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植:《七步诗》

 昵称503199 2012-12-08

曹植:《七步诗》

(2011-06-06 21:25:34)

    据说魏文帝曹丕欲杀其弟东阿王曹植,于是令曹植七步之内成诗,诗成免死,否则赐以杀。曹植才捷,七步之内咏成一章,命曰《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但此诗是否确实出自东阿王曹植之手,至今尚存疑问。

 

    关于“七步诗”的记载,最早并非出自于史实。此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所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吟毕)帝深有惭色。”

 

    依据这个说法,“七步诗”最早应为五言六句而非四句。而五言六句这种形式的诗体,始见于《乐府》,广泛流传于魏晋时期,曹氏父子皆善咏。

 

    以刘义庆《世说新语》所载为基础,宋代佚名作《漫叟诗话》,收录了“七步诗”,并将刘义庆所载之五言六句修改为唐宋时期流行的五言四句体,即是本文所载前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明朝以降,罗贯中著巨著《三国演义》,以《漫叟诗话》所载五言四句体为准,将“七步诗”收入小说之中。自此“七步诗”广泛流传,文人学士,渔樵耕猎,贩夫走卒,所知者众。

 

    而事实上,五言四句体的诗歌在魏晋时期并不多见,更非当时诗歌主流体裁。

 

    关于七步诗的真假争议,近代学者郭沫若所说的最为有理,也最有可能。

 

    郭沫若认为:“过细考察起来,(七步诗)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