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与发现儿童是教师的大智慧

 曾经沧海还是水 2012-12-10
“儿童中心论”把儿童神秘化,把童年理想化,教育也就被虚无化了。持这样的观点和理论的人,以一些理论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为多。这同样是偏颇、错误的,其本质是“去教育”。

  教师应该是智者

  教师应是智者。

  智慧有大、小之分。庄子在《齐物篇》里说:“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大言炎炎,小言澹澹。”闲,空也,无限大也;间,隔也,小也。大智者,总是关注事物的根本,关注大局,有宏观的视野,有战略的思考,因而他的言谈有气势、有穿透力、有鼓动性,而非琐碎、啰唆和重复。

  教师应该是有大智慧的人。

  教师的大智慧在于对儿童的研究,来自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因为,儿童是教育的主语;因为,儿童是教育的根据地。教师的智慧与使命,就是保护并建设这块神圣的根据地,让它安全、健康、丰富、充实,逐步强大起来;教师也在保护与建构这块根据地的同时建构起自己的精神高地,生长起自己的智慧。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大智者,成为智慧教师。

  教师的第一必修功课

  关于儿童的学问是最重要的却又是最不完备的,教师要把认识与发现儿童作为自己的第一必修功课。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界上有门学问最重要却又最不完备,这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套用卢梭的观点与话语方式,我们可以作以下判断:教育中有门学问最重要却又最不完备,这就是关于儿童的学问。儿童对于教师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有时候,“熟悉”正是一种陌生。认识与发现儿童正是教师的第一必修功课,它超越了具体学科,超越了具体专业,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在认识与发现儿童方面,我们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儿童的经典意义认识不深刻。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的确,自由是儿童的天性,自由是创造的保姆,否认或者剥夺了儿童的自由,创新当然也就永远是句空话。事实正是如此。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关注儿童的规范,而忽略解放与自由。我们不是排斥规范,而是要明晰规范之于自由的价值,即规范存在的最高价值在于解放儿童,让儿童自由,让儿童创造。此时,对规范的尊重,其实质是对人性的尊重。此外,儿童是探究者、游戏者,都是儿童的经典定义与解释,我们的认识都不太深刻。

  其二,对当下儿童生活认识得不全面。当下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中: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他们只有读书、背诵、记忆、考试、分数、升学,因而痛苦、无奈。生活在理想的世界里,但理想被家长与学校绑架,没有真正的理想,因而同样痛苦而且茫然。生活在虚拟化的世界里,唯有在这里才放松、快乐,但危险也在等着他们。这三个世界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现实生活世界以知识价值为主导,理想世界以精英和发现价值为主导,虚拟化世界以自由、娱乐为主导,必然产生价值碰撞和困惑。遗憾的是,我们只关注现实生活世界,势必走不进学生的生活与心灵世界。从本质上说,儿童已被我们撕裂了、单一化了,教育当然会“盲人摸象”,走进误区。

  其三,对儿童整体性认识有偏颇。儿童是个完整的概念,童年当然也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童年有时犹如甜美的糖果,有时又犹如苦涩的药丸儿。可能性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但可能性有两个方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实践中我们的主要倾向是,过多地发现儿童的不足、缺陷、错误等,儿童的伟大、天真、可爱的一面被遮蔽、否定了,于是教育就失去了耐心和等待,急躁、功利、短视、责怪多于肯定,伤害多于进步与成长,这样教育就会脆弱、无奈。当然,还有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只看到儿童伟大的一面,可爱的天使,聪明无比,不教就会……从根本上说,这些看法并不错,但隐藏着的“儿童中心论”被任意夸大,儿童被神秘化,童年被理想化,教育也就被虚无化了。持这样的观点和理论的人,以一些理论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为多。这同样是偏颇、错误的,其本质是“去教育”,让教育彻底丢弃了使命,丧失了价值。以上两种倾向都应克服。

  其四,对儿童个体的认识不具体。儿童既是复数,也是单数,而且主要是单数,即儿童是“这一个”、“那一个”。但事实中,我们只有复数的儿童,是“这一批”、“那一群”,因材施教只能是一句口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由于对儿童的认识存在以上一些问题,我们还没有真正发现儿童,因而常常“撞倒”孩子。认识、发现儿童是一种智慧,是教育的大智慧。

  智慧教师的人格特征

  智慧教师具有重要的人格特征,要在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儿童研究专家。

  智慧有许多“触角”,它关涉道德,道德是智慧的核心;它关涉自由与快乐,自由、快乐是智慧的表情;它关涉能力,能力是智慧的载体;它关涉情境,情境是智慧萌发、生长的土壤;它关涉创造,创造是智慧的灵魂。诸多智慧要素,最终指向人格,也最终汇聚为人格。智慧教师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

  智慧教师具有爱心。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静。”智者与仁者并举,其中有一深意:智者应当有仁爱之心。古希腊关于雅典的传说,是一个生动的明证:雅典人接受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礼物——橄榄枝,用她的名字命名城市,而拒绝海神波塞冬的礼物——战马,拒绝的正是战争。原来,智慧女神首先是和平之神、道德之神——智者必定有爱心。教师成长为智慧教师,首先要真心地爱儿童,爱所有的儿童。武汉的桂老师有关于“爱的提问”:今天我爱孩子了吗?今天我以什么方式爱孩子的?今天孩子们感受到我的爱了吗?爱心就在爱心提问中得以培育和发扬。

  智慧教师具有童心。童心可以超越年龄。童心,真诚之心;童心,赤子之心;童心,创造之心。教师拥有童心,才会真正懂得儿童,也才会有创新精神,去创造教育的奇迹。斯霞在批改三年级学生作文时,发现有这么一句话:“今天,我们学校里来了法国客人,其中有一位女阿姨。”显然,这是病句——阿姨一定是女的。但是斯霞不愿意改动,她认为这正是儿童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方式。教师有童心,才会有教育的纯真、高尚、伟大,才会发生真正的教育。

  智慧教师具有平等心。无论是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英国的“每一个孩子都重要”,还是中国的“有教无类”,说的都是要面向每一个孩子,这就是平等心。平等心才会带来教育的公平、公正,才会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有幸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承认了差异,尊重了个性,追寻教育的规律,这当然是一种大智慧。

  智慧教师具有平常心。平常心,拒绝功利之心,拒绝浮躁之心,是一种阳光的心态、宽阔的胸怀、开放的视角。教育树人就得慢慢来,就得有平常心。其实,这样的慢并非消极等待,而是积极“慢养”,是按规律地创造,因而,这样的慢,是真正的快。

  伦敦残奥会开幕式上,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出场,端坐在“月球”下,微斜着头,微翕的嘴里告诉大家:“仰望星辰,不要只看脚下,尝试探究你所能看到的一切,带着好奇,探索宇宙存在的原因。”儿童,一个宇宙,一片星辰。我们带着好奇,望着他,探索着他。我们会真正发现他,因为我们是智慧教师。

  (原载:中国教育报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