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FXS战争遗迹寻踪 (欧洲战场篇)

 tjhx0526 2012-12-10

莫斯科战争从这里逆转




莫斯科给人的感觉就像俄罗斯国土那样壮阔。以巍峨壮观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为中心,布局严整的市区向四周辐射。中心城区体量巨大的博物馆、教堂、古老商场、旅馆,老城区众多历史建筑上闪闪发光的圆顶或尖顶,宽阔的主干道特维尔大街(原高尔基大街),都给人一种宏大的感觉。市区和郊外数不清的公园和森林,又把莫斯科变成了一个森林城市。莫斯科的街上也很幽静,除了游客,当地居民好像都淹没在了这座辽阔的城市里。就是这座城市,当年让横扫欧洲的NC德国大军遭受了二战中第一次重大失败。


市中心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是到莫斯科的必游之地。1941年9月30日到1942年4月20日的莫斯科保卫战期间那次红场阅兵,成为世界反法西战争中经典的一幕。在德军三面包围,听得见隆隆声的艰难时刻,苏联在红场举行了传统的十月革M节庆祝大会和阅兵式,苏军统斯大林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号召苏联人民为完全粉碎德国法XS而战!全副武装的官兵从列宁墓前经过,然后直接奔赴火车站,投入战斗。红场西北的克里姆林宫宫墙外,现在是苏军无名烈士墓,碑顶的火炬昼夜长明。墓旁定时换岗的哨兵,守护着卫国战争勇士不灭的英魂。不时有新婚夫妇或过生日人在墓前献上花束。墓右的花岗岩小道边依次排列着十个绛红色的花岗石方墩,上面镌刻着卫国战争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十座英雄城市的名字。其中那座曾被更名为“伏尔加格勒”的石墩,去年已被普京总统下令恢复为“斯大林格勒”。


莫斯科西郊的俯首山是卫国战争纪念公园。胜利广场、凯旋门、胜利纪念碑、莫斯科守护神雕塑和教堂、卫国战争中央博物馆,新落成的15座铜制卫国战争纪念碑、联合国成立和反法XS联盟国家战士纪念碑,似乎都在提醒我们记住战争的残酷,勿忘为正义而倒下的英雄,永远为和平而祈祷。胜利广场矗立着高141.8米的方尖碑,象征着卫国战争中苏联军民浴血奋战的1418天,碑上刻着苏德战场上经历战火的各座城市的名称。在卫国战争中央博物馆的英雄厅,一块巨型铜版上刻着战争中苏军所有师、集团军、方面军2000多个部队的番号和他们南征北战的路线;在哀悼厅里,巨大的顶棚上垂下无数条缀满玻璃珠的灯绳,讲解员说,这些玻璃珠总数有2700多万,象征着二战期间苏联2700多万死难者滴下的眼泪!


在莫斯科著名步行街阿尔巴特街也有座卫国战争士兵纪念碑,纪念当年所有从这条街走向反法XS战场的英雄战士。在特维尔大街,当地朋友请我们注意街上一排建筑物的赭色花岗岩基石,据说这是XTL特地下令运来,准备在德军占领莫斯科之后修建纪念碑的。


莫斯科西北的基希姆战场现在已是繁华的商业区,在这儿距市中心23公里处的公路旁保留了三个反坦克障碍铁架,纪念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是当年德军推进到离莫斯科最近的地方,从望远镜中已经能看到克里姆林宫尖顶的红星。苏联红军防御路障纪念碑上刻着:“最后一刻,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


当我们离开莫斯科之前,俯首山的喷泉从精心设计的士兵钢盔中喷出,全城建筑群间各式各样的喷泉也同时喷洒出清凉的水花,预示着莫斯科美好的夏季即将来临。


诺曼底:战争不是它的代名词


■文/邓窻


法国诺曼底因为一次战争而让世人知道了它。它北临英吉利海峡,与英伦三岛隔海相望,西部是布列塔尼半岛。1944年6月6日,盟军由英国横渡拉芒什海峡,成功地在诺曼底地区完成登陆战役。在前往诺曼底的路上,我想起了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到达目的地之后却发现,除了战争,诺曼底更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地方:一群群奶牛在绿草地上散步,岸边的树木随着海风的吹拂而摇摆,显得分外宁静,安闲的人们在这蓝天白云下享受着生活。


著名的盟军登陆海滩绵延数英里。漫步海滩,你不可能无忧无虑地欣赏大海,而会感到一种震撼。这里散布着很多墓地,在这些阵亡将士的公墓里,不仅埋葬着战胜者,而且也有德国士兵。在欧马拉海岸的美军墓地里,整齐地排列着9386个白色大理石十字架。在十字架上时不时会看到人们留下的一朵红玫瑰。墓地中央小径的轴线上,矗立着一块纪念碑;在烈士墙上,镌刻着1557个烈士的名字。奥马哈海滩旁的陵园内,竖立着一座名为“士兵之魂”的铜雕,士兵高昂着头颅,舒展双臂,像一名坚韧不屈的战士看到了企盼已久的胜利光芒。在诺曼底,当年人们用顽强的意志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阿罗芒什港。这个为登陆而建的长达八公里的人工港,盟军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建成了。现在港口仍然保留着一个陈旧的栈台。附近还有因为影片《最长的一天》而声名远播的圣母教堂市镇,那里是第一批美国空军伞兵的降落地。


除了墓地和登陆点之外,海滩上还有许多纪念碑和联军登陆博物馆。在博物馆里,展出了大量有关当时军事行动的武器和设备,还有陈列收藏品的玻璃橱。讲解员的模型演示讲解,再现联军登陆场景的透镜画,以及英国海军司令部制作的一部作战记录片,让我脑海中再次浮现出诺曼底登陆战当时的画面。


战争之外的诺曼底也是法国著名的休闲胜地,咖啡馆、各式餐馆到处皆有,人们放松心情,玩耍游戏。在诺曼底有一个叫埃特勒塔的地方,那里到处是湛蓝的海水和由白垩岩形成的悬崖石壁。在著名的阿瓦勒峭壁,有一个由于岩石受潮水侵蚀而形成的独特拱门。从埃特勒塔高达百余公尺的悬崖上向下张望,看上去就像是一头大象。而法国作家莫泊桑也将它形容为鼻管伸入海中的大象,所以这里也被人称为“象鼻山奇景”。许多海鸥水鸟就窝居在石壁的凹处,时而在崖边回飞掠翔,时而呱呱大叫。


鲁昂是上诺曼底的首府,占据着蜿蜒曲折的河口。漂亮的木制墙面房子点缀在窄小、曲折的小街边上。鲁昂的圣母院是法国最豪华的哥特教堂之一。此外,那里还有圣女贞德博物馆和塔楼。博物馆是在一个山洞内,里面汇集存放了贞德的城堡模型,上百部关于这位女英雄的作品、雕刻品,她的盔甲和她的战旗。螺旋式向上的楼梯让人再次回忆起贞德登高一呼,解救法兰西民族的英勇情景。当地有一家设在木筋墙面里的巧克力店,可以买到一种巧克力,或许因为杏仁碎块点缀在牛轧糖上像人的眼泪,所以被称为“贞德的眼泪”。鲁昂的彩釉陶器也很出名,但是现在只剩下最后一家陶器制作的作坊了。


在诺曼底,人们不仅凭吊战争中的英雄,也欣赏大自然优美的风光,旅游和纪念静静地融为一体。在这里聆听过去,享受现实,迎接未来。


斯大林格勒:烈火中重生的城市


■文/李茵


在伏尔加下游河畔的这个工商业重镇,60多年前曾发生了最残酷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第二世界大战的重大转折点。


要在城市里寻找当年保卫战的痕迹相当困难,因为那时全城的建筑几乎全部被毁,战后几乎重新再建了一个斯大林格勒,城区面积也扩大了几倍。战前斯大林格勒的建筑大都是红砖砌筑,现在大都用灰白色砖,城市的基调也变成白色。如今,这座城市的名字改成了伏尔加格勒。当年冒着炮火为苏联红军生产坦克的拖拉机厂如今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拖拉机生产企业,市中心矗立着许多新古典Z義和新巴洛克式的建筑,宏伟壮观,列宁大街两旁的高楼鳞次栉比,整个城市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然而,人们并没有忘记那场保卫战,从街头广场的纪念碑到道路两侧的革M历史博物馆,从公园里的战斗英雄青铜塑像到凝聚历史性时刻的各种主题纪念墙,总共有近百处二战遗迹供人瞻仰。


在市区伏尔加下游河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景博物馆里,一幅120米长、16米高的全景画,展示了苏联军民如何将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演变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反侵略史诗。从博物馆里的战时斯大林格勒市模型看,整个市区几乎不剩一座完整的建筑,1942年底,进入巷战的斯大林格勒已经没有战线可言,守军和居民表现出“一步也不后退”的大无畏精神,每一栋楼房,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地下室都是战场。全景博物馆附近的察里津暗堡,当时就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总指挥部,这座被德军猛烈轰炸得只剩框架的红色建筑,是这个城市留下的最后一处未经改变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遗址。


伏尔加河是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在河的西岸,从北到南,沿着河岸的拖拉机工厂、街垒工厂、红十月工厂、巴甫洛夫楼、1月9日广场、磨房和粮仓,都成了苏德双方反复争夺的地点。街垒工厂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大炮生产厂,现在只有从门口摆放的T-34坦克才能联想到它以前如何在苏军和德军之间数度易手。红十月工厂也仅仅保留了一个被炸毁的实验室局部,遍布弹孔的断是壁残垣上刻着“战斗到最后一滴血”。著名的巴甫洛夫楼住着“苏联英雄”巴甫洛夫,当年巷战时,他曾和23名士兵(11名俄罗斯人,6名乌克兰人,其他6名格鲁吉亚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鞑靼人)在这幢四层楼里顽强坚守了59个昼夜,现在看上去也如同一幢普通居民楼。只有在郊区的大草原上,还能发现当年纵横的壕沟,遗留的钢盔、子弹。


城市的中心商场从表面上看,旧式的百货大楼与别处并无太大区别,但这个商场的地下,却是当年德军第6集团军总指挥保卢斯投降前的总指挥部旧址。走进这个按当年设计可以供汽车进出的地下室,可看到关于德军的资料展览。几间暗室被恢复成1943年1月至2月时的原貌,保卢斯的指挥室在地下室的尽头。墙上的德文地图上绘着XTL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衬着室内模拟的隆隆炮声,显得格外悲怆。


面向伏尔加河的马马耶夫高地,曾经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最惨烈的战场,苏德两军死亡人数不少于30万,高地上的积雪一片殷红。如今一片绿色的高地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纪念碑无处不在。高地顶端耸立着高52米、重8000吨的“祖国母亲在召唤”雕像,年轻的母亲右手握剑,指向当年德军来犯的伏尔加河对岸,头发和衣襟仿佛随风飘荡,形象伟大、美丽而崇高,似乎在召唤祖国的儿女们时刻保持警惕。高地上的军人荣誉厅中,象征阵亡将士精神不灭的长明火熊熊燃烧。乘游艇游览伏尔加河时,驶过的船只拉响汽笛,向“母亲”雕像和葬在山岗上的阵亡将士致敬。


柏林:欧战的起点和终结


■文/邓昉


提起柏林,人们会想到过去那段惨痛的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


据说,“柏林”的原意是“小狗熊”,柏林的城徽就是黑熊图案。1945年5月,盟国攻克柏林,整个城市在炮火中几乎被夷为平地。那年的初春,柏林人挖好了一万一千个坟墓,准备埋葬那些还活着但是很难度过春天的亲朋。8日深夜,在柏林郊区的卡尔斯霍尔斯特,德国签署了投降书。


60年后的柏林除了留下战争的印记,给我感触最多的是她的活力,而不是阴霾。整个城市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各种时尚、新锐的发明在这里展示,或许不久她将成为欧洲最酷的首都。


今年的5月10日,柏林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正式开放。据工作人员介绍,大屠杀纪念馆主要是由地上地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水泥墩,下面是系统描述NC屠杀欧洲犹太人行径的信息中心。走在由小方砖铺成的不足一米的路上,心也随地形而起伏。越走进深处,越是感觉到黑暗的无穷和人的无助。信息中心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大屠杀背景介绍厅。仅有20多米长的狭窄空间,日光通过上方的窗户照在左墙的一排照片上,这些照片浓缩了NC在欧洲各地屠杀犹太人的历史。第二个展厅是大屠杀规模展示厅,它的设计很特别:顶部是一个个凹陷的长方形,好像人的墓穴;地上则是十多块刻着犹太遇害者日记、书信或遗书的玻璃。最令人震撼的是“遇难犹太人姓名展示厅”,这里不停地播放录音,诵读那些记录在案的遇难及失踪的犹太人简单生平。虽然这份名单还没有搜集齐全,但读完一遍还是需要6年7个月27天。最后一个展厅向人们展示了大约200处NC屠杀犹太人的地点。


走出纪念馆,不远处是被柏林人称为德国“命运之门”的勃兰登堡门。六对大石柱支撑着这座凯旋门,上面是驾驶战车的胜利女神。二百多年风雨的侵蚀已使原本乳白色的花岗岩呈灰褐色,更显得饱经沧桑,见证了德意志民族的几度兴衰。1945年凯旋门被盟军的炮火击毁,直到1958年才重新修复。而当年德国重新统一的时候,据说勃兰登堡门下奏响了贝多芬的《欢乐颂》。


在柏林,许多在二战中被毁的建筑,大部分恢复了昔日的辉煌。国会大厦是柏林的标志性建筑物,1933年XTL在这里制.造了“国会纵火案”,1945年毁于炮火,只剩一个框架,苏联红军战士把胜利的旗帜插上了她的顶端。如今在废墟上完成了她的新生。大厦以玻璃大圆顶而出名,要想一睹其面貌,还要在大厦前面排很长的队。这个圆弧形建筑的外围是一个柏林市的全景图。踏上一级级旋转而上的玻璃台阶,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所有的人和事物,仿佛有一种“俯视”德国国会工作的优越感。


柏林市中心有一座最大的哥特式教堂——记忆教堂,也就是德皇威廉纪念教堂。柏林人称它为记忆教堂,是为了铭记战争的创伤。二战中教堂遭到炮火的攻击,尖顶被截断,山墙坍塌,后半部分完全消失。战后柏林市政F并没有去修复它,而是将其按原状保留下来。仰望教堂,只有钟楼上的时针永远地固定在被毁的时刻。走进旧教堂,内部被布置成展室,陈列着战争前后柏林的历史图片。其中一扇带有弹孔并且扭曲的铜门碎片,更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那场可怕的战争。在教堂残迹的两侧,分别修建了新的礼拜堂和钟塔。礼拜堂后面传来舒缓而凝重的琴声,使人顿觉宁静而幽远。此时此刻,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痛苦回忆以及对和平的永久向往。


列宁格勒:一首英雄的交响曲


■文/潘颖藻


涅瓦河静静地穿城而过,数十条纵横交叉的水道和运河分割出近百个小岛,四百多座千姿百态的桥梁横跨河上,使这座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水城”和“桥城”。分布于河畔的上千处古代宫殿、贵族庭院、大型建筑、艺术园林、纪念碑、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芭蕾舞剧院、音乐厅等,以及无数的精美雕塑,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乘游艇游览涅瓦河,迎着波罗的海习习海风,可饱览冬宫、夏宫花园、彼得保罗要塞、斯莫尔尼宫、伊萨基辅大教堂、彼得大帝的青铜骑士像等名胜古迹,它们与旖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很多俄罗斯人总爱说:“没去过圣彼得堡,就没有真正到过俄罗斯。”


然而,更让我难忘的是苏联军民在这座俄罗斯第二大城市顽强抗击德国法XS围困和狂轰滥炸的900个日日夜夜留下的遗迹,以及1942年8月9日在围城中公演的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停泊在涅瓦河畔博物馆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曾发出著名的“十月革M一声炮响”。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舰上的九门舰炮被卸运到城外参加战斗。后来阿芙乐尔号在海战中被击沉,1944年开始打捞,1948年修复后一直停泊在这儿。


伊萨基辅大教堂建于1818年,巨大的金色圆顶高达102米,是圣彼得堡最高建筑物,曾与梵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世界四大教堂。XTL梦想占领列宁格勒后,在这座教堂的大厅里举办庆祝宴会,并已经发出了请帖。大教堂遭德军炮火严重破坏,战后用了20年才修复,西边的花岗岩石柱上仍弹痕累累,没有修补,就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过去。


历史悠久的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热闹最繁华的街道,如今聚集了该市最大的书店、食品店、百货商店和最昂贵的购物中心。这条街上还可以观赏到各类教堂,或去参观果戈理、柴可夫斯基等众多名人的故居。街上的沃尔夫与贝兰热甜食店,曾经是普希金、莱蒙托夫、陀斯妥耶夫斯基、舍夫琴科等人喝咖啡的地方。大街与宫殿广场相连接的拐角处的一幢大楼内,是当年列宁格勒前线报纸《在祖国的防线上》的报社,卫国战争期间,每天来自城市最前沿防卫阵地的消息就是从这里发出,鼓舞着被围困的市民。


市内的冬宫被称为“俄罗斯的卢浮宫”,而市郊皇村(普希金城)的夏宫则被称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去皇村的途中可以看到浓郁的俄罗斯田园风光。乘仿古的马车沿宽阔的林阴道游览夏宫花园,只能粗粗领略当年彼得大帝召集一流建筑家、园林师和雕刻家修建的优美的皇家园林概貌。皇村还有叶卡捷琳娜宫和花园,普希金别墅和普希金上学的皇村中学。二战期间,整个宫殿群损毁得很厉害,战后苏联政F投入了巨资对其进行修复,还其美轮美奂的本来面貌,至今还没有全部完成。


通往市南端的莫斯科大街尽头,矗立着百米高的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下面是圆形的卫国战争纪念馆。被一个个长明火围着的一组铜质人物群雕再现了苏联人民当年浴血奋战的情景,拾梯而下是巨大的地下展厅,墙壁上是巨幅现代马赛克镶嵌画,全部黑白灰色调,一面墙是战争场面,一面墙是胜利场面,突出人类战争灾难的主题,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正在放映的黑白小电影,摄自围困时期列宁格勒的日常生活,厚厚的白雪中有来不及运走的尸体。大厅里始终轻轻地回响着前苏联国歌“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


彼斯卡洛夫斯基纪念公墓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墓,成片的长方形巨大墓冢中,安葬了47万无名牺牲者。每个墓前的方碑只刻着年代,没有姓名。花岗岩墓墙的铭文上写着:“这里长眠着列宁格勒人,男人、女人和孩子,旁边还长眠着列宁格勒的守卫者……”


五月到七月是这儿的“白夜”,太阳似乎终日不落。60年来,每到5月9日,胜利广场士兵和工人并立的“1941-1945”纪念碑,围困时期居民凿冰打水的地方,当年贴有防空戒严标牌的街区,列宁格勒保卫战有关的各处纪念遗址,到处是人们敬献的花束和花圈,直到晚上十一点钟,阳光仍照耀着这无数不寻常的鲜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