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鳃曳动物门

 chh71 2012-12-13

鳃曳动物门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鳃曳动物门(Priapuloidea)
  鳃曳动物形体小或中等,最大8cm。现生代表如Priapulus(鳃曳虫)。身体呈圆柱形,分化为吻、躯干和尾部。吻能翻转,生有25纵列的刺,躯干表面有体环,但不分节。鳃曳动物分布很广,常在海洋软质底质营底栖生活,在潮间带至8000m深处均有。布尔吉斯页岩可能有其化石代表,云南澄江下寒武统也可能有。
  鳃曳动物也是一小类海洋底栖动物,多分布在靠近两极地区的冷海中,从浅海到深海都有,在泥沙中或管居生活。过去一直被列为假体腔动物,但自1961年W.L.Shapeero发现它有体腔膜之后,人们才把它列为真体腔动物,而且独立成一门,仅报导过10多种。

鳃曳动物化石

鳃曳动物化石(5张)
  体呈长筒形;5mm—20cm之间,可分为吻与躯干两部分。吻可缩入躯干前端,吻上有成行的嵴,嵴上有突起,吻的顶端有成圈排列的刺,口也位于吻的顶端。有的种围绕口有分支的触手。吻后为躯干部,外表有许多体环,从几十个到100多个,因种而异。躯干部上也有许多小突起使之呈瘤状,躯干末端有两个肾生殖孔及肛门的开口。躯干部之后为1—2个尾附器(caudal appendages),它是一中空的柄,表面附着大量的球形小囊,附器中的腔与体腔相通,有人推测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或为化学感受器。
鳃曳虫

  鳃曳虫

编辑本段体壁结构

  体壁结构与环节动物相似,但表皮层随生长而蜕皮。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体表的乳突或瘤。环肌成分离的环状排列,使体表出现体环。纵肌在吻区成束排列,出现嵴状。发达的肌肉,使它能在泥沙中钻穴运动。

编辑本段体内结构

  体内有发达的体腔,具有一层很薄的体腔膜,并包围内脏器官形成系膜(mesenteries),其中包含有变形细胞及含蚯蚓血红蛋白的血细胞。鳃曳动物为肉食性的,主要取食多毛类、小的甲壳类。取食时咽翻出,用口及咽周围的刺撕裂捕获物。咽的外围有发达的肌肉以控制咽的伸缩。咽后为肠、直肠,最后以肛门开口在躯干末端。在咽的前端有一神经环,后连一神经索,紧靠表皮细胞。吻与躯干的乳突具感觉功能。其排泄器官与生殖器官紧密相联,形成一对肾生殖器官(urogenital organ),位于肠的两侧。它的中央是一原肾管,有成堆的管细胞(solenocytes)连接到原肾管的一侧,另一侧为生殖腺。原肾管可排出代谢产物及生殖细胞,其末端为肾生殖孔(urogenital pore)。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鳃曳动物都是雌雄异体,精子的释放刺激雌性产卵,卵体外受精,经放射卵裂、孵化后成一小的后原肠胚。发育成幼虫后躯干部被角质层包围形成一兜甲状,相似于轮虫。幼虫期蜕皮多次变态成成虫,成虫也行蜕皮。这些特征又相似于假体腔动物,故对其分类地位尚有争论。也许对其胚胎学有进一步的了解后,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