确立起一种在悲哀中的庄严和在痛苦中的爱!

  不仅是作为艺术家的凡高,每一个写作的人也注定要经历孤独,喧嚣的都市、浮躁的心态不可能写出传世的作品。巴尔扎克曾经蓬头垢面地来到居于偏远乡野的德·彭梅瑞尔将军家,在倾听将军回忆的同时,他忘却了巴黎、忘却了朋友,甚至忘记了德·柏尔尼夫人,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写作,终于完成了《最后一个朱安党人》这本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划时代巨著。

  贝多芬被称为用苦难谱写欢乐的音乐家,他在生病后,写信给朋友韦该勒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来我躲避着一切焦急,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 我聋了。”他的愁苦,在他的《奏鸣曲》里有所表现。但是,并不是他所有的作品都带着忧郁的情绪,在《七重奏》里,体现着一种欢悦的氛围;在《第一交响乐》里,人们能感受到一种明澈如水的意境。这些作品,既反映着青年人的天真,又展现着对幸福的欲望和向往。虽然那时的贝多芬,独自一人过着隐居的生活,可在他的作品里,人们同样能够找寻到他对幸福的渴望。

  凡高、巴尔扎克、贝多芬分别是天才的画家、作家和音乐家,都经受过孤独的煎熬,但在孤独的背后,收获的是幸福,送给读者和听者的幸福,送给欣赏者和收藏者的幸福。其实,孤独是心灵寂寞的一种内在的表象,而享受孤独,在落寞里扬起希望,填充寂寞的心灵,谁又能说不是一种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