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诗的欣赏

 昵称8088609 2012-12-04

新诗的欣赏
——一首诗一个宇宙
     一首诗是一个宇宙,一首诗是一片风景,一首诗是一种形式,一首诗是一座宝藏。斯德曼(Stedman)说:“诗是一种富有韵律而且充满想象的语言,它表现着人类灵魂的创造、趣味、思想、情感与洞察。”我们要欣赏新诗,首先必须了解新诗的含义和特质。新诗相对于旧诗,就如同现代相对于传统,所以新诗也叫现代诗,是现代人用现代的语言,表现现代人的情感、思想、生活的诗。一切文学的发展,都像长江的后浪推动前浪,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诗歌的发展历史来看,新诗的萌芽、茁壮、兴盛,是必然的现象。它是以最精炼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藉诗人自我内在的体验与感觉,创造新的意象与境界,来表现生命的真理。它是一种精炼的语言,它具有音乐性,它是诗人对生命的观察和体验,它是一种创造,它富有想象力,它表现生命的真理。
  欣赏新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从结构上,是否有完整性;第二,从内容上,是否有丰富性;第三,从意境上,是否有启发性。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考察,第一,情——感情是否丰富;第二,理——内容是否合理;第三,法——技巧是否规矩。王尔德说:“一切都会过去,只有美永远存在。”一切的文学作品,都在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虚假不“真”的东西,不美,丑恶不“善”的东西,不美,“美”是一切。诗人的心求美,诗人的创作技巧求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也是求美,诗人是为美而生,为美而存在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他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王国维虽然是就词而论,其实,诗作也是如此。每一首有价值的好诗,虽然境界有大小的不同,但一定都是作者的真性情,都具有作者独特的风格,最特别的,都会很有趣味。
  我们欣赏一首新诗,当然先读诗的语言,诗人对语言的运用,是否正确、恰当,是否明白、贴切,是否美丽、创新,都很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是否有趣。诗的趣味,常常是来自音节的变化,琅琅上口,产生声音的美,令人有愉快的感觉。另外,诗的趣味,也来自视觉的快感,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在遣词造句的时候,讲究色泽的绚丽,情景的逼真,以及造型的突出,都是来形成图画的美的。在意境的表达上,诗人的情意和外界的景象的融合,交互反射,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心灵世界,则是心灵的美。所以,欣赏一首诗,就是要追求声音的美、图画的美,和心灵的美,甚且不只是美的接纳,而且也是美的创新。读者在欣赏一首好诗之后,心有所感,心有所悟,也许因而触发一些灵感,或在写作技巧上,或在身心修养上,产生一些积极正面的作用。
  诗是作者心灵的抒写,生活的牧歌,我们欣赏诗作,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只要一个人心中有诗,他便有所恃,没有诗,他便感到精神贫乏。如果散文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饭酿成酒,欣赏诗作,可以培养我们纯正、高尚的文学趣味。如果小说是花团锦簇的花架,诗就是花架上的花,我们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应该先从欣赏诗开始。因为诗是最精炼的语言,诗人常常希望用最少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所以诗人的语言,很多是跳脱式的、不连贯的,省略一些诗人认为不必要交代和说明的文字,于是看懂文字,不一定看懂诗,也就是晓得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欣赏诗作,应该在明白字面的基础上,进而领略它的言外之意。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的创作是如此,诗的欣赏也是如此。我们读到一首好诗,也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沉浸在一种忘我的情境之中。从艺术的角度而言,没有意境,就没有诗歌,诗人所创造的意境,往往令读者置身其中,浑然忘我。朱光潜说,“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霎时霸占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同样,欣赏一首好诗,我们心目中一定会产生一种意境,一种非常鲜明而生动的意境,像是一幅图画,刹那之间,我们被诗人的情绪所感动,诗中强烈的气氛、丰富的意象,完全占领我们的心灵,我们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作品之中,无暇顾及其他。在欣赏诗作的当下,读者的心灵因被感动而满足。
  如果欣赏诗的人,对于诗一无所知,不懂诗歌创作的技巧,也不知道如何探索诗人所呈现的意境,就无从谈到诗的欣赏。虽然读者不一定都要成为诗人,但是对诗的知识愈丰富,对生命的体验愈深刻,对诗的欣赏,是愈有帮助的。了解如何创作诗,才能了解如何欣赏诗,任何一首好诗都是客观生活的反映,如果我们不了解客观的生活,没有深刻体悟生命的酸甜苦辣,就无缘明确而真实的品尝诗的滋味。
  如果我们只是随便翻翻,走马观花一般的阅读诗作,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欣赏诗作,不应该只是一种认识的活动,而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透过分析、综合、判断,达到理解的目的。直觉只是美感的产生,欣赏还必须有理性的指引,没有对诗的认识,就谈不上对诗的欣赏。因此,新诗的欣赏,像其他文类一样,从了解作者开始。《孟子·万章》:“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除了了解作者的个性、学养、文学的成就,对作者所生长的环境、社会背景,也应该尽量明白,对诗作的欣赏,有直接的帮助。
  其次,要解析文学,了解词意,文字都看不懂,哪里谈得上欣赏。而对写作的技巧,章法的修辞,也要一一考究。《孟子·万章》:“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古人也说:“诗无达诂。”诗人的创作,除了苦心经营,有时也是灵感一现,对于字句的安排以及意境的营造,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声东击西,别有所指。欣赏诗作时,如何体会诗人的用心、苦心,是很重要的。所谓“以意逆志”。就是直探本心,而不是瞎子摸象,只取一端,也不是信口雌黄,胡乱猜测。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应该仔细探寻追索。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所谓“沿波讨源”,强调必须从整个作品去把握诗意,而不能只是单独欣赏美丽的词藻而已。
  有人说欣赏文学作品要“先钻进去,然后再跳出来”,鉴赏诗歌也是一样。我们在“钻进去”领略诗歌的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之后,也应“跳出来”,站在宏观的角度,整体观照全诗,甚至顾及其他诗人诗作。

我不知道风——

作者: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导读】
  “爱、自由、美”贯穿了徐志摩的生命。他梦想这三个理想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的人生里。但在当时的现实社会里,他的梦想不仅难以实现,还常常遭到人世烦扰的摧残和扼制而几近毁灭。理想的碰壁,使他对黑暗的现实社会产生了不满与反抗,却偏又无力承担,致使他一直处于心灵的虚弱病态,并苦苦执著于寻找“药方”。这就是他的许多诗篇夸饰自己痛苦的原因。显然,《我不知道风——》就是这么一篇恰恰契合诗人内心伤感情绪的作品。
  全诗格式简单,章法整齐,音韵和谐,通篇感情一致,婉转低沉,抒发出诗人溢满胸腔的浪漫悲情。但简单的诗格中却繁衍出丰富的节律变化。为了造就特殊的意境,诗人铺衍了六个小节,辗转反复,余音袅袅。有意的重复,大部分相同中的微小变异,制造出既反复又单纯的综合美感,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惑——“风来四面”的慌乱,难以选择的复杂局面,并最终完成了悲哀的美。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以至吟诵者被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徐志摩把人生的复杂性作了诗意的提炼,我们从中不仅目睹了诗人,而且也窥见了自身,窥见了社会。
  我们从这精心构造的典雅的艺术建筑中,惊觉作者的才情如喷薄虹泉,不可休止。这首诗有着圆熟的外形以及纯粹的语言,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神秘的、悲伤的感喟,若有若无的追求,顾影自怜的哀叹,以及无可奈何的眷恋。
  有一种似懂非懂的震撼,交缠在他整篇柔丽清爽的诗句中,却总是给人沉重的感悟。仿佛有什么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间散作缤纷的花雨,是欢喜,是愁怨。就着晦暗屋中慵懒的光线,似乎隐约可见诗人正望着布满尘埃的诗稿,终日徘徊梦想间……仍旧执迷现世,忧郁已成习惯,有点像掉进沼泽,亲眼见到自己由逐步陷入接着挣扎、绝望转而无奈、牵扯的过程。或许无法淡去的个人情结是为写意画卷增添的最美的一笔。
  但也有人说这首诗始终是模糊的,似乎有些不知所云。但是,对一种凄迷、彷徨的心绪的抒写,这种“回肠荡气”的往复,却体现了一种新的审美价值。也许诗人也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因为他的心灵总执著于幻想中的星光,并以此为指引,在茫茫黑夜中快马加鞭。一旦理想的明星熄灭,伴随而来的就是一种无可言状的悲哀和绝望。这种汇聚莫名悲伤和残酷现实的境界也只有诗人才能够驾驭自如。我们只要真切地沉入他思想的核心,便自然可以领略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留言。
  徐志摩的诗富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既有优美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又是强烈感情、率真个性的自然流露。他运用对美敏锐的感觉和细腻的笔触去描述自然的真实,无所顾忌地赞美天地灵性,以此寄托他对信仰的追求与纯艺术的投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徐志摩的诗以柔美流丽的特质而闻名,辞藻华美流畅,想象丰富瑰丽,节奏跌宕起伏,感情汪洋恣肆,浓郁的诗情与鲜明的哲理相融合,思维、想象也如天鹰般自由翱翔,随兴之所至,情之所引,无拘无束,亦真亦幻,具有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
  

作者:郑 敏

这浑雄的形态,当它静立在
  只有风和深草的莽野里,
  原是一个奔驰的力的收敛,
  藐视了顶上穹苍的高远。
  
  它曾经像箭一样坚决,
  披着鬃发,踢起前蹄,
  奔腾向前,像水的决堤,
  但是在这崎岖的世界
  英雄也仍是太灿烂的理想。
  无尽道路从它的脚下伸展,
  白日里踏上栈遭,餐着荒凉,
  入暮又被驱入街市的狭窄。
  
  也许它知道那身后的执鞭者
  在人生里却忍受更冷酷的鞭策,
  所以它崛起颈肌,从不吐露呻吟
  载着过重的负担,默默前行。
  
  形体渐渐丧失了旧日的俊美,
  姿态的潇洒也一天天被磨灭,
  也许有一天它突然倒下在路旁
  抛下了负担和那可怜的伙伴。
  从那具遗留下的形体里,
  再也找不见英雄的痕迹,
  当年的英雄早已化成圣者,
  当它走完世间艰苦的道路。
  
  【导读】
  这首诗,我感觉它整体的基调是深沉而又激昂的。对于马的感情由一开始欣赏它的英雄本色,变为后来欣赏他的坚忍和顽强,到最后臣服于它由英雄飞跃为圣者。复杂的情感逐渐深入,让读者与其一起感同身受。
  诗所表现的是一个生命完成飞跃的精神历程,是英雄历经种种磨难之后成为圣者时留下的深深的足迹。整首诗中作者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他笔下的马并非是普通的马,而是他眼中的英雄,他所臣服的圣者,也有可能是作者所希望的自己将来的楷模。由此可见,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很深刻的。
  在诗中,最初的马是一个可以叱咤风云的英雄。它自己的世界是“只有风和深草的莽野”,此时的马充满了征服这个世界的强烈渴望。静力之时它“力的收敛”,预示着它奔跑时的急速,而它此刻的静止,不由的让我们联想到就如一尊铜雕,一动不动地矗立于莽野,它的形象是如此的高大和挺拔,成为天地之间一个不容忽视的交点。——既有潇洒英俊的外貌,又拥有实力和信心,一切的一切都是它的优势和资本,它怎么能不“藐视了顶上穹苍的高远”呢?
  作者在描写他奔跑时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它飞奔时显示出的英雄本色描写的淋漓尽致。它“披着鬃发,踢起前蹄”,“像箭一样坚决”地奔腾向前。纵横千里,驰骋天下的豪壮之气令人惊叹不已,似乎在激励着天下所有的有志之士去建功立业。
  然而,并不是所有具备自身条件的生命都可以如期实现自己的梦想。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艰辛与陷阱,高远的蓝空随时可能布满诡异多变的阴云,有时看来似乎唾手可得的胜利,或许只是无数选择中概率最小的一个。正如许多名人所言,通往成功的路上布满了荆棘。
  也正是因为如此,诗人在诗中感慨道:“在这崎岖的世界,英雄也仍是太灿烂的理想。”诗人所说的“崎岖”也许是人心的叵测和世道的不公。英雄的马,一旦离开了生养自己的莽原,便再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白日里踏上栈道,餐着荒凉,入暮又被驱入街市的狭窄。”它的生命开始演绎从自在沦为奴仆的悲剧。也许你会引用惠子的说法“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确实我们不是马,但此刻马的痛苦与渴望,马那难以割舍的英雄梦,通过作者的描述和我们的想象,几乎是一个令人伸手可触的实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哪一个没有经历过这种因现实和理想的巨大的落差而造成的深刻的痛苦呢?
  是命运不可抗拒的手,将马放在一个令它无法忍受的环境里,让它经历无边的磨难;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祸福相倚,命运又给了它另一次选择的机会。对于马来说,生命已不再“像水的决堤”那样,让他尽情的展示自己英雄的风采,表现自己奔腾的美丽,而成为对痛苦和忍耐的超越,成为没有极限的韧性的战斗。这种选择虽然是非自愿的,是无奈的,但却又是不可逆转的。马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它崛起颈肌,从不吐露呻吟,载着过重的负担,默默前行”。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马拥有了理智的选择,没有丝毫的哀怨与懦弱,甚至对身后的执鞭者也抱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宽容。这又是何等的可歌可泣难能可贵呢?之后漫长的岁月,马就这样默默地忍耐着,坚持着……这不是弱者的逆来顺受与苟且偷生,正如鲁迅先生笔下的英雄——真的猛士不仅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更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虽然马的“形体渐渐丧失了旧日的俊美,姿态的潇洒也一天天被磨灭”,但一个崇高的灵魂却随之而诞生。或者说因为命运,马没有成为驰骋天下的英雄,但是,靠自己的智慧、顽强和坚忍,它却完成了一个从英雄到圣者的转化。

雪花

作者:[美]亨利·瓦兹沃斯·郎费罗

 从天空的怀抱里飞出,通过苍白的面容做了自白,
  从云裳的褶缝里抖落,烦乱的天空在表现
  飘向森林的棕褐光秃,内心的哀愁。
  撒向田野的寂寞空阔,
  轻柔无声,缓缓飞扬,这是天空的诗啊,
  雪花儿飘降。用无声的音符缓缓记录;
  这是绝望的隐秘啊,
  正如云雾般朦胧的幻想早就郁积在云层的肺腑,
  突然结晶成为奇文异彩,如今才向田野树木
  正如烦乱的心绪难以隐藏,悄悄地倾诉。
  
  【导读】
  亨利·瓦兹沃斯·郎费罗(1807~188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83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夜籁》,以后又出版了诗组《奴役篇》、《海边与路边》、《候鸟集》等等。朗费罗出身贵族,但他的诗大多数是以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风格温和而富有人情味。《雪花》这首优美的抒情诗,正体现了作者人道主义者的胸怀:既抱有人道主义者的崇高理想,也带有人道主义的悲哀。
  这首诗很好地熔音乐、意象、感情于一炉。全诗共三节,每节由一个长句组成,这个长句又分为六行,就像一片六瓣的雪花。全诗用词轻柔静寂,极力的描绘出了雪花洋洋洒洒、漫天飘舞的轻柔情态。天空的怀抱、云裳的褶缝、森林的褐色光秃、田野的寂寞空间……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安然静谧的画面,美好怡然,也带着丝丝的伤感。
  雪花的飘降对大地和天空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天空它无法禁止雪花飘离它的怀抱,大地它无法躲藏雪花落在它的躯体上。谴词排句之间,诗人无法派遣的淡淡的忧伤也如流水一般缓缓渗透出来。对作者来说,雪花的飘降是“天空的诗”,是“绝望的隐秘”,是“烦乱的天空在表现内心的哀愁”,诗人内心的感情就自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是诗人无限愁思、万般无奈的直接表白。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雪花,但是诗人却把自己淡淡的哀愁也融入了雪花之中,在对雪花的描绘和阐释中,诗人的感情也从蕴含其间升华到直接表白,仿佛自己的愁思已经随着那纷飞的雪花一起降落了下来。诗人的胸怀化作了天空。即使是天空,也充满了哀愁,充满了无奈,需要宣泄,需要倾诉,需要理解,更何况是诗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