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社会面临最大的危机:价值观的危机

 chyolk 2012-12-12
人类社会面临最大的危机:价值观的危机 
2011-08-01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强烈地意识到人类社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比如,环境破坏、大气污染、资源枯竭、有毒食品和转基因食品、不同宗教及信仰冲突所致政变和战争动乱以及恐怖活动、对货币金钱过度追求所致通货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经济危机等等。

  人类社会之所以出现这些危机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认识问题。因为各种危机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不同的利益所导致的。说人们的认识存在问题,首先是对价值的认识上。由于经济学一直没有解决价值决定问题,致使哲学和社会科学远远落后于自然科学,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产生了各种腐败犯罪、危及人们生存的行为。因此,要想解决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必须首先解决认识问题,而解决认识问题,又必须首先解决对价值的认识,也就是价值观问题。

  价值、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价值问题,即对价值概念、价值实体、价值符号、价值替代品以及人的价值的根本认识或看法。所谓价值,抽象而言,价值是一种有用性,即对人类生存的有用性,凡是对人类生存有用的东西都具有价值。具体而言,价值还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物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在能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延续生命、维系生存,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天然属性决定的,是内在的、有实际意义的价值。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一种物品的价值通过使用表现出来,并通过与其它物品相交换来实现,物品一经交换就转变为商品,而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即两种物品的交换比例。只要能与其它物品相交换的物品就具有交换价值。人类社会在物物交换时代,一种物品与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来实现价值。货币出现后,物物交换转变成商品(即用来交换的产品)交换,即各种商品都通过与货币相交换来实现价值,其交换比例用货币表现,实际上单个商品的交换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即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一般而言,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即有用的东西才可以用来交换,才具有交换价值。作为价值实体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有些东西虽然对人类生存有用,但不用于交换,也就不具有交换价值,

  比如阳光和空气。而有些东西对人类生存无用,但可以用来交换,也就具有交换价值。

  当今社会,人们把具有交换价值的东西都视为价值物,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对人类生存有用的、以商品为代表的价值实体;一种是价值符号、即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纸币已发生质变);一种是价值替代品,或称纸券商品,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权证及各种金融衍生品合约等各种有价证券。前一种价值实体以及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服务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两种纸币和纸券商品不能用来延续生命、维系人类的生存,不具有使用价值,但它们可与货币相交换,而具有交换价值。

  此外,人的权利、地位和名誉也成了重要的价值交换物,实际上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价值交换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为价值交换关系,人们在有意或无意地、合法或非法地、公开或暗地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价值交换,价值交换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人生价值观、价值观危机

  所谓人生价值观,即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或看法。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首先是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人的价值也是体现在有用性上,一个人对社会、对更多的人有用,它的价值就越高,这样的人生也就有意义,有价值。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对更多的人有用,只不过因人的身份、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影响力不同,其价值量或有用的程度会有所差别。因此使一些伟大人物,比如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的人生价值显得更高,其人生也就更有意义。只要一个人想对更多人有用,想活得有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的话,就不会是自私自利的人,更不会是损人利己的人。

  然而,当今世界人们对价值缺乏正确认识,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取得主导地位,人们多是用占有财富多少来衡量人的价值,而不是看对人们的有用性,或对社会的贡献。如果一个人只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过奢华生活,贪图享受,那么不论他占有多少财富,身价多高,也是没有价值的,其人生也是毫无意义的。当今有些成功的富豪在为社会捐赠,从事各种慈善事业,也许是醒悟了人生真谛,明确了人生真正意义之所在。

  所谓价值观危机,是指人们对价值问题认识不明确,而使价值观处于昏迷之中,导致人们对无价值的东西过度追求的现象。现在东西方社会各种价值观并存,价值观在向多元化发展。所谓价值观的多元化,实为价值观的混迷状态,人们并没有树立起正确而统一的价值观。人们不知道什么真正具有价值,什么没有价值,而盲目地、拼命地追求毫无价值(是指对人类生存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尤其对纸币和纸券商品无限贪欲,且投机过度,不择手段。其结果致使金融危机、货币危机、次贷危机、国际债务危机等各种经济危机频发,各种腐败犯罪、尤其金融犯罪有增无减,且数额巨大,致使人类社会面临空前未有的危机。

  价值观混迷的理论根源—价值理论的缺陷

  如前所述,价值是指一种有用性,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无法计量的,也就没有研究的意义,而有意义的则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计算出来的交换价值。以往的价值理论,就是在抽象概念上兜了圈子,而没能解明具有实际意义的交换价值,也就没能提出判断标准和计量方法。

  众所周知,经济学中有三种价值理论,一种是劳动价值论,一种是效用价值论,一种均衡价值论,三种价值论都试图说明价值量的决定问题,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所决定。

  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商品的效用和稀缺性所决定,越是稀缺的商品越能满足人的最大需求,其效用最大,价值量最高。其实效用价值论的实质就是使用价值决定论,即商品的价值大小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均衡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需求与供给达成均衡时所形成的价值,即为均衡价值,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需求量成正比,与商品供给量成反比。

  其实,商品的价值量不论是由劳动决定,还是由效用决定,都会与其自身数量成反比,“物稀为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以上三种价值理论都是把价值作为抽象的概念进行论述的,没有提出表示商品价值的判断标准,更没能提出商品价值量的测定方法,是三种价值理论的共同缺陷。   由于价值理论没有提出科学的价值标准,人们不知道哪种东西真正具有价值,更不清楚每种价值物的价值大小,也就没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价值的研究,仅仅说明抽象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而不能测定其具体价值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应该研究具有实际意义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作为两种价值物的交换比例,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算得出来的。笔者在拙着《货币均衡新说》中提出了商品价值方程式和货币价值方程式,据此可以准确地计算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价值(本文后面所论及的价值都是指交换价值)。

  “货币最重要”的命题误导了人们的价值观

  “货币最重要”这一命题是以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提出的。他们从现代货币数量说出发,把货币推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认为当代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式,一切经济政策和调节手段都要借助货币量的变动(扩张或收缩)来发挥作用。因此,一切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与货币有关。认为货币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因此,货币当局就能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货币理论一直没有解决货币需求量的决定问题,中央银行也一直不知道货币供给多少合适。在“货币最重要”这一命题的影响下,不仅政府和中央银行重视货币,尤其货币当局过多发行货币在各国都成为经常现象。而且,企业和个人更是把货币视为万能,过度追求货币成为一种常态。

  各国货币都在不断贬值

  货币的出现使物物交换有了媒介,它方便了商品交换,提高了交换效率,大大节省了人类劳动,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然而,后来金属货币为纸币所替代,则使货币发生了质变。尽管纸币的出现也是一种进步,它节省币材,印制发行简单,节省大量人类劳动。但是纸币已不具有金属货币天然属性所决定的内在价值,既纸币不能吃,也不能穿,还不能作为装饰品供人们欣赏,只是作为价值符号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用来购买各种物品,而具有交换价值。纸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是商品的对立物,纸币的交换价值与商品的交换价值成反比,即纸币的价值越高所购买商品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越低。一个国家的货币也具有两个交换价值,一个是个别交换价值,即价格,货币的价格是国家法定的、明确标明在票面上的金额。另一个是由货币总量与商品总量比例所决定的总平均价值,可用Mw(=Ws/Ms)表示。从货币的价值决定式可以看出,货币的价值与商品数量成正比,与自身数量成反比。因此,一国经济中货币越多货币价值就越低,货币价值的降低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今天世界各国的物价比起几年前、十几年前、几十年前都有大幅度、几倍或十几倍甚至更高的上涨,其原因就在于货币量过多。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它自身的价值应是稳定不变的,货币价值稳定,即意味着价值尺度的准确性。货币对内价值的稳定,即表现在Mw这个指标的稳定,从前面货币价值决定式可以看出,货币价值Mw指标的稳定主要取决于货币供给量,亦即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的多少。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因严格控制在Mw指标的稳定范围,即一国商品价值总量与货币发行量的比例稳定,而不应按货币需求部门的需求来发行。因为各个微观部门的货币需求都是无限的,是不可满足的。实际上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在各个微观部门需求逼迫下都在超发行。这就是各国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在此笔者特别指出:如果一国经济是封闭的,且只有商品市场的话,货币价值变动会较快地直接反映到物价上。但如果经济对外开放,且有了证券、外汇黄金市场,投资渠道很多的话,物价就不会直接反映货币价值的变化。因为,一国经济中货币再多,人们不用货币购买商品,而去购买金融商品的话,货币价值即使降低,一般物价也不会上涨。尤其是当一国出现信用危机时,人们不敢把钱放在银行里,而是私藏在家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发行再多的货币,物价也不会上涨(日本在21世纪发生通货紧缩期间就出现过这种情况,物价不仅不上涨,反而在下降)。

  货币的对外价值,即一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也应保持稳定。根据货币对外价值决定式:MM=Mw/Mw*(Mw表示本国货币价值,Mw*表示外国货币价值),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由对内价值所决定,一国货币对内价值高,对外价值也就高,对内能购买更多的商品,对外才能兑换更多的外币。

  不难看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由对内价值决定,对内价值由货币数量所决定,

  货币的价值最终取决于货币量的多少。从世界各国来看,由于各国货币发行过多,币值都在不断下降(表现在物价上涨)。对外价值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国际储备货币上,

  充当过国际货币的英镑、美元的对外价值都有明显下降(表现在兑换外币数量减少),其根本原因也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尤其美元已泛滥成灾。

  纸币和纸券商品过多的原因及其后果

  简言之,货币贬值是由于自身数量过多。各国货币之所以过多,一是由于人们对货币的过度追求,因为当今社会财富分配是采用与货币相交换的方式,虽然货币不是万能,但没有货币万万不能。二是由于各国中央银行不知道发行多少货币合适,使得人们对货币的过度追求所形成的货币供给逼迫机制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使货币超发行成为常事。尤其是证券市场不断扩大的国家,由于证券商品的过度发行以及由此形成的投机性货币需求,成为货币过多发行的重要原因。根据货币价值决定式,货币应按照货币与商品的比例发行,才能使货币价值保持稳定,进而物价水平也会稳定。也只有这样,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才会真正感到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不论任何国家,如果商品量不增加,货币过多(超过商品交换需要),只会使单位货币所交换的商品量变少,即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使用效率降低,从而造成劳动的极大浪费(纸币的印制发行、运输管理都要投入劳动)。如今人们之所以都活得很累(不论有钱人还是没钱人、不论当官的还是老百姓、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货币过多、纸券商品过多。因为这些东西对人类生存毫无用处,发行的越多浪费的劳动就越多,尤其纸券商品交易浪费掉大量的人类劳动。试想如果人们把浪费在纸券商品交易上的时间用于娱乐活动,岂不活得很轻松、很愉快?

  人类社会采用货币作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的财富分配方式,是由于社会财富还不够丰富以及人们的思想境界尚未达到按需分配的高度。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就可以实现按需分配。到那时,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将完成历史使命,退出人类社会历史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