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老师您好!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就要中考了,作文可以说在中考中起着关键作用。很多学生最担心的是,自己在写作文的时候审题出错,导致失分,甚至不及格。想请教您,作文在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 题目是文章之眼。应该说,这些年中考作文审题的难度在下降,以保证绝大多数考生看懂题,会写文。一般来说,审题有“三审”。一审范围,不要越界:比如“围墙外面”,就不是“里面”,或者“上面”;“含笑奔跑的少年”就限定了“含笑”“奔跑”“少年”三处。二审关键处,不要偏离:比如“理解是个慢慢的过程”,注意“慢慢的”;“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关键在“用心”。三审内涵,推陈出新:比如“围墙外边”中,“围墙”除了物质的围墙,还有认知的、情感的、文化的;“含笑奔跑的少年”中,“奔跑”除了指一种动作,还可以指一种激扬的心境、一种昂扬的人生状态。 实际上,聪明的同学发现,审题的一些“钥匙”就藏在导语中呢!比如“围墙,有形无形,各种各样。开满鲜花的,引来朋友。钢筋水泥的,保护安全。无知的围墙,使人孤陋寡闻。冷脸的围墙,让你形单影只。围墙的里边,有你有我。围墙的外边,故事无限。走出围墙,可以领略世界沧桑的无限情怀。”(注意斜体字部分)再比如,“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既有大量含笑的瞬间值得记住,也有接连不断的困难需要我们去从容面对。”(注意斜体字部分) 在中考作文中,被评为高分卷的都具有哪些特点? 常州中考作文一类卷(54-60分)评分依据是:中心明确,记叙生动形象,议论有独到的见解,结构精当,语言流畅。通俗点说:高分卷就是“打动了阅卷老师”的,让老师“鸡皮疙瘩掉了一地”的。老师会被什么打动呢? 一是工整美观的卷面。好的卷面往往“先声夺人”,大占“印象分”;光有卷面不一定能得高分,但高分作文卷面肯定差不了。 二是清晰匀称的结构。文章就像一座精美建筑或工艺品,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错落有致;起承转合,匠心独运,让人赏心悦目。 三是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观其文如看电影,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甚至如嗅其味,就来自精当的修辞、精妙的细节和精彩的描写。 四是挡不住的情感潮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颠扑不破的写作之道;情感宣泄不一定如狂飙突进,情到深处自然浓,有时候静水深流、轻描淡写也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如朱自清的《背影》、龙应台的《目送》和贾平凹的《致母亲》都是典范之作。 五是“出人一头”的立意。“千古文章意为高”,意是文章之魂,好的立意除了正确、深刻之外,还要力求新颖,让读者有“哇,还可以这样”的感叹。比如“老人与孩子”,可以小见大,赞美老人拥有孩子的心态与活力,期待老人以智慧引领孩子,呼唤孩子理解老人(习惯、性情、无奈等)、欣赏老人(宽容、诚信、 俭朴、睿智等);也可以从现象引入,表现社会两大群体之间的相互映衬、相互发现和相互欣赏,表现一种文化互哺的期待,表达一种相互融通的祝愿;乃至上升到一个民族层面关于继承与创造、保守与开拓的哲学思考,一个老大帝国和少年中国的时代定位…… 您在平时的教学中肯定也会跟学生讲很多,写作文要注意的方面,但有的失误可能同学们还是会犯,有哪些地方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 一是卷面邋遢,布局恶俗。比如笔画潦草,出格,乱涂乱画,不时有“墨狗”出现;只分2、3段,甚至不分段,整个卷面是“一坨一坨”的。 二是选材陈旧老套,胡编乱造。文章中妈妈总是在雨天送伞,好朋友总学期末转学,总是在赛场摔倒后爬起来,总有好心的饺面店老板嘘寒问暖……存心要恶心阅卷老师么? 三是扣题不紧,或者“似扣非扣”。有的通篇不点题,或者只在结尾描上一笔;还有的学生喜欢“套作”,挪用原来的某个素材“改头换面”,生拉硬扯,看得考官尴尬症都要犯了。这样的文章文采再好也进不了二类卷。 四是思路不清,跟着感觉走。不写提纲,匆匆下笔,容易“题材撞车”,或在行文结构、详略安排上出问题;有的写到一半发现偏题(或者还有更好思路),进退两难,令人扼腕。 五是文体混乱杂糅。记叙文写得像议论文,议论文又让人怀疑记叙文;还有热衷“读者体”:2/3篇幅讲一个故事,最后再来上一段议论——操作是简单了,但跟高分也“拜拜”了。 六是文字干瘪,不修边幅。它们似乎满足于“自嗨”,永远拒绝修辞,永远不去描写,不愿好好议论。它们像隔夜的馊饭,干瘪,瘦弱,发散着不良的气味;又像泡在脏水里多日的猴皮筋,苍白无力,松松垮垮。这件“思想的外衣”,几乎在不断提醒老师:看吧,我压根儿就不屑高分的。 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作为一个亮点,让学生提高一分两分的,比如加一些名言名句,一些优美语句,加入一些细节描写,在评分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多得一点分? 说白了,中考阅卷,任务重,时间紧,每篇停留的时间平均约40秒钟。但是老师手中攥着大把的分数,渴望着为写得好的文章停留,“打赏”。阅“卷”无数的老师火眼金睛,一直寻找那些值得的“目光停留处”。 文章中,恰到好处的引用名言名句就像拥有高尚朋友,让人刮目相看;用心推敲语句,经营好细节,本身就是对文字的敬畏,诚心感人。如果不能在立意、表达上实现大的突破,那就悉心经营几个“盆景”;“动人春色不须多”,相信它们即使藏身庸常文字中,也能散发宝石般的高贵光芒。 距中考很近了,这一阶段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一是努力改善自己的卷面。比如笔画交代清楚一点,字体稍大一点,标点规范一点,段落略多一些(5-8段为宜) 二是经营自己的“拳头产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自然、人情、读书、社会、艺术、体育等)选材,就有话可说,就会有跟别人不一样的话,就可能有深刻高级的话。在表达上,描写细腻的可以在记叙文上着力,逻辑严密的可以在议论文上出彩,总之要努力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是训练扣题能力。扣题有题记法、小标题法、线索法、点染法、反复扣题法等。比如文题“理解是个慢慢的过程”中,穿插三个片段,每段后分别做结,“那一刻,我理解了——母亲是子女情绪的垃圾桶,任其发泄,独自承受……”“那一刻,我理解了——母亲打得越深,她的心就痛得越深……”“那一刻,我理解了——母亲是不计回报的奉献。” 四是从阅读中寻找灵感。复习阶段阅读训练不会少,这些选文大多也是写作的典范,不妨“一鸭多吃”:在做完阅读题后,认真揣摩它的选材、层次、表达和立意,一举多得。比如《南山》《水磨坊》《听一听二泉映月》《在风里发一会儿呆》《转身》等。 五是细心观察,感悟。每天静坐数分钟,梳理、沉淀身边、记忆里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动,这些“抓拍”下来的灵感十分鲜活,也许就能成为他日引爆考场作文的“原子弹”。 六是不断磨砺思想的剑。思路比表达重要,作文档次是在思路之后、动笔之前就基本决定的。每天练个作文题,推敲写作思路,力求新颖独到,并写出提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