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选材用材技法

 钟家台 2012-12-08

10选材用材技法

美国的奥里森·马登在他的《伟大的励志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小说名著《红字》的作者霍桑带着一个来自塞勒姆的朋友与诗人朗费罗共进晚餐。饭后,霍桑的朋友开口说:“我一直都试图说服霍桑写一部有关阿卡迪亚传说的小说。故事是这样的:在阿卡迪亚人四散逃离时,一个女孩子与她的恋人被冲散了。她终生都在等待寻找她的恋人,等到她垂垂老矣,她终于找到了她的恋人,却发现他已经在医院里去世了。”听了这个故事后,朗费罗感到很奇怪,为什么霍桑没有想到以此写一部小说。他转向霍桑,问道:“如果你不打算以此构思一部小说的话,你能不能让我借用这个故事来写一首诗呢?”霍桑很爽快地答应了,并许诺说,在朗费罗以此为材料写成诗之前,他决不会用这个故事的原型来写散文。朗费罗抓住了这个机会,写出了举世闻名的《伊凡吉琳》。

你看,一个好“材料”就是这样成就一位写作者的。

什么是材料?它是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之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在写作之前,它是作者形成思想的依据;在写作之时,它又是文章的“血肉”。任何一篇文章,如果你去把它“分解”一下的话,就可以看出:构成“记叙”性文章或作品“内容”的主要成分是其“细节链”(一个个典型、生动的“细节”,在某一思想穿结下成为一条“链子”);构成“论说”性文章“内容”的主要成分是其“材料链”(各种事实现象、理论依据的“材料”,在某一观点统率下结成一条“链子”);而构成“新闻”、“科技”、“应用”性文章“内容”的主要成分则是其“信息链”(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信息”,在某一意图渗透下组成一条“链子”)。没有这种材料的“链状结构”,任何文章都很难写成!

要注意,能组成“链状结构”的材料,一定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灵活化用的。

【案例描述】

下面的习作,曾发表在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小作家选刊》2002年第九期上,请你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书窃

前几日家里遭时迁〔时迁〕《少浒传》中的人物,善攀檐走壁、盗墓做贼,绰号“鼓上蚤”。这里喻指小偷。光顾,待我回家时,父母已让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一切各就其位了。恨自己没能在第一时间赶到,若第一个开门的是我,那一瞬间的动魄惊心,该是怎样一种惨烈的人生体验。

爸爸说这时迁事件,也有让他欣慰的,那便是我进门后冒出的第一句话“书呢──我的书没少吧?”在场的大人,有的摇头,有的捧腹,而爸爸,却在缓过神后,着实感到了暖意。扔下书包,直奔书房的我,在爸爸眼中怕是陡然高大起来了。因为当我确定我的宝贝,小偷压根一个也瞧不上,舒心地回转头时,撞到了爸爸的脸,那原本铁青的脸竟绽出了笑,在嘴角,极细微的一丝,恰好掉进我的眼睛。我一下不安起来,爸爸啊,您每次播下的希望,在我的土地上,只结出过失望,这次又怎能例外?我天天装在脑中,顶礼膜拜的,全是您眼里不入流的东西。至于教科书,高二上的就不知飞哪了。还好,一切美好,在爸爸这儿,总是短暂,他恰到好处地结束了差点泛滥的温情,“哪有贼偷书的,快看看你的小金库去。”叔叔在一旁笑我“已经忘我”,他其实错了,我也拜金,我也物质,只不过钱之于我,就是未来的书。书架上的书,是过去的书,桌案、床头的书,是现在的书,抽屉里的钱,则是未来的书。

我怯生生拉开抽屉,很乱,本不奢望那个破门而入,慌里慌张的家伙会帮着整理。我的眼一寸寸向里移,一下竟忘了自己要找着什么,抽屉空空荡荡,抽屉板露出一块块小脸,木纹袅袅娜娜,挤着钻进我脑中的印板。他把我胡乱扔在上头的那几张“毛主席”“工农兵”收拾去了吧?我的臂靠着抽屉沿,手悬着,伸出指尖,却什么也触不到。目光游到红艳艳的如意袋,对,里头还有一叠呢!一打开,白惨惨一片。总会有一张漏在角落里吧,猛伸进手,顺时针捣三圈,空空如也,逆时针,再卷四圈,仍无所获。我气急败坏,把袋子重重一扔,正面的胖阿福抱着鲤鱼,拈着荷花,跳了出来,眼珠白得一塌糊涂,像横在水面的死鱼,越看越别扭。我一把推了抽屉。忽儿想到床头柜下沉甸甸的饼干盒,里头挤满了圆圆的硬币,一元的闪着银光,五角的通体金亮,连一角都木讷得可爱。看来以后得揣“听听通通”的一大袋逛书店了,结算员那张脸,一定臭得要命。我试着一拉,完了!轻飘飘地一下脱了轴,“咣当”砸出一阵寂寞的空响,“嗡嗡嗡嗡”在额前飘来绕去。

全没了!上星期看中的《古玩鉴赏》,一百八十多,没狠下心,昨天想“拿”《丰子恺文集》和《胡雪岩传》也缩手了,《时尚家居》三月号,还没来得及买,这月的第四期,下月的第五期,就这样都没了。原以为一切只是时间问题,最终它们都得乖乖跟我回家,想不到会杀出这么个程咬金!

第二天,捏着本月的一百多块救急补助金,我风风火火闯进了书店。掏空钱,两袖清风,身轻如燕。路上,前桌大口啃着“上口爱”,见捧一大叠书的我,诧异地问:“你没事吧?”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我头也不回。

【案例分析】

茅盾曾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选用的时候,可就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茅盾论创作》)你看:搜集时要像“奸商”,贪得无厌;选用时却又要像“税吏”,百般挑剔!

选择材料,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围绕主题选择材料。和主题有关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者,把它留下;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烘托、突出主题者,要坚决地把它“扣下来”,勿使其轻易过“卡”。

选择典型的材料。凡是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就是典型材料。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典型”反映“共性”,这是所有文章写作反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时的一条共同的规律。

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所谓真实,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说,它不是“假”的、“编”的。弄虚作假、生编乱造不行;其二是说,它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表象,而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一定的本质。所谓准确,就是确凿无疑,可靠无误。

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新颖,是说材料要有新鲜感;生动,是说材料以及对于材料的具体表述要有感染力。材料新颖、生动,才能表现出新鲜活泼的内容,才能吸引人,打动人。

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对中学生来说,熟悉的材料大致有:亲身经历、同龄人的生活、校园生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内学习的知识内容、课外熟读的文学作品或其他书籍等等。

《书窃》是一篇很随意的作品,几乎没有什么修饰的痕迹。但她的选材在看似随意之中却有着不随意之处。

作者从家中被盗事件观察体验到的东西一定很多很杂,她只选择自己最突出的感受──对书是否被盗的关切以及自己遭此不幸的心态,全文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选材,如:进门后冒出的第一句话:书呢──我的书没少吧?如:爸爸对这句话的反应以及我由此引发的心理波澜。如:察看自己的钱丢没丢(因为钱是未来的书)的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而把小偷“光顾”之后留下的惨不忍睹的现场、家里人如何震惊、如何报案、怎么克服被盗带来的生活困难、亲戚朋友如何安慰、帮助等等材料都拒之“文”外。

她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真切的、带有个性的材料,使用起来驾轻就熟。文中也有想象、联想,也有夸张,但都依附在现实的大地之上,所以,能给人真切、扎实、清晰的印象。选择熟悉的材料与求新颖求创造并不矛盾。让人耳目一新的,往往就是带有个性的东西;创造的成功率,也往往取决于对某种事物的熟悉程度。

【案例描述】

下面是一篇考场作文,老师给这篇文章打了高分,理由是“写得很机智”,这篇文章使用材料方面的机智又表现在哪里呢?

题目:阅读材料(原材料见下文),以“幸福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

幸福是一杯白开水

当我看到作文题时,我们的语文考试已经进行了一个半小时了。为了这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考试,我在考前甚至不敢喝水。因为老师是可以出考场的,但考生似乎不可以。所以现在,我感到口干舌燥。抬起头,看到左首的女生桌上放着一杯水,右首的男生也正举着瓶子喝水,实在羡慕极了。我终于明白:

原来幸福可以是一杯白开水!

幸福就是这么平淡无奇的。不要说中了彩票才是幸福,没有这么多钱你也是幸福的,因为还有人吃不饱,穿不暖;不要说花容月貌才是幸福,没有沉鱼落雁的本事你依然幸福,因为还有人身患重病,躺在医院;不要说才高八斗才算幸福,不能出口成章你已是幸福,因为还有人连写字都不会。有钱可花,有觉可睡,有书可读,这些对于我们而言太平常了,但它们就是幸福,平淡无奇的幸福。

幸福就是这么要求简单的。因为幸福只是白开水就够了,不必是柠檬茶,不必是咖啡,不必是红酒,在你需要时,白开水就是一切。知足者常乐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有半杯白开水,同有一杯白开水的人比,你是不幸的,但和我,连一滴白开水也没有的相比,你已是很幸福了。如果你有爱你的父亲母亲,即使他们无权无势无钱,但你已是比父母离异的孩子幸福;如果你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即使再穷极无聊,但你至少比呆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枪击事件的学校里的美国学生幸福。幸福就是这样,没有一丁点儿要求,只要知足。

有一个小女孩,她得了重病,一直住在病房里,她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她问妈妈:“天堂是什么颜色的?”她的妈妈哭了,说:“孩子,妈妈也不知道。”但是医生和护士都没有放弃努力,他们不断地为小女孩治疗,也给小女孩讲好多好多鼓励她的故事。小女孩的妈妈每天守护在她的床边,给她无微不至的关怀,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病好了。小女孩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天堂的颜色了。它不是红的,也不是蓝的,它是透明的,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天堂中。”

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天堂中,只因为它是透明的,我们没有发现罢了。其实幸福就在我们周围,无时无刻不弥散在空气当中,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懂得发现它,因为它像白开水那样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真正的幸福就蕴藏在平凡的生活当中,或许它只是一瞬的感动,亦或许它是生命中永恒的亮点。

考试快要结束了,左首的女孩也抿上了一口水,不知她会不会感觉到这是幸福。我想,我离开我的幸福已经不远了,倒一杯水细细品味。

【案例分析】

占有、选择材料,还只是写作的准备阶段,使用材料,才真正进入“实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使用材料富有机智,指的就是材料的活用。活用材料的前提是要吃透材料精神;活用材料的关键是把握实际需要;活用材料的保证是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本文活用材料主要表现在:

一、灵活地化用题目提供的现成材料。

有关幸福的联想(节选)

如果今天早上你起床时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你比其他几百万人更幸运,他们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阳了;如果你从未尝试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酷刑的折磨和饥饿的滋味,那么你的处境比其他五亿人更好;如果你能随便进出教堂或寺庙而没有任何被威吓和杀害的危险,那么你比其他30亿人更有运气;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衣可穿,有房可住及有床可睡,那么你比世界上75%的人更富有;如果你在银行里有存款,钱包里有票子,盒里有零钱,那么你属于世上8%最幸运的人;如果你父母双全,没有离异,的确是那种很稀有的地球之人;如果你读了这封信,那么你刚刚得到了一个双重的祝福,因为有人想到了你,而你并不属于那另外20亿文盲。所以:去工作而不要以挣钱为目的;去爱而忘记所有别人对你的不是;去跳舞而不管是否有他人关注;去唱歌而不要想着有人在听;去生活就像这世界便是天堂。

题目提供的这个材料的主旨是:幸福是在比较中体会到的,对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要珍惜、要知足。习作的立意基本上脱自原材料,作者在使用这个材料时,没有懒惰地照搬,也不只是简单地压缩,而是把原材料作了恰当地切割,分散地使用在34两个自然段里。而且,切割出来的论据还不直接引用,而是作了转化:仿其句式、句意,另造新句加以运用。

二、灵活地借用眼前的材料。借用眼前的材料一般比较适合在口语中使用,书面特别是在考场写作中使用要冒一定的风险,因为用得不好,容易给人造成积累贫乏、思路狭窄的印象,而本文却在“险”中取胜,原因在于用得恰当,用得灵巧。作者上考场自己不敢带水,唇焦口燥之时,目睹旁人喝水,不由悟到幸福在此时就是一杯白开水,以此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后,又以“左首的女孩也抿上了一口水……我想,我离开我的幸福已经不远了,倒一杯水细细品味”作结,可收首尾圆合之效,立意也有所升华。全文以“一杯白开水”贯穿,眼前的材料正是全文立论的重要基础,真正把恰当的材料用足、用好了。

阅读指要

本文提出选择材料的五条原则:围绕主题选择材料,选择典型的材料,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作者作了解释,但没分别举例。你能否帮作者分别举例说明?

作者还指出材料与思想的互动关系:“材料之于观点,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又是表达观点的支柱,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观点对材料也有能动作用。”用思想之光“烛照”材料,把“没用”转化为“有用”,把“有限”转化为“无限”。其实,前面曹聚仁先生《题材》一文,也是这个意思,不妨也用一句话概括:把“肤浅”转化为“深刻”。你认为这个概括恰当吗?为什么?

联系自己写作中选材用料的实践阅读这篇文章,以提高写作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