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浪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种类与防治对策(5114)

 LM0318 2012-12-09

古浪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种类与防治对策

1病虫草鼠害发生种类及特点

古浪县地处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陆形复杂,地势多变,垂直地带性差异明显,气候差异性大,植被种类复杂,形成诸多小生态环境,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为各种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发展、流行蔓延提供了条件。据初步调查,我县共采集到病虫草鼠害标本679种,已鉴定出512种,其中植物病害69种、虫害372种、杂草61种、鼠害10种。当前我县农作物重点病虫草鼠害为“八病”、“八虫”、“两草”、“两鼠”。“八病”为小麦根病、小麦腥病穗病、小麦锈病、大麦条纹病、豌豆根腐病、玉米茎腐病、马铃薯晚疫病、西瓜枯萎病;“八虫”为小麦吸浆虫、红蜘蛛、蚜虫、玉米螟、豌豆潜叶蝇、小菜蛾、白粉虱及地下害虫;“两草”为阔叶杂草和燕麦草;“两鼠”为地上鼠和地下鼠。我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表现有3个特点。

1.1  种类多、为害重

古浪县农田病虫草鼠害既有普遍常发性种类,又有局部偶发性种类,还有外源迁入性类型。部分病虫害发生面积较大、为害较重。如小麦根病1998年发生面积达6893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1.4%,平均白穗率10.7%,年损失小麦372万kg;1999年受毗邻的武威市虫源影响,我县绝大部分乡镇均发生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达5041hm2,虽经全力防治,控制了虫情,挽回了损失,但其暴发为害的严重性,却时刻对我县农业形成潜在的威胁。

1.2  新的病虫害不断入侵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间套带种面积的扩大、日光温室的增多、制种业与运输业及贸易往来的发展,致使新的病虫害不断入侵我县,如玉米茎腐病是随玉米制种传入我县的,世界性检疫对象美洲斑潜蝇是随蔬菜调运传入我县的,白粉虱随着日光温室面积的扩大在我县蔬菜种植区已逐年蔓延,为害逐渐加重。

1.3  病虫的抗药性

明显提高盲目使用化学农药已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后果。如在城郊防治甘蓝及油菜小菜蛾中,1994年每次使用菊酯类农药180ml/hm2的防效达92.0%,而1999年每次使用480ml/hm2时其防效仅为12.3%,说明害虫的抗药性明显增强。

2、存在问题

从整体来讲,我县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监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重化学防治,轻综合防治

化学防治仍是现阶段主要植保措施与手段,但必须与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措施相结合,只有采用综防措施,才能在病虫害防治中收到良好效果。我县引黄灌区小麦根病日趋严重就是忽视了轮作倒茬、培肥地力、精耕细作等农业综合措施,过分依赖于药剂拌种,结果事与愿违,得不到理想效果。在化学防治方面也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有病就治,不掌握防治指标;二是见虫就防,不注意保护天敌;三是用药单一,随意加大剂量;四是重治轻防,不按病虫鼠草害发生规律抓住关键时机防治,其结果是错过防治时期,既造成了损失,又增加了投入。

2.2  植保体系不完善

一是病虫害监测手段落后、设备不全、技术力量薄弱,跟不上植保技术现代化需求。对重大病虫害缺乏中、长期预测模型与预测预报体系,只能以短期预报为主,而短期预报又依赖于气象预报,处于被动局面。二是乡镇农技站缺乏专业植保人员,而以供销部门为主的“庄稼医院”又名不符实,真正掌握病虫害防治知识的植保人员又寥寥无几,不能及时诊断,难以指导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三是对突发性和暴发性病虫害应急能力低。由于乡镇农机站植保技术力量不足,又缺乏必要的植保机械,特别是缺乏喷雾质量好、效果高的机动喷雾器,现有的为数不多的机动喷雾器也年久失修,因此在突发性病虫害面前显得很被动。

2.3 经费短缺

植保人员一方面要投入到繁忙、细致的病虫监测及大田防治工作中,而另一方面又面临设备落后,交通不便、经费短缺,还要考虑创收工资等,严重制约了植保工作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经费短缺已成为植保工作滞后的因素,对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极大。

3防治对策

3.1  突出重点,综合防治

增强对重点病虫草鼠害的综合治理能力,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本着安全、高效、节本、无公害原则,开展以农业综合防治为基础的综合治理工作。针对“八病”、“八虫”、“两草”、“两鼠”,积极引进并应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如基因抗性品种、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和保健农药等,改变单一使用或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的现状,降低农产品污染,提高综合效益。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推广常规农业综防技术措施,如深翻改土、轮作倒茬、中耕除草、诱集诱杀、平衡施肥等。同时要注意保护利用天敌资源及有益微生物,协调好天敌与害虫的生态平衡关系,进行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的生物防治,进一步提高我县综防控害能力,将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3.2  健全植保服务体系

3.2.1 加强植保防伍建设,完善服务网络 

根据目前实际,应加强县乡两级植保队伍建设,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在生产第一线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首先要按不同农业生态区域建立预测预报网络,县级测报站不少于4人,乡级测报点不少于1人,固定专人,明确职责,优先安排测报经费,保证其严格按测报规范进行系统测报,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指导大田防治。其次各乡要建立名符其实的“庄稼医院”,培训一批系统掌握病虫害综防技术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当“庄稼医生”,明确职责,为病虫草鼠害的综防提供服务。

3.2.2 增加植保工作的经费投入,提高防治突发、暴发性病虫的应急能力 

为加强对突发性及暴发性病虫害的应急能力,减少病虫灾害,各级地方政府应增加对植保工作的投入,增加基层植保装备,配备相应机动喷雾器;植保部门应加强药械的维修及管理工作,做到有备无患。有能力的乡镇应组建以村为单位的业余机防队,对突发或暴发性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做到统一人员、统一指挥、统一目标、统一防治措施。从而提高防治效率,将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

3.2.3 认真落实《农药管理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 

一是结合农药经营许可证的办理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药市场,由农牧局牵头,协同工商局、质量监督局等部门对经营农药的营业场所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对“三证”不全和经营假冒伪劣农药者,要按《条例》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和过期农药上市坑农。二是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无视检疫法规而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者,要给予必要的处罚。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两法宣传,增强防患意识,提高执法、守法的自觉性。

3.2.4  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目前我县农民植保知识水平仍较低,综防意识淡薄。因此,应进一步开展以农业防治为主、加强生物防治的技术培训工作,保证每个村培训植保技术员不少于2名,技术骨干不少于20名,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综防意识与技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农村植保队伍,以适应植保工作新形势的需求。

3.2.5  增强服务功能,发展植保产业 

植保部门植保和技术人员应明确当前形势,切实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技术推广部门的优势,走技物结合、统防统治的路子,送科技下乡入户,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我县植保工作产业化的步伐。

 

转自:甘肃农业科技

2000年第1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