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孝敬”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时,即可看做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2003年,我国老年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11%。这个比例每年都在增长,时至今日,老年人的生活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孝敬老人更是沉重的话题。 岁月是无情的,无论你贫富贵贱都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连《红楼梦》中林黛玉都能感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人从出生、婴儿、童年、青年、壮年、老年以至死亡,其间还有病痛和灾难一直伴随着我们的身体。倘若你能安然轻松地进入老年,并有健康的身体,又能享有儿女的孝敬和社会的关爱,那么你的人生是侥幸的,更是幸福的。 谁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之爱,最伟大的情莫过于父母的恩情。谁都清楚,在父母眼里,儿女是他们的心头肉,儿女的幸福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反之,如何感恩和孝敬父母,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儿女是,知道常常做不到,清楚总是装糊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孝”,强调“百善孝为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弘扬和强调的,一般都是现实生活中最稀缺的。 孝敬文化教育也是终身的,关键要从婴儿抓起,父母对孩子要有慈爱,不能溺爱,用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培养艰苦和勤奋,懂得尊长与感恩,辨别善恶与美丑,逐步形成自然成长的能力。若不从小认真管教,待长大了仍不识好歹,再用任何打骂的手段皆无用,只会增加彼此之间的怨恨,老了指望他们孝敬也是靠不住的。 人们常说:“少不离家是废人”、“好男儿志在四方”。反映出孩子长大后,再也不愿意接受父母的约束和关爱,这大概是生物的本能,正如鸟儿要飞向蓝天,鱼儿要游向深渊一样。青少年对现实是判离的,对未来是理想的,对美好是向往的。就是求学也是外省的好,朋友更是远方的亲,经商也要挖深处的金。唐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现代的年轻人应该还有教育意义。 当孩子成人、成家了,让他们自己尽到生儿育女、养家糊口的责任,体会做父母的忧愁与艰辛。对于孙辈的事,祖父母(外祖父母)只可帮忙不可替代,一代应负一代人的责任,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就是这个道理。 壮年是人生的辉煌时期,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重负时期。此阶段是特别的忙,往往是工作的成就最重要,领导的关系要搞好,朋友的欢乐不可少,父母的情感忽略了。也有人常说,我孝敬父母了,每月都给钱了,他们不愁吃、不缺穿、不少用。这只能算养,孝的重心要落实在敬上,孔子说:狗、马都能有养,不敬有何区别呢? 对老年人来说,在物质上解决温饱问题后,孝敬的“敬”字重在精神上,只有极少数老年人有这种福份。就是儿女能时常给父母一张笑脸、一个问候、一个安慰,能多洗一次澡、多看一次病、多聊一次天﹍﹍等,努力让父母肉体上多一份安逸,心灵上多一份慰藉。 孝敬,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唯有孝敬是无法弥补的。当你已经不再忙的时候,有时间敬孝的时候,父母已经老了或者去世了,再敬孝已经晚了,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真正懂得孝敬的人,一定是温柔善良、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真正懂得孝敬的人,一定是经得起苦难,无论是做人、做事、交友,都不会让父母担忧的;真正懂得孝敬的人,一定是生活中的强者,无论处境如何,都会努力拼搏,为自己争气,为父母争光的。 中国传统孝敬文化《二十四孝》中,有许多“愚孝”糟粕是要抛弃的,比如:“埋儿奉母”,故事是说汉朝人郭巨,家境贫寒,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俩得到了黄金,回家既可以孝敬母亲,也能顺便养着孩子。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冒了一身冷汗,幸好我的父母不是孝子,若是孝子我三岁时就被埋了。因为我是1957出生,又是头胎,刚巧1959年开始三年自然灾害,家家受穷,人人挨饿,父母为了供养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好埋我,挖坑时绝对不可能挖出一坛黄金,也不可能上书“天赐老郑,官不得取,民不得夺”。这些教化真是诬蔑了先人,教坏了后人。 近日,全国老龄办等发布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也只能作为借鉴,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境况不同,只要我们用人情、亲情和温情的方式对父母用了心,尽了力就算孝敬。 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歌词写得太好了,无论你是中年还是青年,能常回家看看的人,得有经济实力,得有钱有闲。你若离家千里打工,收入微薄,有时连工钱还拿不到,除去日常开支,口袋里所剩无几,怎么做到“常回家看看”?家里等钱盖房子,要讨老婆、要养孩子、孩子要读书、工作压力大,又怎么能做到“常回家看看”? 我国按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独生子女,许多已过而立之年,在人格上、事业上、经济上有多少人“立”起来了呢?他(她)们上有老,下有小,“独苗苗”曾经是“物质上”最幸福的小孩,而今天的小两口面对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他们已经成为物质和精神上最累的大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抱怨关爱老人太难,网上有一段顺口溜:“30岁的男人,世界大着呢,孩子小着呢,事情多着呢,钞票少着呢,别人笑着呢,老婆骂着呢,日子长着呢,我正忙着呢。” 人生是短暂的,岁月是无情的。比如“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物是人非事事休”、“物换星移几度秋”等,都说明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所以说,只要父母还活着,就是儿女的福分。愿天下的儿女们,无论贫富贵贱,在伴随父母有限的岁月里,多想想父母的恩情,多尽一点孝心,只要有可能,请抓紧行动吧!否则来不及了! 地址:江西铜业集团(德兴)实业有限公司工会 投稿人:郑卓亚 二0一二年十月二十九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