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济宁《旌表孝行生员李守信之门》的考证(原创)

 二胡同 2012-12-07

对济宁《旌表孝行生员李守信之门》

的考证

 

王恩祥

 

 

 

 

 

 

 

 


 


 
20121111

 

 

 

 

 

 

 

 

 

 

 

 

 

 

 

 

 

 

 

 

 

 

旌表孝行生员李守信之门

 

 

对济宁《旌表孝行生员李守信之门》的考证

王恩祥

 

山东省济宁市《旌表孝行生员李守信之门》坊是目前发现的,全国唯一的,保存完好的,由官府表彰的关于男人的明代石坊。他的意义在于:1·李守信坊证明,远在明代济宁人孝行的高尚情操;2·李守信坊证明闵子骞的孝贤文化明代在济宁的传播,及当时官府的认可;3·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例证;4·李守信坊是济宁现存最早的,最完好的一座明朝牌坊实物。是济宁古代文明的一个靓点。

 

一·牌坊和牌坊的种类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

二类是贞洁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

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

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二,济宁明坊《旌表孝行生员李守信之门》
     
大明李守信坊柱右额书:
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李同芳;
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温如璋
提学山东按察司副使徐梦楼
 
坊柱左额书:
兖州府同知署济宁州执事李忠臣;
济宁州儒学正举人王约正,x幼谏。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十一月吉旦立

李守信坊《旌表孝行生员李守信之门》

 

1·旌表:

古代统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所谓义夫、节妇、孝子、贤人、隐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为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

 

2·孝行 

  孝敬父母的德行。《周礼·地官·师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3·生员

唐国学及州县学规定:学生员额,因称生员。明、清指经本少,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习称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及学政监督考核。生员的名目分lin粮仓膳生增广生、附生。

生员:时俗称“秀才”,又称相公。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徭役,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十六世纪初全国“生员”总数有三万五六千名。

生员中,有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生员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生员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生员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

 

三·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李同芳;

 

1·巡抚

官名。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

 

2·右都御史

 

A·右都御史为明代及清代前期都察院的职官。明代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均为都察院长官,为正二品,下有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清代前期以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左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而以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为外省总督、巡抚之加衔,乾隆十三年停右都御史衔。

 

B 副都御史

   明始置,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的副职,亦分左右,正三品。在外督抚,也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清沿置,以左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满汉各二人。以右副都御史与右都御史、右佥都御史为外督抚系衔清。乾隆十三年史(1748年)废右都御史衔。

 

3·山东左布政李同芳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

 

 关于李同芳的史料记载: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四
  万历四十年(1612年)四月乙丑
  己巳(1569年·隆庆三年)以原任游击李思诚起补宁塞参将
  辛未(1571年·隆庆五年)升山西右布政郭光复为本省左布政
  以山西都司吴国辅侵盗官草遣戍
  甲戌(574年·万历二年)升湖广布政司参议周汝登为南京尚宝司卿
  起升原任文选司郎中朱世守为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添注
  巡漕御史孙居相奏运船多缺乞速行造有旨责问清江厂船只如何亏欠致误粮运章下所司议
  吏部以原任兵部尚书赠少师李化龙有开疆拓土殁于王事之勋请恤赠荫奉旨加赠太师荫一子中书舍人
  升南京礼部郎中施浚明为江西参政刑部郎中牛从极为广东雷州府知府辽东宁前佥事高折枝为参议整饬广宁
  以广西柳庆参将汪弘器到任违限罚治
  升山西水泉守备倪承勋为宣府入卫游击广西都司佥书周天禄为庙湾游击
     丙子(1576年·万历四年)以苏州兵备布政樊东谟考满增秩一级
  以代府长史董伉昏庸不堪辅导令革职闲住从大同巡抚参奏也
  丁丑(1577年·万历五年) 孝懿庄皇后忌辰遣伏羌伯毛国器祭昭陵
  戊寅(1578年·万历六年)云南临安府地震
  升狭西参政熊应占为本省按察使
  己卯(1579年·万历七年)月有食之
  升广西副使赵世徵为云南参政云南副使王之机为四川参政翰林院编修李思诚为福建副使
  命兵部主事余大成行人王尊德主考云南刑部主事王家栋行人彭际遇主考贵州各乡试
  庚辰(1580年·万历八年)升南京光禄寺卿吴达可为通政使
  升编修温体仁为南京国子监司业
  升赣州府知府陈宗愈为广西副使
  授原任庶吉士麻僖为兵科给事中
  辛巳(1581年·万历九年)升原任南京大理寺右寺丞叶茂才为南京太仆寺少  升福建参政潘阳春为江西按察使广东参议刘毅为本省副使
  以承天府知府冯劳谦黄州府知府孙好古从抚臣请互调
  命南京御史王万祚巡视下江
  兵部题钦州之役俘囚王恭等数十人久系不决宜行广东巡按勘问分别定拟回奏从之
  癸未(1583年·万历十一年)宴四川番僧如例
  升户部郎中仝梧为山西汾州府知府户部郎中张我绳为狭西佥事
  乙酉(1585年·万历十三年)升左给事中吕邦曜为河南副使
  升四川总兵侯国弼为南京后军都督府佥书管事
  甘肃巡抚周盘<婠勶-釒>辞考满增秩不允
   壬辰(1592年万·历二十年)调验封司员外陈凤翔为考功司员外
  升光禄寺寺丞吴炯为南京光禄寺少卿
  升福建按察使陈邦赡为本省右布政
  升四川佥事陈经济为本省副使整饬威茂兵备
  加升兵部主事卜履吉为武选司郎中管理清黄
  以湖广江夏县大盗越狱夺知县瞿溥俸千户王官提问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四》

 

四· 关于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温如璋

 

A·巡按

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永乐后定制,以一省为一道,分道出巡。品级虽低,但可与省行政长官分庭抗礼,知府以下均奉其命,事毕还京。

B·监察御史

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 监察御史,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然品级仅正八品下,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只能由侧门进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开元初才取消限制。唐为十五人。宋减为六人,分察六部百司,品级为从七品。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都御史、副都御史为主官,所属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各冠以地方名称,各道人数不等,总数一百十人,均为正七品官。清同明制,乾隆时提高为从五品官。

 

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依次类推可以推出明朝巡按御使是现在的中纪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如果是御史中丞的话,那巡按御使肯定是副书记

明清两代的监察御史均为正七品官,相当于现在副厅正处级的中纪委派往各地调查组成员 

 

C·关于温如璋的记载:

嘉靖四十四年  中国历史记事  中华博物

巡按直隶御史温如璋条陈议处江南兵食三事,以品官优免太滥,诡寄日滋,请于...山东朝城县(在今山东西部),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工部主事,历任辽东巡抚等。

 

五·提学山东按察司副使徐梦楼

 

提学

提学是提督学政的简称。古代设有专门负责文化教育的高级地方行政官。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在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设提举学事司,管理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以后历代都有设置, 掌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等事,并考校进呈文字。

提学官的主要工作是考核地方学校教官的工作情况;对儒学生员进行岁科考试,以甄别和升等生员;选拨贡入国子监的贡生和参加科举乡试的合格考生;此外,还令教官举诸生行优劣者一、二人,赏黜之以为劝惩。

 

按察司副使

为明清官制地方文职之一。明朝设置,为各省按察使司从官,品秩正四品。按察副使辅佐按察使处理一省司法刑狱、监察按劾、治理驿传。副使下设佥事,正五品,员额不定。副使与佥事平时分道巡察。各省兵备、提学、巡海、清军,驿传、屯田等事各另设职官,加佥事等头衔。清朝初期沿明制设置。乾隆中裁省副使、佥事等官,改为巡道

按察司副使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省政法委副书记。

 

六·兖州府同知署 济宁州执事李忠臣;

 

知府——官名。宋代于升府之处,命朝,臣出充长官,称为知(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的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

 

知州——官名。宋代派朝臣为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原意为暂行主持本军本州事务。明清以知州为州的长官名称。知州有两种,一为直隶州知州,其地位稍低于知府;一为散州的知州,其地位与知县实际无区别。

 

知县——官名。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制,往往派遣中来官员知某县事,简称知县。实际即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更兼管兵事。明代始正式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代相沿不改。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秦汉时,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称长。南北朝设置甚多,不再有户数的限制。唐代之县分上、中、下各级,故不再分称令长。宋代县令之名虽存,事实上多以京朝官执行其职务,称为知某县事。元称县尹,明清

 

七·济宁州儒学字正举金敏

 

八·附:《旌表故民汪傑(jie)妻程氏贞洁之门》

 

旌表故民汪傑(jie)妻程氏贞洁之门

 

尊负纲常氷节克完天地金;

典维风化玉音特表姓名香。

氷:同冰。1·因冷凝结的固体,2·使人感到寒冷;3·用氷(冰)接近东西,使变凉。

 

 

 
 
 
 
 

 
 
 
 
 
 
 
 
 
 

 

 

 

 

 

 

 

 

 

 

 

 


九·旌表孝行生员李守信之门》发现记

 

     1979918,济宁人曹霖先生由济宁木材加工厂调至济宁齿锯厂任政工科长。在东大寺门南小闸口河西上街50米处,河边路西高坡,一家竹货坊堂屋过道南壁,发现有一长约两米,高20公分石檐外露。古色古香,沉静寂寥,肃穆寂然,石棱雕刻,清晰可见,甚是神秘。定是石坊之类无疑,为了一探究竟,曹霖先生快步登上高坡,顺台阶走上竹货坊大门,进入二道门槛,来到东侧厢房,一位50于岁老者,黑红脸膛,坦胸露乳,胡须蓬松,正在编织竹货。告知来意,老者非常热情。问其石坊,老者语云,前辈已在此居住几世;不知其详。此坊及屋内经多年火熏烟烤,黑不溜秋,四壁到处悬挂竹器,粗细竹竿长短不整,杂物混乱无序,黑咕隆咚,气味沉沉,曹霖先生经老者同意,搬开杂物,拿下竹器,在老者帮助之下,点上蜡烛,登上竹凳,用一拖墙泥板,抢除石坊左侧落款处污垢,查看字迹。清晰辨认出上书:“万历四十六年”字样。曹霖先生随即报告当时太白楼博物馆馆长刘衍德先生,此坊得以保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