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歇后语:百姓的语言

 廉政花园 2012-12-05
歇后语,发自民间,源自野史,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有如谚语,短小、风趣、形象,高度浓缩,根系丰沃土壤,极富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及地方特色,其结构分为前后两截,前半截如同谜面,后半截是解释及说明,有如谜底,通常说出前半截,“歇”了一下,再直截了当地阐明意思,歇后语也因此得名。

  在三水民间,歇后语也许无法登大雅之堂,却因为它的草根、俏皮、嬉笑怒骂、朗朗上口,一直广泛得以流传与使用,成为老百姓口头常用之语,并慢慢沉积为喜闻乐见的市井文化。而这种貌似低俗的市井文化,却恰恰蕴含丰富的文学手法:谐音、借景、喻事、喻物,引经据典:

  “十月芥菜——起晒心;火烧旗杆——(长炭)长叹;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阎罗王开摊——鬼买;竹篮打水——一场空;老鼠拉龟——无从下手;老公拨扇——妻(凄)凉;老婆担遮——阴公;屎坑关刀——(闻)文又不行,(舞)武又不行;竹织鸭——冇心肝(没良心,忘恩负义);鸡食放光虫——心知肚明(心里明白);打烂沙盆——问到篤(底);卖鱼佬洗身——冇晒声(腥)气(没了希望);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专拣熟人来骗);床下底破柴——包撞板(包碰壁)、撞大板(碰大钉子);牛皮灯笼——点极都唔明(怎样也不开窍);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大量流传于三水民间的歇后语,自我懂事起,便如饮水粮食,耳熟能详于左右,听着有如父老乡亲的亲切,细细品来,常让人拍案叫绝,那调侃之语,对丑恶与不爽事物的直言不讳,让人想起那个民风古朴的年代,老百姓的耿直率性、爱憎分明、乐观幽默的禀性毫无矫饰,跃然纸上。

  大隐隐于市,放目历史,无缘正规教育的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擦出无数思想灵感与智慧的火花,生息不休,世代结集,伦比功底深厚的文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精妙的文化从来源自民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