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时间赛跑抢修保护古村落

 红瓦屋图书馆 2012-12-11

温州楠溪江两岸200多座历史古村落依水而建,当地不得随意改建房屋

与时间赛跑抢修保护古村落


  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小石桥,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的明清木楼,炊烟袅袅升起,小溪边浣衣的村妇,山野间吃青草的牛羊……如同一幅清新婉约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朴实恬静。如此世外桃源,竟出现在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温州永嘉县,它就是永嘉林坑村。并不是所有古村落都像林坑那么幸运。三百里楠溪江贯穿永嘉南北,依水而建的200多座历史古村落遍布楠溪江两岸。保护还是发展,如何在保护中发展,依然是这些古村落最大的纠结。
  
深山古村落旧貌依然
  深山老林里的古村四面环山,峡谷从村子中间穿过。村口建于溪涧上的木质古桥造型独特。层层叠叠的木屋依山而建,错落有“姿”。这里找不到一寸水泥路面,全是石块铺就,房子外墙也都以各式各样石块砌成。村中没有深宅大院,也无亭台楼阁,没出过高官,也没有牌坊。村里随意走进哪家民房,都可见悠闲觅食的小鸡,趴在墙跟眯着眼懒洋洋晒太阳的大黄狗。农家小院里晒着萝卜干、红薯干。
  村支书毛苍河告诉记者:林坑村建村已有700多年历史,绝大部分姓毛,祖先是明朝年间为避战乱从江西吉安县迁入的,家族生息繁衍已有45代之多。近十多年来,这个隐藏深山的古村被“发现”后,吸引了许多写生、摄影、体验探索的游客慕名而来。看到商机的年轻人纷纷回家开起了农家乐,昔日沉寂的小山庄热闹起来。随即,小山庄面临开发与保护的困境,急切想赚钱的村民都想扩建房屋建造农家乐,幸好这种人为的破坏现象没有蔓延开来便被及时制止。在政府牵头下,村民订立村规民约,约定村民改建房屋不得改变房屋主体结构和整体外观,房屋内部可以合理改造成宾馆房。饱受贫穷折磨的村民也认识到这事关生存,都积极参与到保护山村古貌中来,原生态林坑村古屋得以留存。
  
古村逐渐变“旅游村”
  始建于五代的苍坡村已有1000多年历史,建于宋代的芙蓉村,还有花坦村、埭头村、蓬溪村等。除了林坑村保护比较完整,其他古村落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去年6月,枫林镇圣旨门古街一户人家发生电线短路,引发的火灾让这条沿袭了500多年历史古街付之一炬。近千年的芙蓉村居民居住混杂,大多数人仍然保持使用柴火生火的生活习惯,木质小楼下经常看到烧水的小火炉,古村落里的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近几年,逐步富裕起来的楠溪江流域民众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老屋盖新房,古村落里不断冒出一幢幢混凝土结构多层建筑,古村落变得不伦不类,逐渐失去了原有古朴韵味和历史风貌。而且,每个村头设景区收费点,商业气息超越了原有的田园气息,古村逐渐变成“旅游村”。
  楠溪江风景旅游区管委会总工程师胡旭明告诉记者:由于古村对建造新房有严格限制,而村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日益强烈,导致违法建筑日益增多,矛盾加深。这也是我国所有古村落保护中面临的瓶颈。近年,永嘉县政府出台一系列古村落保护政策,村民有住房需求的统一到政府新建的居民安置点。不愿搬出来的村民,可继续居住老房屋,但不得随意改建房屋,所有老房屋政府将统一进行修缮保护。他说,面对商业大潮和不断消失的古村落,抢修保护古村落是在与时间赛跑。
  
保护古建筑比新建花费还大
  “保护古村落比保护故宫还难!”业内专家曾如此感叹,保护古村落是综合课题,不仅要保护一个老的建筑群,还要保留当地传承留下的文化。有些古村落在开发中把原有的村民集体迁出,尽管古老建筑物还在,但已“变味”失去了“灵魂”。如何化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至今还没有面面俱到的“良药”。
  永嘉县一位官员也向记者道出当地古村落保护面临的主要困境,古村落中相当一部分建筑不是文物保护点,属于百姓私有财产。农民要改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当地文物部门除了呼吁没有更多办法,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古村落保护相应的法律法规。目前面临最大的难题还是资金问题,虽然各地对古村落保护越来越重视,投入的经费也在逐年增加,但依旧是杯水车薪。
  保护一座古建筑比建新屋花费还要大,这是居民不愿主动修复房子的一个原因,也使得村民对政府投入维修资金依赖严重,而政府难以承受众多古村的修护费用。古村落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短期内不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很多社会资金对于古村落保护也望而却步。
  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本报温州12月10日专电)
  本期策划:徐维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