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米芾《晋纸帖》
![]() 米芾《晋纸帖》,翰牍九帖之三,纸本,行草书,纵23.7厘米。横39.1厘米。书于宋崇宁二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法帖释文
此晋纸式也。可为之。
越竹千杵裁出。陶
竹乃复不可杵。只如
此者乃佳耳。老
来失第三儿。遂独
出入不得。孤怀寥
落。顿衰飕。气血
非昔。大儿三十岁。治
家能干。且慰目前。
书画自怡。外无所慕。
二曾常见之甚安。芾顿首。
解读:“此晋纸式也,可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米芾对于书写用纸十分讲究,深谙宣纸的加工技艺,故宫博物院藏其书法作品,皆出自己手,施以花粉、染色、煮捶等诸多工艺而成。曾曰:「余嘗硾越竹,光滑如金版。」知其曾經親自加工越竹紙,以獲得品質精良的書寫用紙。米芾亦撰有〈評紙帖〉一卷,批評當時造紙者為求潔白而多用灰粉,致使紙質粗澀、受墨不凝、運筆礙滯等狀況,意在推行古代造紙法。
“老来失第三儿,遂独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飒,气血非昔。”---据蔡肇《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铭》称,芾有五子,只长子友仁知名。米芾《题赠叔晦》:“叔晦之子道奴、德奴、庆奴,仆之子鳌儿、洞阳、三雄。”
岳珂《宝晋斋法书赞》卷19载米芾一帖云:“能书第二儿,二十岁化去,刳吾心肝,至今皓首之由也。”又《晋纸帖》中云:“老来失第三子”。这两个儿子可能就是上面提到的“洞阳”、“三雄”。另二子不详,或是二女。
元章书此帖为1103年.时年52岁〔终年57岁〕,身体状况每日愈下,加之丧子之痛,寂寥伤感的心境流露于笔墨之间,令人扼腕不已..
“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书画自怡外,无所慕。”---大儿即米芾长子米友仁,书法继承了其父“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风格,艺术成就并未超过其父.因其治家能干,元章胜感欣慰..
米芾一生致力于鉴赏收藏书画,古砚外别无他好,据其子米友仁说,芾每每得到古人巨迹,常卷不离身,即使睡觉亦将碑帖置于枕边..”,其用功之勤从中亦可窥见一斑,但从另一面从此帖也感觉到米芾晚年孤独寂寥的心境,其生性清高,桀骜不驯,狡诈圆滑,且有洁癖〔这一点与元代大画家倪瓒十分接近,不在赘述},与之交往甚密的友人实在寥寥无几,除却薛绍彭在书画方面的交流外,苏东坡算是其唯一的知己了,米芾曾与东坡和诗多首,请教画竹之法,对其文采钦佩不已,惜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客死黄州,米芾得知其死讯已三月有余,本已备以书画作品请其题跋一事怅惘不已..
文末一句从书法用笔看已是炉火纯青,酣畅恣肆,不拘泥章法一任自然,可想见其对书艺“不二法门”的执著贯穿于内心复杂、“无处话凄凉”的心境..
作品简介
1102年底开始,米芾先后担任蔡河拨发、太常博士的职位,由于正是繁华的京师与附近地区,他特别有机会收藏到重要的书画作品,也认识书画鉴赏与交易的同好,成为他鉴赏、收藏书画的精华时代。然而,米芾却同时遭逢人生的苦痛,因为他最疼爱的幼子不幸过世,对他来说是莫大的打击。
米芾在三十余岁所书的《叔晦帖》,曾提过他钟爱的三个儿子:“鳌儿、洞阳、三雄”,而“鳌儿”是指长子米友仁,“三雄”则为幼子米友知。米芾在年过五十岁后,遭逢到前所未有的家庭变故,先是小女儿于1100年过世,接着更沉重的打击则是幼子米友知于1103年的早卒,《晋纸帖》就提到这段遭遇。对于幼子的过世,米芾受到很大的打击与伤痛,严重影响身体的健康;他并提到大儿子米友仁还好正值年少,尚能维持家业。在三个孩子当中,米芾对于幼子米友知特别疼爱,据说他能帮父亲米芾代笔,年少才高,然而却不幸早逝,由此更能想见米芾何以会哀痛逾恒了。
米芾:“余尝硾越竹,光滑如金版。”知其曾经亲自加工越竹纸,以获得品质精良的书写用纸。米芾亦撰有《评纸帖》一卷,批评当时造纸者为求洁白而多用灰粉,致使纸质粗涩、受墨不凝、运笔碍滞等状况,意在推行古代造纸法。
作者简介
米芾(1051年-1107年)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备注
据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说法,晋代的北纸用横帘抄纸,所以纸纹为横向,质地松而厚,称为侧理纸。南纸用竖帘,因此纹路为竖。二王真迹多使用会稽竖纹竹纸,纸的高度约一尺许,长度约一尺半。
《海岳名言》:“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书大字,更无辨。”可知友知尝为米芾代笔。米友仁生于1074年(宋熙宁七年),故此帖书于1103年(崇宁二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