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从经典课文中开掘写作资源——选材篇

 风涛浅唱低吟 2020-05-11

摘要:经典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和运用上非常讲究,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借鉴运用。借鉴运用的方法,一辨文体,即根据不同文体确定选材方向;二选主材,即根据主题要求择别主辅材料;三分层次,即选用多材立体地呈现文章内容;四重细节,即选用细节表现人事物景的特点。不过以文章要素而论,虽然立意比选材用材更重要,要根据立意来选材用材。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经典课文  写作  选材

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有个《怎样选材》写作专题,其中有两条选材的建议,一是“要学会围绕中心进行选材”,一是“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和新颖”。这两条建议都通俗易懂,对广大初中生写作文应是有所助益的,但又有言之过简、过浅的缺点。笔者更愿意推荐课本经典名篇的选材用材之法,这些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和运用上非常精心周到,值得品味、欣赏和在写作时借鉴运用。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中学语文老师们愁苦于作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作文选材用材方面。如何从经典课文中开掘这方面的写作资源?笔者广泛查阅了各种媒介信息源,尚未发现相关论题的论著或论述,本文就此论题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一辨文体:根据不同文体确定选材方向

中学生作文选材难题之一是分辨不清文体要求,例如在写议论文时对材料叙述过详,在写记叙文时对材料叙述过略;在写记人作文时仅记简单一事,在写记事作文时仅写孤单一人,等等,这是对文体的特点和要求理解不足所致。中学生常用文体有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等,其文体性质不同,选材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

先说记叙文,从选材来说通常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一定的环境描写等。如果具体分辨,还可分出写人记叙文、写事记叙文等。写人记叙文的选材通常是一人多事,即突出地描写主要人物的言行、外貌、心理,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这类记叙文在初中新教材中数量很多,如《再塑生命的人》《植树的牧羊人》《邓稼先》《回忆鲁迅先生》《阿长和<山海经>》《老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等,仅看标题就知道都是写人记叙文。例如《藤野先生》主要写日本教师藤野其人其事,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归纳课文的四则典型材料: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问理。四则材料从不同方面表现藤野先生的性格品质。这就是写人记叙文的一人多事的显例。

再说写事记叙文,其选材通常是一事多人,即着力写出事件的完整过程,包括起因、发展、结局等,还包括中间的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等,一般要求写与事件相关的多个人物。与事件的完整性相比,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不是写作追求的目标。此类文章在课本中不像写人记叙文那么多。如《散步》写“我”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散步一事,显示叙事的起伏、回环,起始平和,中途生出“分歧”,“分歧”消除后是幸福的结局;《走一步,再走一步》记述“我”在儿时与小伙伴野游发生的一段历险记,故事大体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我”参与爬山活动,二是“我”孤独地困厄于悬崖上,三是父亲来救助“我”,涉及多个人物,明显的是一事多人。试想,它们若无丰富复杂的叙事、波澜起伏的情节,又怎能称为写事记叙文?因此中学生写记叙文时,首先要确定写人记叙文还是写事记叙文,然后再斟酌选材。

抒情文重在抒情写意,但不是直诉情意,而是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等委婉迂曲地抒写,因此选材必须精当,能很好地为表情达意服务。抒情文的选材有片段式的,如《安塞腰鼓》截取黄土高原上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腰鼓表演的片段,展示高原腰鼓劲力之美、西北民俗之魂,表达作者的震撼之心、赞美之情;有点染式的,如《灯笼》所述之事多而杂,时间纵越千年,地域横跨万里,细数下来有几十件,最后婉曲地发出“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的心声;有特写式的,如《荷叶·母亲》《紫藤萝瀑布》专注于花木小景,放大了看,往远了想,一花一世界,小世界大乾坤。从表达方式说,抒情文以片段描写、局部描写为主,叙事为辅;如果过多地、完整的叙事,便不是抒情文,而是叙事文了。

议论文重在表达思想观点、立场倾向等,但需要材料支撑。其选材与上述记叙文、抒情文有所不同:只叙述,不描写;只截取局部环节,不概述事情来龙去脉;通常多数则或数种材料,而且这些材料应是性质、品类各不一样的,例如有事件材料,有人物材料、名人名言、民谚熟语、科学论断、公理常识、正面事实、反面事实等。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列举了“地大物博”之说,企求国联、求神拜佛之举,陈述了“中国的脊梁”人群,以及这一人群被摧残、被抹杀的历史,如此等等,都是一笔带过,不作详述,这既与鲁迅简练文风相关,也是由议论文选材只求大概、不求详尽的特点所决定的,可以说古人所谓“综学在博,取事(选材)贵约(简约)”[]的为文之法在鲁迅文章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再如《怀疑与学问》既有名言材料,又有事实材料,引述了古代孟子、程颐、张载的名言,以及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儿的名言,还有当时国难危急时刻的传言,以及古代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传说,又有戴震幼时质疑《大学》和朱子大儒的故事,等等,同样只引述大概,无完整事实的叙述。有些中学生不明了议论文这一选材特点,引述材料总想详细而完备,以致改变了议论文的性质,朝着“四不像”作文的歧路大步迈进了。

二选主材:根据主题要求择别主辅材料

中学生作文选材难题之二是缺乏主辅意识,平均用力铺陈材料,这就是在材料选定之后用材出了问题。夏丏尊、叶绍钧(圣陶)说过:“一件事物的事项,可以多至无限。所以,材料不愁没有,问题只在怎样判别,怎样取舍。”“材料的差别和取舍,完全要看文章本身的意味如何。文章本身的意味就是决定材料的标准。”[]这里说的“意味”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意义取向等,也就是说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安排材料的使用,如详略、先后、照应等,这里只谈主辅材料的斟酌选定。通常对表达主题起主要作用、重要作用的材料须详尽叙述或尽情描写,其他材料则简略引述。

上文提到《藤野先生》选取四则典型材料,是表现藤野先生性格品质、表达文章主题的主材;其实还有一些辅材,例如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等,对丰满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主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藤野先生》的选材方式不同的是,《背影》选材具有文学性、艺术性,体现散文选材用材的特点。课文讲述了“我”回乡奔丧的过程,陈列了许多小情节,如祖母去世,父亲交卸差使,家里借钱办丧事,“我”到南京勾留一日并于第二日渡江到浦口坐火车返回北京等,不复赘述。如果作者不分主次、轻重,流水账式地记述下来,将给读者一种散乱的印象。所幸朱自清是散文高手,只以父亲的“背影”为主材,其余均为辅材,有详述,有节略,有描写,有概述,读者脑海有“背影”主体印象,还有其他一些零散印象,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这些主辅材全依从父子情深的主题而斟酌安排。

《再塑生命的人》写“我”作为残疾儿童艰难成长的一段故事,文章主材大约有三件:一是第一次与莎莉文老师会面,二是跟老师学布娃娃“doll”这一单词,三是学习单词“水”“water”经历了波折而彻悟。其余描叙都是辅材,属于略述对象;还有些辅材甚至隐而不述,如其他生活的琐事、身世的浮沉、家庭的环境等,只字未提。如果揣测本文选材用材的用意,可参考课文后的“阅读提示”:“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谁来'再塑’生命?如何做到的?”文章围绕“再塑”二字展开,“再塑”就是教育!因此这是一篇教育故事,或者说是一篇生命启蒙的故事,围绕这一主题考虑文章材料的取舍和详略。

由此得出结论,文章主材让主题得以准确而充分地显现,辅助材料让文章更充实、更丰满。那么是否可以推论,唯有重大题材或重大事件才能最恰当地表达文章的主题?不然,应该说最恰当的(常常是最独特的)材料才是最适合表达文章主题的,正如夏丏尊所说:“材料本身有大有小,但写入文章里去,大的并非就是重要的,小的并非就是不重要的。仅只荆棘中的'铜驼’,可以表出国家的灭亡;仅只镜中的'白发’,可以表出衰老的光景。任何微小的事项,只要运用得适合,就会成为很重要的材料。”[]可见所谓选材用材的适合性,全由文章主题、文章语境而定。

三分层次:选用多材立体地呈现文章内容

中学生作文选材难题之三是缺乏丰富性、普适性;丰富性、普适性的反面是单一性、贫乏性。如果选材单一、贫乏,既不能满足表达主题的需要,又不能撑起足够的篇幅,其作文尚未展开便告结束。上文提到文章辅材让文章更充实、更丰满,仅是以辅材论丰富和丰满,此处以文章主材论丰富和丰满,别具一番意义。

经典课文通常并非只用一则材料,而是并用多则材料,或者对一则材料的不同侧面进行叙述、描写,发掘其不同的意义,主题单一性与材料多样性良好地结合起来,让文章富有丰厚感和立体感。例如《邓稼先》就选取了大量的足以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材料:有一百年来外国列强宰割中国的历史概述,有对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巨大贡献和优秀品质的介绍,还有与奥本海默为人处世的对比,以及“我”与邓稼先的交往,作为邓的优秀品质的见证,还有邓稼先在青海、新疆的恶劣的工作环境的描写,等等,从不同侧面表现一位爱国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和优秀品质。

如果说《邓稼先》选材具有开放的视野和丰富的旁证,那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则是专注于引用闻一多本人的言行材料,即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闻先生所做之事和所说之话,这些材料简化为一个“做”和一个“说”,立体地展现了闻一多的学者形象和斗士形象。

有时文章选材具有二元对立的特点,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取几则材料,一是文字交往,表现先生不耻下问的谦逊品格;一是日常交往,表现先生的诚恳宽厚品格;三是写文如说话,用语必简明,表现叶先生身上的与宽厚相反的另一种品格——严谨苛求。这种意义对立的、相反的选材统一在一篇之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类富含心机的选材用材何止这几例?翻阅课本中的经典课文,哪一篇不是多角度、多侧面地选用多种材料来写人记事的?唯有中学生作文常以一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品质,显出文质的轻薄、文情的寡味。

然而有时确实读到某些选材单一的短文,因其形制微小,无法容纳多种材料。比如下面这篇,不见于课本,却是现代散文名作

Kissing the Fire(吻火)[④]

梁遇春

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其实他的眸子当然不是银灰色的,可是我每次看见他那种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叶(页)一叶揭开宇宙的神秘,我就觉得他的眼睛真带了一些银灰色。他的眼睛又有点像希腊雕像那两片光滑的,仿佛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我所说银灰色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他好像时时刻刻都在惊奇着。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以及日常的琐事,他都觉得是很古怪的,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所以他天天都是那么有兴致(Gusto),就是说出悲哀话的时候,也不是垂头丧气,厌倦于一切了,却是像发现了一朵“恶之华”,在那儿惊奇着。   

三年前,在上海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拿着一根纸烟向一位朋友点燃的纸烟取火,他说道“Kissing the fire”。这句话真可以代表他对于人生的态度。人世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是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过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的光辉,数十年的光阴就在计算怎么样才会不上当里面消逝去了,结果上了个大当。他却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臭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难怪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是像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    
    这一回在半空中他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

表面上看这篇短文只写了徐志摩的一件事——吻火(点烟),细读之后会发现还配有其他选材,即对“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的描写和“这一回在半空中他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的联想。如果光写徐的吻火(点烟),或他在半空中对火焰最后的一吻,只怕太单调了。

四重细节:选用细节表现人事物景的特点

中学生作文选材难题之四是多叙述而少描写,只是寥寥数语叙述,外加几句议论,接下来便觉得文笔枯竭,才思凝滞;却不知道什么叫细节,以及怎样描写细节。从一定意义上说,记叙类文章和抒情类文章要靠细节描写来增光添彩,而且这些细节要形成“细节链”(一个个典型、生动的细节,在某一思想穿结下成为一条“链子”)[]。读者读过好的文章,可能忘记文章的其他信息,但总会记住文中的一些精彩细节。

写景状物类的经典课文处处有精彩的细节。这些细节描写全都非常逼真,但这种逼真是虚实结合的,即带着想象而写出的逼真。如《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五句话中加引号的三句是带着想象的细节描写,仅两句是无比喻无拟人手法的细节描写。

《雨的四季》描写春雨的细节极为精彩:“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起笔就直接描写春天到来时树和花的细节的颜色与动态,省去了一些过渡的叙述语句。“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些语句全都带着想象来描写,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这种想象的细节最能见出作家的写作才华,是作品的精华。联想到中学生作文只知道简略地叙事,不知道深入景物的细微处展开描写,建议好好读这些精彩语句,认真品味、借鉴。

写人记事类的经典课文也常有对人物从外貌言行到心理的精彩细节。作家写人通常求“活”,人物就“活”在一些细节当中。那么如何用细节让人物“活”起来?不妨以拍摄影像为例,有如特写镜头,首先寻找有意义的细节,应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精神的细节;其次将镜头放大了看,凝视外貌、动作,倾听言语,感受内心丝缕颤动;最后让过程慢下来,将人物的有意义的细节缓慢呈现。

《“飞天”凌空》是一篇几十年前发表的新闻特写,文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为世人遗忘久矣,但它为什么仍像珠宝一样,被教材编写者从历史的尘埃中发掘出来?笔者以为文学笔法、精彩细节使然。跳水运动员吕伟从十米高台跳入水中仅有1.7秒的时间,作者有意将这段时间拉长了、放慢了,用4段的篇幅从容不迫地描写吕伟的动作变化,这里仅引述其中一段: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写得非常细致,甚至运用联想,引入凌空翔舞的“飞天”,画面感极强,让人读后难以忘怀。

如果说《“飞天”凌空》中的细节描写是富有文采的,略带夸张的,那么《阿长和<山海经>》中的细节就是朴实无华却准确生动的,例如对阿长的动作、动态描写: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再如语言描写: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这些不同侧面的细节描写活灵活现地画出一个生活在旧时代江南乡镇的粗俗粗野又颇有爱心的保姆形象。联想到中学生作文多是平实的叙述,写人即如写生平简历而无细节,即使有细节也是一语带过,不能停驻笔墨慢慢道来,这是作文无华彩、无可读性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学生作文中添加些细节,哪怕文笔稚嫩点儿,也会闪现许多亮色,让人称道。

综上所述,文章的选材用材有诸多的规律和机巧,决定着文章的成败和优劣。不过需要指出,文章选材和用材固然重要,而文章立意更重要,立意决定了选材用材的方向和的取舍的原则。古人说文章“意者,一身之主也”[],所谓“主”就是灵魂、主脑;今人说“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意谓“血肉”服从灵魂、主脑,告诫我们在确定文章选材用材之前先斟酌立意,用文章意旨给文章材料贯注、充实生命,这才是作文选材用材的正道。

(6600)

 注释: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创作论·事类 第三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

[②]夏丏尊、叶绍钧.国文百八课.第一册.文话十四,材料的判别和取舍[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1

[③]同②

[④]梁遇春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12

[⑤]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下编.写作过程论.第一章,第一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

[⑥]历代诗话.诗法(黄子肃述)P849[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6

[⑦]同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