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千年中华历史,竹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信仰追寻都密不可分。 竹笋是果腹食材,竹编制作各种生活器具,竹子用来制笔造纸,竹乐器,丝丝入耳,扣人心弦…… 密码君将从饮食,生活,人文,娱乐四个方面,带你看看各地的竹子是如何走入人们生活中的。 竹之味 竹是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竹鞭是他们匍匐地下的根茎,横向生长,在节上发芽。一些芽并不长出地面,发育成新的地下茎,另一些则发育成为竹笋,钻出地面长成竹子。 夏季完全埋在土里的鞭笋,冬天稍微凸起的冬笋,又或是雨后完全破土而出的春笋,竹笋,一年四季都有,容易获得。在物资匮乏的时代,为了果腹生存,竹林成为了先民们理所应当的选择,并就此倾心,无比喜爱。 安吉拥有着我国近十分之一的竹子,被有“中国竹乡”的美誉。百笋宴,有热菜,有冷盘,有汤羹,也有点心。冬笋馅料的饺子、馅饼,也丰富了今天百笋宴的餐桌。 竹之勇 小农经济下,习惯精耕细作的中国人,却永远不会止步于简单的利用。就算是作为食物,也要追寻味道的极致变化。而走出厨房,更是竹无穷创造力的舞台。 在四川都江堰, 六根木头支起一个立体的三角形,叫杩槎。放上竹笆、竹笼,然后就地取材,把鹅卵石塞满竹笼之中,合在一起叫竹笼杩槎。 这就是2200年前,古人用在都江堰治水的工具。在民生悠关之时,竹,再次变换形态,背负起人们的信任。 湖南绥宁的上堡地区曾经是古苗国的首都。上堡古国群山环绕,自然资源丰富,海洋般茂盛的竹林,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壁垒,也成为苗族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湘西地区、山沟纵横,流水淙淙,自古以来,竹与水密不可分,人们逐水而居,相伴以竹,在捕鱼的技艺上,发挥了竹编的手艺。这种竹编捕鱼工具,一般使用寿命只有几年,虽然看似简单,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勤劳智慧的苗家人就地取材,让竹子成为获取食物的必备工具。 竹之韧 竹中空外直,豁达淡然,又窕窕挺立,坚韧不拔,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将竹视作高洁品格的典范。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除却窗外斑驳的竹影,书房之中,竹同样无处不在,竹笔、竹简、纸张…… 也许正是这静默的陪伴,让文人墨客有了关于竹的浪漫联想。 ![]() 湖南耒阳是蔡伦的故乡。耒阳黄市镇拥有十六万亩茫茫竹海,这是蔡伦造纸的原料,手工造纸行业在这里曾经盛极一时。 ![]() ![]() 古老的造纸技艺中,一种独特的竹制工具出现了。将竹破篾成直径不过毫米的细条,编织成席,这种工具叫做纸帘,是传统造纸技艺中的关键所在。巧夺天工的手艺,也见证着竹子与中国文人一段特殊的缘分。 ![]() ![]() 一张纸,是竹经历重重磨难而走向辉煌的剪影。难怪日夜与纸为伴的文人,以竹为师,修身律己,追求着崇高的品德。 竹之娱 竹是中华民族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被列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称音乐。 ![]() 黄金瑶乡四面环山,拥有楠竹面积5万亩,长期以来,这里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和竹子有着密切的联系。瑶族人认为,他们的祖先“竹王”就是来自于竹子,所以,竹子对瑶族人来说十分神圣。用竹子演奏乐器和表演舞蹈,就是对先辈的敬仰,也是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 除此之外,侗族人的合拢宴上,人们弯腰吹芦笙,再现着先人劳作的姿态。重庆山城的竹唢呐声,犹如马蹄奔腾,象征着曾经舟车劳顿的迁徙之旅。 丝竹之声,清脆的音符悦动,是中国人共同的审美。他们是娱乐,也是教化,更是种族凝聚的契机。即使在今天,透过丝竹之声,我们仍然能够听到,千年之前的文化回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