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菖蒲治耳鸣作用浅析

 修和 2012-12-02
耳鸣病名见于《内经》,是指患者自觉耳内有鸣响的听觉幻觉,往往伴随听力下降。我国耳鸣发生率为15%~17%。祖国医学认为,导致耳鸣的病因、病理有多方面。《医学入门》卷五指出:“耳鸣乃是聋之渐也”。《内经》论及耳鸣病因有外感寒、暑、湿、燥,脏腑内伤等。《灵枢?决气篇》说:“精脱者,耳聋”。《素问?藏气法时论》言:“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巢元方认为:“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现代医学认为主观性耳鸣见于耳部疾病、高血压、颅脑损伤等;客观性耳鸣见于颈静脉瘤、鼓膜张肌、咽鼓管异常开放等[1]。另外重度耳聋与低铁有关[2]。
  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gramineusSoland的根茎。其味辛性温,归心、胃经,功能芳香化湿、豁痰降浊、明耳目、通九窍,现临床广泛用于湿浊蒙蔽清窍之神志昏乱或癫狂,而其聪耳开窍功用临床应用者少。石菖蒲实乃开耳窍之圣药,有化痰开窍,通心气之用。香能醒神,辛可制风,温可通络,苦可燥湿化痰,辛苦之性能上能下,善治耳鸣耳聋闭气。《本经》云其“通九窍,明耳目”。《名医别录》亦谓其“聪耳明目,益心智”。《药性本草》云其“治……耳鸣”。笔者认为石菖蒲为开耳窍之佳品,只要辨证精当,合理使用,在耳鸣的治疗中确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
  1宣气开窍
  外感邪气或热病后期,余热留恋未消,邪气郁遏不泄,循经上扰,壅蔽清窍,阻碍气机则耳窍闭塞不通。或感冒风寒化热,蒙闭耳窍,病发“耳鸣”或“耳聋”。证见:耳鸣如闻潮声,自声增重,耳内胀闷,自觉耳内堵塞或隐痛,听力减退。治宜宣气通窍。《医心方》载用菖蒲、乌头(炮)各四分,为散,以棉裹,纳耳中,日二易。方取乌头气雄辛散,菖蒲芳香开窍,使邪气散,清气通,耳鸣耳聋自愈。名老中医施今墨先生常用石菖蒲配蝉蜕治疗耳鸣耳聋,认为蝉衣轻清升散,宣肺窍以增音;菖蒲宣气通窍,两药相合,并走于上,启闭开窍甚妙,故可治疗耳鸣耳聋,尤宜治邪干清窍,气机闭阻者[3]。张赞臣用石菖蒲配伍郁金治耳鸣耳聋,对伴有耳内发胀感者,有较好宣壅开闭之功。徐景藩善用石菖蒲配伍通草,治疗耳鸣重听,闭气不适,耳窍不聪。菖蒲宣化痰浊,通心气,开窍聪耳;通草通气开耳窍。二药合用开宣痰郁,通达气机,痰气开通,耳窍自聪[4]。干祖望用石菖蒲配伍路路通治疗耳鸣耳聋意义与本配伍相近。
  2化瘀开窍
  临床上脑梗塞病人急性期过后,恢复期常出现耳鸣一症,或如蝉鸣,或如鼓声,或如风入耳。耳为清空之窍,全身各大脉络聚于耳,脑梗塞特别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血栓阻塞脑部脉络,气血凝滞不通,日久清窍壅阻,则出现耳鸣。临床治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窍,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屡试屡验。处方:川芎、石菖蒲、路路通、葛根各30g,桃仁、红花、赤芍、大枣、蝉蜕各10g,三七粉5g(冲服),麝香0.1g(冲服),生姜3片,老葱1根。该方活血祛瘀,菖蒲利气活血开窍,用量宜大。若治肾精不足,瘀血阻塞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即熟地30g,山药15g,山茱萸、云苓、枸杞子、白芍、当归、丹参各12g,石菖蒲8g,服3剂自觉症状基本缓解,去菖蒲继服,病情反复。度其病情反复与菖蒲有关,再加菖蒲,果然显效。菖蒲在此醒神防塞、活血利气开窍,用量不宜小[5]。
  3化湿开窍
  湿邪阻遏清窍而致耳鸣,耳如蝉鸣,严重时鸣塞不能闻声,伴头昏重身浮肿,口干,大便溏,小便短少,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浮而缓。治以利水渗湿,化气行水。临床用五苓散加味。即桂枝、僵蚕各12g,茯苓、白术各15g,猪苓、石菖蒲、蔓荆子各10g,泽泻、苡仁各20g,甘草5g。手太阳经分支进入耳中(听宫穴),其耳鸣乃因感受湿邪未除,病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而致耳窍不灵,而鸣塞头昏。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利水渗湿;方中蔓荆子、僵蚕上行祛风胜湿;苡仁渗湿健脾;石菖蒲入心经,辛温芳香,善化湿浊,聪耳明目。此方使湿邪去,耳窍灵,湿邪除,则脾胃健运输布功能正常其诸症皆愈[6]。《普济方》载菖蒲散,用石菖蒲十两,苍术五两。锉成块子,置于瓶内,用米泔浸七日,去苍术不用,只将菖蒲于甑上,蒸三两时取出,焙干捣为细末。每服二钱,粳米饮调下。一日三服,或将蒸熟者作指面大块,食后置口中时时嚼动,咽津亦可。方中菖蒲芳香化湿开窍,为历代治耳病之珍品,以此为君,又取苍术燥湿之力,实治湿浊上蒙耳鸣之良方。
  4补虚开窍
  经云:“肾开窍于耳”,肾气不足,耳为之不聪。贾兴鲁治肝肾阴虚,脑失滋养,而致脑空耳鸣,静时尤剧,夜寐不安,心烦急躁,舌红苔少,脉沉细。予石菖蒲30g,磁石30g,两味煎之送服六味地黄丸。石菖蒲芳香化浊,宣闭开窍,磁石益肾平肝、潜阳安神。二者配伍,一开一补,启闭开窍,平肝益肾,聪耳明目益彰。取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7]。
  老年耳鸣者,多属虚证,为本虚标实,或上实下虚,发病渐而缓,呈进行性加重,并多兼各种老年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治宜滋阴清热、补肾和血、通达清窍。方用:骨碎补、红花、路路通、磁石、菖蒲、黄精、生地、女贞子、百合、菊花、桑叶、夏枯草、钩藤。方中石菖蒲配伍骨碎补交通心肾,通窍聪耳。石菖蒲化痰开窍,通心气善治耳鸣闭气;骨碎补活血补肾,“主骨中毒气”,肾开窍于耳,二者相辅相成,共奏交通心肾开窍聪耳之功[4]。赵金铎用石菖蒲配伍骨碎补治疗心肾不交,失眠多梦,耳鸣耳聋诸证多有效验。如赵氏治疗神经性耳聋每用《医林改错》通气散加配二药,有较好疗效。又每用二药为主治疗链霉素中毒之耳聋,获得满意疗效。
  虽《本经》谓菖蒲性味为“辛温”,但不可单纯理解为“能散、善行、多燥”,实有补心肝两脏气虚的作用。《本经》认为菖蒲有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惑、延年等功效。医家用治耳目失聪、耳鸣等证。根据中医有关理论分析,此多属心虚,虚则补之,补则补其母,心属火,肝属木,木应春气温入肝以辛补之。《本经》谓菖蒲“辛温”,当是取之补木生火之意[8],诚如李时珍所言:“菖蒲气温味辛,乃手少阴、足厥阴之药,心气不足者用之,虚则补其母也”,这进一步阐明了石菖蒲的功效。

术芍连脂巧配伍,慢性腹泻不留根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的一种疾病。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因此,腹泻在中医学中又被称为“泄泻”。泄泻日久不愈,历时达三个月以上,反复发作,时重时轻,即被称为慢性腹泻。
  徐景藩教授认为,慢性腹泻病位以脾为主,以脾为先,继而涉及肝、肾二脏。他指出,慢性腹泻必然会导致脾气虚,在此基础上还会造成脾阴虚与脾阳虚。脾气虚则肝气易郁,肝愈郁而脾愈虚,二者相互影响;此外,久泻脾虚则肾火不足,火衰则脾气更虚,最后甚至水谷腐熟运化都会受到影响。因此,他主张在治疗上应重在辨证,同时兼顾三脏。
  徐教授积数十年临床经验,认为在慢性腹泻的治疗上,白术、白芍、黄连、补骨脂这四味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白术具有健脾燥湿之功,补运相济,补而不滞,可配加茯苓、甘草、炒山药以增其效。白芍具有柔肝和营、缓急止痛之效,与赤芍同用可治痛久血淤,与防风配伍适用腹鸣且痛者。白芍用量10~30克,对于凡是舌上少苔,便前腹痛的患者,宜重用。白术、白芍皆适合炒用。另外,补骨脂可以温肾涩肠,与黄连相配,一来可清除肠腑潜在之热,二来涩肠而不至敛邪,坚阴而不至过温。补骨脂与黄连的比例为7∶1。对于久泻而粪质甚稀的患者,可用益智仁与补骨脂相配,以增加温脾之功。
  一般来说,治疗慢性腹泻习惯用汤药口服,但对于久泻脾虚生湿的患者来说,徐教授主张用散剂口服。因为散剂利用小肠吸收从而发挥药效,可黏附肠壁,减少肠腔内渗液。在临床上,他常用炒白术、炒苍术、怀山药、茯苓、炙甘草等药研至极细末,过筛,然后加入两倍的米粉及少量白糖即可。用量可根据病情而定,一般每次用药粉20克,米粉40克,用淡水调匀,边煮边搅,煮熟呈糊状后服用,既有治疗功效,又有营养价值。
  除此之外,徐老还常用灌肠法来治疗重症慢性腹泻,他认为这种经直肠给药的方法有利于直达病所,提高疗效。方法如下:
  【组成】地榆30克,石菖蒲15~20克,白及10克。
  【用法】上药浓煎成150~200毫升,每晚大便后取右侧卧,药液保持在40℃,以每秒1滴的速度徐徐滴灌,灌肠后臀部垫高约20厘米。右侧卧→平卧→右侧卧,各5分钟,然后保持平卧,尽量保留8个小时以上,每晚1次,连续5日,停2日再灌5日,持续1~2个月,效果非常好。同时加服汤剂(术芍连脂等药),则效果更佳。
  养生无极限
  慢性腹泻患者的饮食宜精心配制,灵活掌握。一般饮食原则应当是少油腻、少渣滓、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烹调方法以蒸、炖、煮、烩为主,忌用炸、爆、煎制菜肴。优质蛋白质食物中鱼、瘦、蛋类及各种豆制品少油腻、富营养,可适当选用。为了增加维生素C又不使腹泻加剧,可选用含纤维素少的水果,如香蕉、菠萝、苹果泥或煮熟的苹果。
  此外,还可以用经穴疗法来对付慢性腹泻。神阙穴是寒气入侵人体的主要通道之一,因此驱除寒气也可以从神阙穴下手。神阙穴也就是人体的肚脐眼。取独头蒜1个,生姜3片,捣烂后外敷于肚脐上,用胶布固定住,每晚更换,3~4日即可见效,简单又快捷。

3 治泻方

【来源】徐景藩,《中医杂志》(8)1989年

【组成】党参10克,山药15克,焦冬术10克,黄连2克,煨木香6克,赤白芍各10克,补骨脂10克,苦参、桔梗各6克,仙鹤草24克。又灌肠方:地榆30克,石菖蒲15克,白芨10克。

【用法】内服方浓煎,每剂煎两次,各煎成约200毫升、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灌肠方浓煎成50毫升、趁热调入锡类散0.9克,和匀,于晚8时大便后灌肠、低压。肛管捶入不少于15厘米。温度保持50℃。灌完后,腿伸直、臀部垫高10厘米,左侧卧5分钟,平卧5分钟、右侧卧5分钟,然后平卧入睡。要求保留在肠中达8小时以上。

【功用】健脾益气、清利湿热、收敛固肠。

【方解】本两方均为自拟方。内服方参考了南京中医学院黄雅容老师之方。溃疡性结肠炎,一般病程较长,泄泻日久,多虚中夹实、脾虚,常兼有肠中湿热瘀滞。治疗上既要健脾补虚,又要清利湿热。方中党参、白术、山药、补骨脂健脾益气,固肠止泻;黄连、苦参、木香、桔梗、芍药清利湿热、行气凉血、排脓止痢;仙鹤草收敛止血止泻。《滇南本草》中有治“赤白血痢”的记载。灌肠方中地榆、白芨止血生肌敛疮、锡类散解毒化腐生肌,对局部溃疡有愈合作用。石菖蒲理气活血、散风祛湿、《本经》记载有治痈疮、温肠胃的作用。诸药相伍,具有健脾益气、清利湿热,固肠止泻、敛疮生肌等作用。内外并治,奏效颇捷。

【主治】经常泄泻、腹鸣隐痛、粪检有黏液及脓细胞、红细胞、检查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验之临床,坚持用药,每获良效。


 

药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
药物性胃炎是指长期服用某些对胃黏膜有刺激或损害的中西药物而引起的病变。以胃部嘈杂、脘胀、胃部隐痛、流涎为主要证候。嘈杂为首先出现的症状,特点为嘈杂似饥,食后略适,或有灼热感;脘胀的特点为满而喜按,食消满除,嗳气稍舒;隐痛的特点为胃脘隐隐作痛,得食、得温痛停;流涎的特点为泛吐清涎,偶有吞酸。以上多夹杂出现,亦可单独发生,常伴有纳食减退,恶心欲呕,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等兼证。可分为以下证候治疗:
  胃气虚弱
  胃脘隐痛,胀满不适,喜温喜按,食后稍舒,泛吐清涎,嗳气频作,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消痞
  方药:柴芍理中汤:柴胡12克,白芍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生姜9克,乌药9克,山药12克,佛手9克,白及9克,甘草6克,水煎服。



  胃阴不足 ^
  胃脘灼热,渴不欲饮,嘈杂似饥,不欲饮食,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少,脉象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和胃润降。
  方药:沙参麦冬汤化裁:沙参12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石斛12克,百合12克,白芍12克,香橼皮9克,当归12克,水煎服。
  阴虚夹湿

  胃脘痞胀,嘈杂不适,纳食减少,渴不欲饮,大便不爽,舌质微红、苔白腻,脉象濡细。
  治法:养阴益胃,芳香化湿。
  方药:药物性胃炎汤(系国医大师徐景藩为因服抗痨药、磺胺类药而拟):麦冬15克,石见穿15克,茯苓15克,谷芽15克,芦根30克,薏苡仁20克,藿香10克,法半夏6克,炒陈皮6克,石菖蒲6克,水煎服。舌质不红去芦根,胃脘痞胀较甚加鸡内金6克。
  引起药物性胃炎的药物及原因
  可以引起药物性胃炎的西药有:阿斯匹林、保泰松、消炎痛、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利血平、甲硝唑、磺胺类药物等。
  可以引起药物性胃炎的中药有:牵牛子、苦杏仁、麻黄、细辛、半夏、天南星、附子、全蝎、蜈蚣、甘遂、芫花、桂皮、花椒、苦楝子、黄药子等,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胃炎,有的因炮制不当,有的因剂量过大或长期使用,从而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等炎性病理改变,临床注意用药常可避免。

徐景藩教授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6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长期跟随徐老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其运用古方经验总结如下。
1 二金汤治疗肝胆湿热证
二金汤出自《温病条辨》,由鸡内金、海金沙、厚朴、大腹皮、猪苓、通草组成,具有清利肝胆湿热作用。《温病条辨》谓:“由黄疸而肿胀者,苦辛淡法,二金汤主之”。徐老常用其治疗胆囊炎、胆石症、黄疸患者。该方鸡内金性味甘平,《医学衷中参西录》谓:“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海金沙性味甘淡寒,功用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排石,两药相合,有清利湿热、消积排石作用,为君药。厚朴、大腹皮理气消胀,通腑导滞;猪苓、通草清利湿热,徐老认为,通草能通利九窍,有助于排石,四药共为臣药。全方共奏清利湿热、行气排石作用。徐老认为,胆囊炎、胆石症以肝胆湿热证为最多,常以大柴胡汤合二金汤加减治疗。
例1:何某,男,45岁。2005年2月17日初诊。以往常大量饮酒,现症见右上腹隐痛刺痛及背,饮食尚正常,大便1~3日一行,舌苔薄白,脉细,时有头昏,形盛脂厚。2005年2月15日B超示:肝脏血管瘤(4.9cm×3.5cm),局灶性钙化,肝囊肿(1cm×1.8cm),胆石症(2.2cm×1.6cm),慢性胆囊炎。良由湿热不清,气滞血瘀,拟法清利行瘀消石。处方:炙柴胡6g,炒枳壳10g,黄芩6g,鸡内金10g,海金沙15g,金钱草15g,郁金10g,制大黄5g,陈皮10g,丝瓜络10g,通草3g,皂角刺10g,王不留行5g,丹参10g,白芍15g,炙甘草5g。药后胁痛减轻,大便后脱肛,余症尚平,口苦目胀,左侧肩酸痛,治参原法再进,旬日而愈。
按:徐老根据患者形盛脂厚,右胁疼痛,长期饮酒,辨证为肝胆湿热之证,选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金汤加减。鉴于患者病程已久,右胁刺痛,断为湿热不清,气滞血瘀,拟方清利行瘀消石,原方加入王不留行、皂角刺。徐老认为,疏肝理气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能增强解痉、定痛、消炎、利胆作用,王不留行、皂角刺对胆结石未排出者,有促进排石作用。
2 慎柔养真汤治疗脾阴虚证
慎柔养真汤出自明胡慎柔所著《慎柔五书》,由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茯苓、白芍、莲子、五味子、麦冬、甘草等药物组成。该方用党参、黄芪益气健脾为君药;白术、山药、莲子助党参、黄芪补气健脾,山药和莲子还有养脾阴作用;茯苓健脾利湿;白芍、麦冬敛阴生津为臣药;五味子收敛止泻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补气健脾,益气养阴,燥润相济,补涩并用,健脾化湿而不伤阴,养阴收涩而无生湿留邪之弊。徐老认为临床脾阴虚者不少见。脾阴虚有以下几个特点:(1)脾阴虚往往兼有胃阴虚,常有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等症状。(2)脾阴虚往往兼有脾气虚,有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饮食减少、大便稀溏等表现。(3)脾阴虚患者由于脾虚运化失健,水谷不化,下趋肠道则便溏,脾阴不足,肠腑失濡则大便干,所以经常出现大便干稀不调症状。(4)治疗脾阴虚可以使用益气养阴药,但要注意脾阴虚的发病特点,健脾化湿而不伤阴,养阴收敛而不碍脾留邪。常用方为参苓白术散和慎柔养真汤。常用的养脾阴药物为党参、白术、山药、莲子、白芍、薏苡仁、扁豆、五味子等。
例2:毛某,男,62岁。2005年6月1日初诊。4年前曾行胃癌手术,现症见腹鸣便泻,次多量少,夜间尤甚,口干欲饮,舌红有紫斑、苔灰黄,脉弦细数,脉来歇止,高年术后气阴两虚,脾胃之气亏虚,脾阴不足,夹湿热内留,拟方健运脾胃,益肾清化。处方:党参10g,焦白术10g,白芍15g,山药15g,五味子5g,黄连3g,益智仁10g,补骨脂10g,藿香10g,焦山楂、神曲各15g,荷叶10g,鸡金10g,泽泻15g,诃子10g。服21剂后,大便日行1~2次,已成形。
按:经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病位主要在脾,久泻也可及肾,出现肾阳虚弱。健脾需辨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分别采用益气、养阴、温中治法。本病不仅有脾气虚,同时还有脾阴虚,而且高年久病肾阳不足,肠腑湿热内蕴,寒热虚实错杂。徐老据证采用慎柔养真汤加减。用党参、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益气化湿;用白芍、山药、五味子、诃子养脾敛阴止泻;用黄连、藿香清热化湿;焦山楂、神曲、鸡内金健脾助运止泻;补骨脂、益智仁温肾涩肠。该方化湿不伤阴,养阴不碍脾运,寒温并用,虚实同调。
3 化肝煎治疗肝胃郁热证
化肝煎出自《景岳全书》,由青皮、陈皮、牡丹皮、白芍、栀子、泽泻、川贝母组成。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对本方做了精辟的方解,谓:“本方重在治肝,用白芍护肝阴,青、陈皮疏肝气,丹、栀清肝火,宜于肝脏气火内郁所致的胸胁满痛,或气火上逆犯肺的咳吐痰血等症,因气火能使湿痰阻滞,故加川贝母、泽泻化痰解郁。”徐老常用本方治疗肝胃郁热证胃痛、烧心,认为方中贝母不仅有清热化痰散结作用,而且能够保护胃黏膜,泽泻能利湿引热下行。
例3:赵某,女,58岁。2005年1月17日初诊。胃病宿疾近发3个月,胸脘痞胀隐痛,时有灼热感及吞咽不利,咽干不欲饮水,大便日行一次,因家务劳累、情志不畅诸多因素,以致气郁于肝胃,久郁化热,舌质红、苔薄白,咽充血。既往嗜辛辣。2004年12月胃镜示:贲门炎、浅表性胃炎。拟法疏肝和胃,疏润结合。处方:青皮、陈皮各6g,木蝴蝶6g,牡丹皮10g,黄连6g,制香附10g,麦冬15g,鸡内金6g,麦芽30g,佛手10g,刀豆壳20g,白芍15g,浙贝母10g,炙甘草5g,石见穿15g,合欢花10g。另外,以三七粉2g,藕粉适量,温开水调服。半月后复诊,胸咽部灼热感已改善,痞闷已除,偶有隐痛,原方加石斛10g,继服6剂,以善其后。
按: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偏嗜辛辣,热积于胃,复因家务劳累、情志不畅而伤肝,肝气郁滞,郁久化热,横逆犯胃,而成肝胃郁热之证,热伤阴液,胃失濡养,气失和降而致胸脘痞胀隐痛、时有灼热感及吞咽不利、咽干、舌质红、脉细诸症蜂起。治疗当疏肝和胃,疏润结合。方用麦冬、石斛、白芍养阴柔肝,用青皮、陈皮、佛手、合欢花、木蝴蝶等微辛药物,疏肝理气而不伤阴,用黄连、牡丹皮、石见穿清肝胃郁热,用麦芽、鸡内金消食助运,浙贝母清热护膜。药后肝胃郁热渐清,胃阴得复,胃气得降,胀痛灼热感明显减轻,正应了叶天士“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之说。莲藕有清热凉血之功,藕粉兼能“护膜”,在药糊中加入三七粉,有行瘀止痛作用,可以提高食管炎、贲门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疗效。
4 五香丸治疗气滞血瘀证
五香丸出自《卫生鸿宝》,由五灵脂、香附、牵牛子、沉香组成。功能消积化痞,宽胸止痛。主治胸膈痞满,两胁胀满,气郁腹痛。方中香附性味辛平,具有行气疏肝,调经止痛作用,是治疗气郁之代表药;五灵脂甘温,活血散瘀止痛,用于瘀血凝滞引起的胃痛、胸痛等,与香附配合行气活血、消痞止痛,为君药。沉香行气止痛、降逆止吐为臣药。牵牛子泻下逐水、杀虫消积为佐药。腹胀多属气机阻滞,病久气病及血,可以导致瘀血阻络,加重气滞。五香丸用香附、五灵脂调和气血;牵牛子、沉香降气泄浊,对顽固性腹胀、腹痛有很好疗效。
例4:张某,男69岁。2005年3月24日初诊。患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曾服乌梅丸等辛开苦降类方剂未效,转用化肝煎加减,患者胃脘痞胀嘈杂未见改善,时有灼热感,而畏寒喜暖,寒热夹杂,嗳气有食物反流,大便日行一次,舌尖红、苔右边腻,脉弦。证属阴虚阳亢,胃气窒滞,寒热夹杂,久病入络,治当养胃理气、泄浊行瘀。处方:石斛10g,黄连2g,蒲公英15g,制香附10g,五灵脂10g,牵牛子5g,莱菔缨15g,刀豆壳20g,厚朴花10g,槟榔10g,当归10g,石见穿15g,麦芽30g,百合30g,石菖蒲5g,合欢花10g。半月后复诊,脘腹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咳痰,加杏仁10g,石上柏15g,继服10剂而痊愈。
按:本例患者先后在门诊、病房治疗很长时间,中西药服遍,仍未改善。徐老详察病情,细揣病机,乃阴虚阳亢,胃气窒滞,寒热夹杂,久病入络,治从养胃理气、泄浊行瘀,用五香丸加减泄浊行瘀;用合欢花、刀豆壳、厚朴、槟榔疏肝和胃,理气消胀;用石斛、百合养阴益胃;用黄连、蒲公英清肝胃郁热,当归、石见穿活血行瘀,麦芽、莱菔缨消食助运,石菖蒲开窍醒胃,由于药证相合,终起沉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