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竹、音乐与竹、园林与竹

 聽雨軒sjh 2012-12-08

文人竹、音乐与竹、园林与竹

全世界有竹子50多属1 000多种,我国有竹子20多属300多种,我国栽培竹子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有深厚的竹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有关竹子的轶事趣事多,非其他植物类群可比。
  文人与竹
  人们常以梅兰竹菊四种植物比喻中国文人士大夫。竹子与中国文人,可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竹本身的虚心而直、不畏霜雪的特点契合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道德意识。
  古人尝谓竹为君,取其高风亮节者,始于晋朝王子猷。据《世说新语》载:王子猷非常爱竹,常即使是暂寄人空宅居,也会在庭园里种上竹子。人家问他住不几日,种竹不麻烦吗?王闻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从此以后,文人高士越来越爱竹。咏竹溢美之词,在璀璨的文化长河中俯拾皆是。白居易曾写过一篇《养竹记》,将竹比作贤人君子,首次总结出竹的四大高尚节操: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魏晋时代,天下事多,不少文人有避世思想,着名的如“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中,酣饮谈……,抒发忧愤,借竹子的清逸助其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文人纷纷效之……
  有个名叫张的名士,家有竹子数十顷之多,他在竹林中造了一所房子自居,王羲之听说后就去拜访他,张荐却深避竹林不见,被称为“竹中高士”。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五言古诗《长干行》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出的丈夫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的情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就成为了表示天真、纯洁感情的佳语。
  到了宋代,苏东坡是喜欢竹子的典型,他曾有名句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视竹为高雅之物,可以想见。
  北宋画家文与可(又名文同)会画竹,他画竹之前先深入竹林亲自仔细观察竹的形态,下雨时也要观察竹中滴水的样子……做到先掌握竹的神态才能动手作画,做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竹的姿态。成语“胸有成竹”即源于此。
  清代郑板桥爱竹成癖,无竹不入居,一生画竹,引竹自况,竹子成了他人品的化身。
  文人们在竹韵意域里寄托着对生命的感悟。于是,历史的风,吹过竹林,留下了文苑里的竹影、竹画里的情缘、魏晋乱世的风骨、竹溪六逸的豪情与叹息……
  音乐与竹
  良辰美景,文人雅集,当丝竹之声破空而起,穿透云霄,精神也随着那萦萦绕绕地音乐游走、回荡……这情景,被古人视为“中国式”享受的最高境界。
  竹乐向来与中国有不解之缘。城头闻笛、月下听箫,耳语之间,那声音何曾离我们太远?
  竹子乐器在中国源远流长。竹子做成的笛,音质清亮,有穿云裂石之声。据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中的记述,唐代的名笛手李暮一天月夜泛舟奏笛,其声伊攘烈莘,山石可裂。宋代着名词人苏轼在《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呈景纯》一诗中对笛音质美曾经做出这样的评价:“一声吹裂翠崖岗。”当代着名笛演奏家赵松庭先生在总结冯子存的吹奏特点之后,在他的专着《笛艺春秋》一书中再一次提出了穿云裂石这一历史性的论点。
  箫比曲笛长且细。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箫音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注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袁枚在他撰写的《随园诗画》中落下名句:“箫来天霜,琴生海波。”在诗人的想象中箫的音质如同霜打一般的清冷隽秀,别具一格。唐代段公路在《北户录》中记载着“萧一名石弦”的说法,这可能意味着箫是介于金石与弦乐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音质。箫的韵味美表现在内在、含蓄的品格,其娴静、典雅的音调极尽轻柔温润之态,那极其自然、飘逸的旋律,无不显示其天籁之声、阴柔之美。
  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已经有3 000多年的历史了。《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载着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笙和竽不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非常流行。到了隋唐时期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宋代,竽则消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
  古代的笙,一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很少用于独奏。现在的笙经过改革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调,也能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
  由竹制乐器和丝弦乐器组成的丝竹乐是江南民间的传统合奏方式。丝竹乐的声音特点是柔、细、轻。对于中国人来说,就算没有学过音乐,对丝竹乐那丝丝袅袅、萦萦绕绕的声音也不会陌生。那种浸染,不是来自音乐厅,而是在不经意的某些瞬间,深入了我们的内心。
  园林与竹
  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纵观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觉窗明几净,庭园潇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汉代,甘泉宫内就设有竹宫,曹操的元武苑建有竹园,唐代王维的蓝田别业特设竹里馆,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私园里修竹万竿,宋代归仁园中有竹万亩,元朝的廉相泉园,梅竹罗列,是文人雅士饮酒赋诗作画的清幽之所。规模最大的竹景当属明代武定侯园,有竹林东西三十丈,南北五十丈,林荫漫漫,阳光不透,清风拂叶,群鸟在竹林上空滑过,音如戛玉敲金。
  现在的园林中竹景仰俯可寻,其中以竹景着称的有北京海淀区的紫竹园公园;俗称“竹子公园”的成都望江公园;浙江杭州的云栖竹径、黄龙洞的方竹院、普陀的紫竹林、绍兴兰亭,德清的莫干山;贵州福泉的竹王祠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竹景已突破园林小世界,走人了都市生活,你可以在大学校园、住宅小区忽然发现一小片竹林,并立即感受到那份清雅。竹子造景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而且还大量出现在舞 台布景上。中式的演出,例如戏曲、民乐、或者舞蹈等,布景方面都常以竹子作为素材之一。
  亭台楼阁、茂林修竹,竹子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式的园林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
  “山不可无水,古木不可无藤萝,心中不可无丝竹”。竹子从中华文明的伊始就开始与我们息息相关。它不仅走入了我们的生活,还入诗、入画、入乐、入园,渗透入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情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