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西山

 苏迷 2012-12-04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人对“吃”的研究和讲究,由来已久,“民以食为天”讲的就是对“饮食”的态度。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描述: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来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说的就是对食物的一种要求。

千百年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秉承对饮食的热爱和尊重,在巧妙利用自然食材的基础上,发挥无限想象和聪明才智,结合身体对食材、营养的需求,并经千锤百炼的传承、发扬、转换、创新,形成独属自己的、代表自身特点的味道,并由此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菜系格局。淮扬菜、川菜、鲁菜、粤菜……争奇斗艳、彼此促进,如一朵朵奇葩,竞相绽放,使得中华美食名扬天下,蜚声海内外。

西山岛位于苏州西南部,是太湖中最大的岛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岛上物产非常丰富,自古以来就有“月月有花、季季有果,一年十八熟、天天有鱼虾”的美誉。饮食上,理应隶属于苏帮菜,苏帮菜的特点是精耕细作、鲜香偏甜。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的影响,岛上的居民在饮食方面,独竖一帜,形成与苏帮菜既有相似又截然不同的特征。相传岛上的先民,北宋时期,开始由中原或更北的地方迁入,一说是躲避战乱,再一说是辞官隐居,寻觅千山万水,终得这一方世外桃源。数百年来,南迁的人们在岛上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在饮食上,坚守、传承、保留原有习惯和口味,借鉴、吸取、融合当地的饮食方法、味道,逐步形成如今别具一格的饮食特征。

岛上的民风是纯朴的,旧时的岛民过着男耕女织、捕鱼打柴的农耕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阡陌间,鸡犬相闻,几株百年古树深处,可听垂髫小儿咿呀学语之声。人们顺应天道自然,珍惜身边一草一木、一花一果,用朴实、平淡的心态,传承着一代代对生活态度的满足与喜爱。饮食上,岛民秉承的一贯态度:保持传统、遵循古法。拒绝各色香料、刺激原料和复杂烹饪技巧,讲求原汁原味,去繁就简。然简单并非简陋,简单中透精致,简单中藏智慧,简单中见真功,简单中有灵巧。同样一尾鱼,四川人做得鲜香麻辣,而岛民做得滑嫩爽口,同样一块肉,东北人烧得脂膏浓香,岛民却细细剁成肉糜,做成一粒粒小巧的珍珠肉丸,再汆汤,讲究的是食材本身的鲜香。在烹饪方法上,岛民们多“蒸、煮、焖、炖”。口味上,多以咸鲜为主,拒绝重甜、重辣,老一辈岛民甚至口味偏咸,这一点完全有别于苏帮菜的特征,细细想来,大约是他们承袭了数百年前祖先们迁出地的口味了。食材上,多来源于自然的馈赠,他们喜食果蔬,多食鱼虾,注重讲究时令,遵循节气。久而久之,形成岛民豁达、从容、乐观、圆融、温厚、节俭恭顺的生活态度。

和中国很多地方的人们一样,岛上的居民还是精准操纵时间的大师,他们巧妙地利用气候、水分、温度、时间的变化,通过食材间的相互转换,将一味味平淡无奇的味道变幻成令人叫绝的风味,在为自己添一份美食的同时,不自觉地将传统的中国美食文化发扬光大。

早春,春寒料峭,这个时节照旧是人们储存脂肪的季节,储存脂肪,大概是属于中国人特有的养生学说,中国人固执地认为,整个冬季以及随之延伸的早春,身体需要通过汲取充足的养分,来保持一年中的活力。这个时候,中国各地的人们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美食,来满足舌尖的味蕾和对营养的需求。属于西山岛的美食——岛上的居民照旧会首选传统的“腌笃鲜”。“腌笃鲜”的名称是江南一带的俗语,“腌”是“咸”的意思,“鲜”指的是“新鲜”,“笃”是指用小火慢“焖”。一个名字,就将这道美食的内涵刻画得细致入微。“腌笃鲜”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考究,用上一年腊月腌好的上等腊肉,配上新鲜的猪爪或蹄髈以及厚实脆爽的冬笋,以文火慢笃至汤汁乳白,肉质酥烂。此时腊肉的腊香、蹄髈的肥美、冬笋的鲜嫩,在微微沸腾的汤汁中互相融合,再在自觉不自觉的转换中,让你味蕾大开,那是一种奇妙、充实和满足,仿佛心中流淌着一道暖洋洋的情愫,充斥着生活的富足和惬意。制作“腌笃鲜”的材料也不能马虎半分,讲究的岛民,会选用肥瘦适中的腊肉,不能太肥太瘦,太肥则油腻,太瘦则干柴。而新鲜的猪爪或蹄髈,属膏脂肥腴的食材,聪明的岛民就地取材,在菜品里加上朴实无华而又踏实敦厚的冬笋,既解油腻,又增鲜美,更符合荤素搭配的营养学说——这是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实践,将聪明的智慧演化成无限回味悠长的美味,造就了一方水土演绎一方美食的经典传说。

春风吹皱一池波涛,杨柳悄悄地吐出芬芳的嫩芽,这时,岛上的居民便拎着小桶,或带着特制的工具,或徒手,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边、小河里,捕捞起了螺丝。岛上河网密布,且多为太湖活水,水质优良,是螺丝生长的最佳天然场所。这个时节的螺丝特别个大,味道也特别鲜美。岛上的居民尤为推崇“明前螺丝”,即清明前的螺丝,他们坚信,“明前”的螺丝,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滋养,肉质肥厚,无子,干净,无论营养还是口感都处于巅峰时刻,素有“明前螺,赛只鹅”的说法。通常,将捕捞的螺丝放在干净的盆中,滴上几滴香油,养上一两天,据说这样会让螺丝迅速排泄完身体里的废物。农妇们熟练地将螺丝尾巴剪掉,热锅里起油,爆上几片老姜杀菌解膻,将洗干净的螺丝爆入,大火快炒,依次放盐、酱、糖,料酒是必须放的,小火稍焖,最后大火收汁,出锅前,撒上一把生青碧绿的葱花,于是,一盘咸甜可口、葱香、酱香四溢的酱爆螺丝便华丽丽的登场,那吮指回味、美妙无穷的味道,充斥着整个口腔,瞬间,神马“名贵大餐”之流都是浮云了。

每年的这个时候,照例到了岛上人家一年里采摘茶叶最繁忙的时节,“碧螺春”茶是大自然赋予这方水土最最神秘和富庶的恩赐。“碧螺春”茶俗称“吓煞人香”,岛上的居民固执地认为,只有岛上传统的茶树品种,经千百年时光流转的检验,并被太湖水千回百转的浸润,才能产生“吓煞人香”的品质,他们将茶树种在果树之下,认为经过花香、果香的熏陶,茶树会产生更具风味的茶香。他们坚决摈弃外来品种,完整地保留了最最传统的茶种,于是造就出了如今驰名中外的中国名茶,这,便是大自然对岛上居民执着和忠于精神的褒奖与赠予。然对于饮茶,岛上的居民出乎意料的爱喝红茶,大多数岛民对红茶的偏爱远胜“碧螺春”,在他们眼中,“碧螺春”茶属于“淡茶”,味道虽香,但味道稍寡,不能久泡,比较娇贵,只能当作招待客人或馈赠礼品之需。他们需要的是浓浓的茶味,喝在口中的豪爽、浓郁,以及那份融化在茶水中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碧螺春”茶多采摘于枝头上初发的嫩芽,而制作红茶,却要选用油绿肥厚的叶片。将叶片采摘后,散置于一匾中,用力搓揉,至叶片卷曲,经密封发酵,再暴晒、烘焙,道道工序须经经验丰富的茶农亲手制作,来不得半点含糊。最终造就出绵延温和的香甜,在大自然的赋予及岛民的心血之间,美妙的红茶华美转身,并成为岛民不可缺少的生活点缀。

春天是食用野菜的季节,中医养生认为:野菜不仅含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而且植物纤维更为丰富,维生素、矿物质含量比栽种的蔬菜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一般认为,只有在西山岛,才能吃到花式品种最多的野菜,这多半和西山岛独特的地理和气候分不开。岛上典型的野菜当属荠菜、马兰头、蕨菜、枸杞头、混混头(音)。荠菜的放荡不羁,她顽强地生长在任何一块土地上,山坡上、田埂上甚至小河边,漫山遍野,她就那样生长着。通常荠菜的吃法一般以清炒为主,简单的调味品就行,吃的就是那股子野香味。包馄饨也行,配少许鲜肉,还是简单调味,那口齿留香的味道简直将春天整个儿都吃到肚子里了。马兰头的吃法以伴食为最,先开水焯之,沥干水分后,滴少数香油,少许盐便成。蕨菜是岛民喜欢的另一道食材,岛上俗称户波么(音)。蕨菜生长在山坡上、杨梅树下,茶树丛中,粉粉的,水灵灵的,嫩绿的茎,以及微紫泛黄的小叶子,貌似有些羞涩。将蕨菜掐下洗净,用开水略焯,茎叶都变得软软的,锅里加油烧热,将焯过的蕨菜和新鲜的葱段放入同炒,这里的葱段是必放的辅料,蕨菜味略苦,须加入适量糖。于是,蕨菜自身的软滑、加了葱段和糖的葱香、鲜甜,整个菜肴如同被施了魔法的灰姑娘,口味变得奇妙无比,令人味蕾绽放。蕨菜还可以焯水后晒干,制成蕨菜干,在寒冬腊月,和五花肉同烧,此时的蕨菜干,吸饱了五花肉的肉汁,变得又香又韧,风味十足,配一碗白饭,让人胃口大开。枸杞头,顾名思义就是枸杞枝条上最上头的一段,嫩嫩的,枸杞味苦,食用时,也须加糖提味,加糖后的枸杞头,鲜甜可口,略带一丝苦味,这复合的味道刺激着你的味蕾,会让你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忘却。混混头以汆汤为主,清淡的草香,没几下就让你肚皮浑圆,你越发觉得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幸福与荣誉。

五、六月间,到了青梅、枇杷、桃子和杨梅集中上市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岛上的居民开始张罗起一年中收获水果的忙碌。岛上的水果主要分布在岛屿的西部和南部的丘陵山地,东北部的平原成为稻米等农作物的主产地。这时候,在一片忙忙碌碌中,各种水果通过岛民相互之间的馈赠,成为了沟通感情的纽带。青梅通常酸涩,聪明的岛民采摘后,通过清洗、晾晒、腌制、储存,制造成酸甜可口的各种蜜饯,于是在智慧面前,一道时令的美味转换成功。枇杷是五月底、六月初成熟,岛上的枇杷品种主要是“青种”、“白沙”。“青种”皮薄个大,皮色黄中泛青,口感甜中微酸,“白沙”果肉丰盈,洁白如玉,果汁丰富,口感层层叠叠,回味无穷。六月中下旬,桃子和杨梅接二连三地上市,桃子的饱满、富贵、多汁,杨梅的璀璨、艳丽、鲜甜,如此目不暇接的自然惠赠,你怎么能不感叹,大自然对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眷顾以及勤劳的人们在感恩中的智慧和创举?

端午节到了,岛上的人们照例开始忙碌着这个节气的美食——包粽子。粽叶是采摘自太湖边的芦苇中,采摘后,先用水蒸煮,去掉粽叶上的绒毛,将上好的糯米隔夜泡好,再准备好肥瘦适中的五花肉,剁成小块后,用盐、酱油(这是关键)、糖细细拌匀、进行腌制。开始包粽子了,通常隔壁邻居的女人们都会来互相帮忙,这大约也是淳朴的岛民相互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吧。女人们包粽子眼花缭乱,她们熟练地拿粽叶,装米、放猪肉、再装米、包裹、用线打结,于是,这看似复杂的程序就像变魔术般,美味就这样诞生了。除了肉粽外,也还有蜜枣粽、赤豆粽之类,对于食物,岛上的居民从来都会就地取材,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美食,并一代代相传下去。             
   
七、八月间,是一年中最最炎热的时节、夏季酷暑难当,肝火旺盛,此时往往食欲不振、胃口难开。聪明的岛民因地制宜,用新鲜、清淡、时令、奇特等口味来调理盛夏的味蕾。蒸白鱼、酱油虾、萝卜干毛豆子、咸鸭蛋都是餐桌上常见的美食。岛上的居民认为:食鱼虾益处多于食肉,夏天不宜多食肉类,肉类油腻,多食不利于消化,增加脾脏、胃脏的负担。大清早,趁气温稍凉,去集市上或直接到湖边的渔船上买来新鲜的白鱼,活杀洗净,少许盐抹遍全身,用石头压上片刻,中午时分取出,稍稍冲洗,用姜、葱结、料酒做调料,倒少许菜油,就置于饭锅上,连饭一起蒸。等饭熟后,那稻饭的香味连同蒸鱼的鲜味,迎面扑来,此时,你不自觉中味蕾盛开,哪里还会感受到盛夏的炎热和酷暑的难耐?酱油虾是另一道时令美食,选用新鲜活跳的太湖虾,洗净后,剪掉虾子的须足,热锅倒油,加葱姜爆香,将虾倒入大火快炒,用盐、酱油、糖调味,至虾子油红发亮,酱香扑鼻装盘。此时,虾子肉质紧致,咸中微甜,酱香浓郁,就白饭或啤酒,都是一道无限的美味。毛豆子萝卜干是岛民偏爱的一道素菜,此菜食材简单但制作精致,萝卜干要咸甜适中,偏咸或偏甜都不行,毛豆子要粉嫩碧绿,过老或过嫩都会影响口感。萝卜干用刀剁得细细的,毛豆子先用开水稍焯,既去掉豆子的豆味,又增加豆子的酥糯度。锅中热油少许,加入萝卜干和毛豆子同炒,待咸甜味四溢时,即可完毕。此菜清爽可口,是粥、饭均可搭配的美味小菜。咸鸭蛋是夏令时节岛民经常食用的小菜,农家的鸭散养于太湖活水之中,多食水中螺丝、小鱼小虾,故产下的蛋个个皮青个大。鸭蛋通过腌制,蛋黄变得又油又沙,咸香酥松,蛋白细腻柔软,入口即化,是食粥时必备的菜式。就是在这种美味的记忆中,人们快快乐乐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盛夏,并健健康康的代代相传着。

针对酷暑,岛上的居民还有另一种美食,这种美食不独独岛民所有,几乎全中国都会有这样的菜式——“臭”菜。臭豆腐便是其中的代表。通常臭豆腐的做法,是将“臭”好的豆腐,用热油炸之,佐之以各种调味酱料(最好是辣酱),或将炸好的臭豆腐,用辣椒、大酱或配五花肉片、蒜叶等爆炒,味重而醇厚,吃的是浓油赤酱、麻辣鲜香的口感。而西山岛上的居民却另避蹊径,用最最传统的方式演绎“臭”菜的美味。岛上的居民自做“臭”卤,这是一种用盐水和腌菜的汁勾兑而成的卤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沉淀,时间更要拿捏得准确,才能酿造出“臭中有香、臭中有鲜”的卤汁。将洁白的豆腐隔夜放入卤中,第二天早上取出,这是豆腐已经变得微黄泛褐,透着爽爽的“臭香”。烹饪时,他们固执地使用“蒸制”法,他们认为用蒸煮的方法,符合夏季的饮食习惯,并减少微量元素和营养的流逝,更符合对身体的需要。蒸臭豆腐方法简单,就加点菜油或料酒,奢侈的加一个咸鸭蛋。蒸好后的臭豆腐,凝成一片,淡淡的青黄色。用调羹舀而食之,味道奇特,鲜美、清爽、嫩滑。没有油炸的浮躁和骄傲,有的是对食材的尊重和对传统的承袭。

夏天还有一种不得不提的菜品,岛民们称之为:汤波么(音),其实就是水中的一种浮萍,这在属于西山岛独有的美食。将浮萍洗净后,热油爆炒,以盐调味,几乎等同于炒青菜的做法,做出来后,口感幼滑,非常的独特。浮萍具有祛风,行水,清热,解毒的功效,盛夏食之,恰如其分。其实岛民们在食用这道菜式时,起初大约并没有太多的养生想法,但此菜味道爽滑,加上长年累月的积累,食用浮萍的益处不言而喻。故而成为一道此地特有的美食风景线吧。

九、十月,到了收获的季节。整个西山岛一派丰收的场景:稻谷的丰收、水产的丰收、水果的丰收……这是大自然对辛勤一年的岛民们最最集中馈赠的时节。各类鱼虾湖鲜,经过一年中湖水的温润滋养,变得鱼肥虾壮。一条条、一只只活蹦乱跳,每到这时,辛勤的渔民开始了一年中的最舒畅的收获。他们伴日出而捕,随日落而归,和着欢畅、喜悦的渔歌,带回来一筐筐、一箩箩几乎满仓的鱼虾,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年景。打上来的大鱼,巧手的女人们,利索地将鱼一分为二,鱼头或煨汤,或红烧,鱼身红烧或用盐略腌清蒸,吃的就是那种新鲜和时令。辛苦了好几天的渔民,就着小酒盅,皱纹里透露着纯朴的笑意,在满岛鱼香四溢的氛围中,岛民们流淌着对生活的满足和踏实。剩下的鱼,岛民们多用盐腌制,挂起风干,制成咸鲜紧实的鱼干,一条条挂满家前屋后。秋风吹起,迎风翻飞,咸香四溢,为后面的日子增添一份别样的美味。螃蟹上市了,“秋风起、蟹脚痒”,一只只体型硕大的螃蟹,外壳透露着青色的光芒,张牙舞爪,神气活现,虎视眈眈,一串串,争前恐后,紧紧地挂在蟹网上。岛上的居民谨记“九雌十雄”的古训,九月当吃雌蟹,此时蟹黄最为饱满,粒粒似珠。十月的雄蟹,发育最为完善,肉质瓷实鲜甜,口感丰富。取适时螃蟹数只,用清水洗净,团拢蟹爪,用麻绳捆扎,整齐码在盘中,置锅上旺火蒸之。待功成之时,解开锅盖,但见只只金黄通红,蟹香扑鼻。沾螃蟹的调料也马虎不得,好的调料能锦上添花。将姜细细剁成末,依次放入香醋、糖加以搅拌,简单却精细,兑成的糖醋汁酸甜适口。螃蟹性寒,姜末暖胃,浑然天成。糖醋味衬托螃蟹鲜甜无比,蟹香味、酸甜味、姜香味,层层渲染,丰富多变,让你的味蕾在停不下来的惊艳中,一波波高潮迭起,刹那间,脑中“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变得如此的震撼和现实。         

螃蟹飘香的时候,人们开始为另一种美食做准备,他们从桃树的枝干上一点点剥下黏性十足的桃脂,这是大多数桃树都会分泌的一种分泌物,事实上,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毫不起眼的东西居然也能成为一种地道的美食。将团成一团的桃脂,放在阳光下晒干,晒干的桃脂颜色呈黑琥珀色,毫不起眼。然而,这恰恰是最为神秘美食的开始。通常,这样的桃脂干要放上好几个月甚至更久,在第二年的春天或夏天取出,掰开一小块,用水浸泡,洗净后,宛如晶莹透明的果冻,桃脂的吃法非常简单,配肉糜烧汤最为爽口,烧一碗开水,加肉糜、盐调味,待水滚后,将桃脂倒入,翻滚后加胡椒粉即可。此菜肉香四溢,桃脂爽滑可口,鲜美无比。且桃脂几乎无任何脂肪,多食不会增加身体负担,却能润肠通便,实在是不可复制的美味。于是,在世世代代的生存规则面前,人们又一次利用自身的智慧,创造出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

秋风四起的时候,石榴成熟了,裂开的石榴皮露出玛瑙似的石榴仔,引得鸟雀喳喳直叫。白果、板栗、菱角都成熟了,岛上的白果品种优良,敲开果壳,里面是碧玉般的果实,多了一股鲜甜的芳香。板栗料满实在,有别于传统的“糖炒栗子”,岛民们多用“蒸煮”的方法,将板栗洗净后,用刀稍稍切开一道,置饭锅上蒸制,或放于水中煮制,煮熟后的板栗,细腻结实、口口实在,少了几分“糖炒栗子”的华丽,吃的是板栗自身的原味。桔子丰收了,黄澄澄的柑桔,沉甸甸地挂满树梢,在油绿发光的叶子中,宛若一盏盏小灯笼。岛上的桔树很多,漫山遍野,山坡上、公路边、田野里,到处都能见到她们。大抵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质优良,岛上的桔子甘甜多汁,爽口无比。然而有一种叫“晚红”的品种,尤其令人喜爱。“晚红”属于岛上的独有品种,她小巧玲珑,俏皮可爱,味道甜中略酸,口感非常独特。“晚红”成熟得比较晚,成熟后全身通红透亮,这大概是她名字的由来吧。由于颜色鲜艳,岛上的居民便喜欢将她作为新婚、生孩子时必备的水果,取“红火、圆满”之意,象征着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冬天到来的时候,照例到了人们传统的滋补季节,冬季进补,向来是中国人传统的养生之道。北方人的冬天,大肉大鱼,以炖菜为主,炖得热气腾腾、热火朝天,四川人的冬天,依然以麻辣为天,辣得眉飞色舞、眉开眼笑。他们的食物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即重荤腥、重油腻、重口味。和中国其它地方不同,西山岛居民的进补有一套符合自身的特点,他们秉承一贯的传统和一脉相承的古法,巧妙地因地制宜,以美味的湖鲜为基,以岛上盛产的优质稻米为辅,以岛民自家养殖的家禽家畜为点缀,注重天地人和,遵循身体结构,讲究循规蹈矩。如同岛民们乐观、从容的生活态度,形成独特的养生学说。

寒冷的冬天,岛民们从坛子里取出腌得恰到好处的咸菜,这是在春天,人们将多余的青菜,通过食盐的转化而形成的一种美味。切得细细的咸菜,透露着微黄晶莹的光泽,有一股酸甜适中的味道。早市上买一条野生的黑鱼,活杀洗净,切成薄薄的小片,鱼肉雪白,晶莹透明,少许姜片,半碗黄酒,烧一锅咸鲜微酸的酸菜黑鱼汤,鱼汤色泽乳白,食用时唇齿留香,没有川菜酸菜鱼的麻辣厚重,却多了几分江南温婉儒雅的气息,这便是居民们讲究的生存之道。早市上,人头攒动的还有卖泥鳅、昂刺鱼的摊位,这些野货貌不起眼,似登不上大雅之堂,然岛民们津津乐道,趋之如骛,这便是岛民崇尚天然、遵循天道的天性。买来的泥鳅、昂刺鱼以及一些叫不上名的杂鱼,一锅红烧或清蒸,连汤带水,吃得精光,仿佛漏掉一点便是暴殄天物,这自然还是岛民节俭恭顺的性子使然。鲑鱼属于高档次鱼类,其肉质鲜美嫩滑,无以伦比。岛民们多在重要的日子里,佐以姜丝、葱丝清蒸,用以作为款待重要贵客的名菜,在鱼鲜四溢的氛围中,传递的是热忱实在的待客之道。

冬至来临的时候,岛上的居民一定会做一种传统的糕点:冬至团。其实,这更像是“饼”形状的美食。选用自产的优质糯米,通过浸泡、晾晒、最后轧成细腻丝滑的糯米粉,将糯米粉用温水调和,水与粉的配比通常都在女人们的心里,她们熟练地加水、和粉,绝不会发生半点差错。搓揉上劲后,摘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胚子,放在蒸笼上蒸制。待胚子成熟后取出,乘滚烫时包上早准备好的馅料,馅料通常是豆沙或雪菜豆干,甜口、咸鲜口均有。最后再将成型的团子压扁,一只只放在洗净的枇杷叶上,打上红红的花印,冬至团便大功告成。“冬至团”皮薄馅多,皮子晶莹剔透,里面深红色豆沙或黛青色雪菜隐约可见,赏心悦目。吃时糯米粉柔软细滑,黏性十足,豆沙香甜可口,雪菜咸鲜扑鼻,令人食指大开。据说,吃冬至团预示着整个冬天都会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其实,这大约是岛民们在自觉不自觉中,用优质稻米的营养,来达到冬天的养生之道吧。

一年中最最重要的节日新年将至,勤劳的岛民们开始为新年的吃食忙碌起来,几乎每户人家都在忙着腌肉、腌鱼。在腊月里腌制肉食、鱼鲜,是千百年来中国各地百姓一成不变的传统。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性及口味差异,各地腌制腊味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本质来说都是一样,都是通过以盐为媒介,将新鲜的肉类及鱼类转化成风味独特的美味。西山岛上的居民在腌制腊味时,方法却非常的简单,将食材的原料准备好,只在上面抹上足够的盐就行,摒弃口味刺激的香料,追求的就是鱼肉本身的肉香和鱼香。将食材放在一容器中,上面结结实实地压上一块分量足够的大石头。据说,这样会使腌制的腊味肉质结实,口感实在。一个月过后,将腊味取出,至冬日的阳光下烘晒,直晒得油脂滴滴析出,腊香四溢。取一块肥瘦适中的腊肉,切成薄片,直接与米同蒸,蒸好的腊肉色泽金黄,咸鲜扑鼻,米饭吸取腊肉多余的油脂,一粒粒油光可鉴,香味四溢,不知不觉中,使人味蕾大开,腊肉和着米饭被席卷大半,留下的是满腹的满足和饱餐后的惬意。岛上还有一味名声远扬的美味:腌蹄髈。一般认为,西山岛的腌蹄髈是最具代表的腊制品。将腌制好的蹄髈,整个儿放在锅中,用清水蒸煮,搁几枚姜片、一小碗黄酒,至皮酥肉烂。还有一种酱蹄髈,做法相对复杂,将蹄髈焯水后,用蒸煮洗净的稻草扎紧,锅底放几根竹筷,将捆扎好的蹄髈放置于竹筷上,竹筷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加工过程中,肉皮沾住锅底,产生焦味。锅里加姜块、葱结、酱油、足量的黄酒、足够的水,大火焖烧,待水滚后,转小火焖至肉质酥烂,再以盐、糖提味。最后酱香浓郁,肉香四溢、咸甜适口的酱蹄髈便制作完毕。如今酱蹄髈成为结婚、满月、待客等酒宴上最后的压轴大菜,蹄髈形状圆润丰满,口感肥腴软糯,取快乐、美满、丰收之意。预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美满。每一位酒桌上的宾客都会等待她最后的身影,并共同举箸,每个人都会洋溢着会意的笑容,吃下去的不仅是一道美味,更多的是对传统味道的执着和对生活的感恩。

年糕是新年必吃的传统糕点,这是用美食诠释期盼和愿望的习俗。这与北方的饮食特征迥然不同。北方人过年,家家户户做馒头、蒸糕,寓意团圆、高升。而岛上的居民,用自产优质糯米,加工制作年糕,同样寓意年年有余之意。不同的饮食,相同的寓意,代表中国人对新年相同的祝愿。年糕的制作相对“冬至团”简单,除形状稍有差异外,几乎就是“无馅”的“冬至团”。然而制作“冬至团”时,同样马虎不得,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美食,她代表的是未来一年的平安和健康,是对未来的祝福和向往。

当又一个冬天过去,春天来临的时候,当万物复苏,春满人间的时候,属于西山岛独有的味道,又开始新一轮的流转,在满足舌尖上的味蕾时,那积淀了千百年的饮食文化在悄然中与时俱进,无限地焕发着生机勃勃。有谁能确定,数百年或更悠久的时间之后,那曾经坚持的舌尖上的味道会经历怎样的沧桑巨变?然而,那藏于心中的独属自己的味道以及由此引申对生活的满足和喜悦,却是每个人亘古不变的情怀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