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的字和共鸣的关系

 养心书坊 2012-12-06

后,把舌前面向上牙微微顶住,这就有利于把声音的振动转移到头、鼻腔去。否则是发不出理想的声音的。其他的字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咬好后都需要马上转移,转移以后,也需要保持口型不变。要口型不变也不容易,需要嘴皮子的力度(弹性力度),否则当你送气行腔时,嘴的形状一变,字就会被冲掉成为倒字飘音了。

关于嘴皮子的劲儿,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喷口及咬住字的力度,是狭义的。另一种是前辈艺人常形容嘴皮子没劲儿。关于“位置转移”有人担心它会不会使字音走掉,我们认为只要处理得当,字音是绝对不会跑掉的。对风格特色可能有点关系,只要在把字转移的同时,注意把它送到合乎自己风格的位置上就可以了。

京剧咬字好的人,还不一定是咬好字才能转移位置找共鸣,而是好的共鸣声音几乎和字同时出现。他们在演唱的时候,我们会发觉声音位置很高,好像连声母都不在口腔里成阻、摩擦而做成的。其实这不过是他们在咬字的时候和共鸣结合得既好又快而使人产生的一种错觉,是演唱技巧纯熟的表现。

吞吐和喷口

吞吐的问题说的是字实际是气,它是由声音给人的感觉来体现的。这种声音给人的感觉是靠气息运行的方向做成或决定的.脑后摘筋提吸往后走就是吞,推放送出就是吐.吞吐的使用和字、腔(旋律、音高)均有一定的关系。拿字来说,有的字宜吞。有的字宜吐。比如凡是需要喷口的字就宜吐不宜吞。从腔的角度讲,凡是小腔或者腔多的地方都易吞不宜吐,而在耍大腔弯曲不多时,则可多用些吐的方法。吞、吐和腔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关系,高腔易吞,低腔宜吐。这和前面讲的共鸣的原理是一致的。唱高音时如果不吞,就不那么容易使气息形成空气柱送到头腔。同时,也只有在使用口腔共鸣多些的低腔时,才可能比较合理。唱小腔又为什么要以吞为主呢?因为耍小腔需要灵活迅速,并不需要太大的音量和气势,如果用吐的办法就会感觉应付不了的。相反,耍大腔转弯抹角一定相对减少,这时不仅可以使用大一点的气势,而且也常常较为需要这样的气势,那用吐当然就比较合适了。这里的大腔、小腔指的是旋律简单和复杂的问题。腔长了就不可能单一地用吞或者吐,有时必定是两者兼用。这里又产生个腔随情行的问题,以及含蓄易吞,奔放宜吐,欲扬先抑等一系列法则。如导板腔的结尾,一般来说,总是以吞一下马上吐出来结束比较有气氛。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也可以反过来,但是它一定会形成一种不同的效果和风格。其实所有唱的法则和规律是一样的。都不是绝对的。吞吐的使用法则也从未有死板的规定。许多艺术家之所以应用的比较得心应手,是因为经过刻苦的锻炼运用纯熟的结果。在吐字行腔中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就不容易唱出京剧韵味来,甚至就不大象京剧了。

喷口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着重将字头的声母向外喷,在喷时,不但要比平时说话夸张一些,并且还要使人听来有一定的爆发的感觉,显示出嘴皮子的劲儿。要把喷口喷好,必须要注意处理好向外猛力送气和口腔中阻碍送气的力度这一矛盾。并且要使这两种力量基本上取得平衡。如果嘴唇力量太大会形成字喷而不出。相反,如果气息力量大到嘴唇挡不住就会形成有喷无字,即使喷出,声音也会立即散掉。这两种力量配合得当,可能是京剧里所讲的脆劲儿了。喷口也不是所有的字都要喷。一般可以这样概括,即:喷的技巧基本上是用在双唇阻的声母居多,也就是b、p、m、f。其中f还是唇齿同时成阻。但是这样讲问题还没有解决。还有一个清浊音的问题。清浊音的区别就是有的声母送气,有的声母不送气。送气的叫浊音,不送气的叫清音。b、f是清音不送气,m、p就是浊音。

喷口是一种艺术上的夸张或者给人的一种力度感。为此就要考虑到科学发声的根据。不然,把字喷散,大量气息漏掉,喷的感觉即使非常强烈,喷的劲头再大,也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事实上要喷的话什么字都能喷,否则就不会提出要防止随便引申喷口技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