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考点突破

 liubaoliang 2012-12-13

考点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近些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专题考查。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具体是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所谓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指在阅读材料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文言虚词并能加以解释,而不是凭空地去历数常见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

从多年来的高考命题看,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从两个句子中挑出某一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的异同,通常一句是所给的文章或片段中的,另一句是所学的课文中的。

技巧指南

技法之一:按“图”索“骥”。在复习迎考时,把《考试大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绘成图表,例如“而”“其”就可列出下面图表:

(1)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的、你们的”。

(2)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一般不作翻译。

②表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接着”。

③表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

④表修饰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

⑤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却”。

⑥表假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假如”。

⑦表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而”。

⑧表比喻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同”。

(3)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才”。

(4)与“已”构成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

(1) 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于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不独立成句的主谓短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等。

⑤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其中的”。

(2) 副词

①表示揣度,位于句首或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

②表示反诘,位于句首或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

③表示商量,多位于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④表示期望,多位于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要”“一定要”。

(3) 连词

①表示假设,位于句首,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②表示选择,位于句首,一般构成“其……,其……”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还是……”

对18个文言虚词都有这样条理清晰的图表,并能够做到了然于心,解题时就可作为参照确定其用法。

技法之二:因“境”揣想。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特定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语境,综合文意与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来分析揣摩作出判断。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丙卷第8题要求区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和“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两句中“焉”字的用法。前一句是荥阳郑伟劝裴侠的话,他认为当时正处在动乱时期,天下形势不明朗,让裴侠东归与家人相聚,相时选择明主。“择木”就是选择投靠的明主的意思,“焉”字显然不表具体意思,只是个语气词。后一句前文的大意是,裴侠在任河北郡守期间,“躬履俭素,爱人如子”,不徇私利,造福百姓,在去职之时“一无所取”,深受百姓称赞。正因为裴侠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所以朝野上下都敬佩他,称他为“独立使君”。根据这一语境,可见“朝野服焉”的“焉”是“服”的对象,代指裴侠。这样凭借语境来揣想,就可判断两句中的“焉”字一为语气词,一为代词,意义与用法各有不同。

技法之三:定“性”推断。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往往兼有实词和虚词的不同的词性,而虚词的用法一般又是由其词性所决定的,因而可以通过判定其词性的异同来推断用法的异同。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第8题要求判定“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和“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两句中的“以”字意义与用法的异同。只要能看出两句中的“以”字都是介词,分别与“虏所入郡吏”“好乐”构成介宾短语,也就能断定其意义(均表示“用、拿”之义)与用法相同了。

技法之四:位置比较。虚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和前后词语搭配的关系不同,其意义与用法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解题时可以通过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位置来判定其用法的异同。例如“生乎吾前,固先乎吾”与“儿寒乎?欲食乎?”两句中的“乎”,位置不同,用法也就不同。又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中“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与“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两句中的“之”,前句用于“案吏”与“名”之间,构成偏正短语,后句用于“秦兵”与“来”之间,构成主谓短语,两个“之”的意义与用法不同。

技法之五:古今对照。有的文言虚词今天已不再使用,而有的却沿用下来,只是用法发生了某些变化,像“为”字作为表反问语气的助词今天已不再使用,而作介词的用法几乎没有变化,我们就可以借助于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来理解它们在文言句子中的意义与用法。例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为”字今天就仍在用,而“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后一“为”字今天已不再使用,古今一对照,就可判定两个“为”字用法不同。

技法之六:课文迁移。试题提供的用于比较的文言句子大都有一句出自中学课文内,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熟悉课内文句的优势来帮助辨析。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所给的四组句子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四句都出自高中课文,解题时就可将课文知识迁移来。

解题示范

2006年高考安徽卷第9小题。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稆,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晁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俗,妇女作裙,挛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言书,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⑥。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序》,有删改)

[注]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 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 醯醢(xī hā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稆,以利天下 / 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

· ·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题目所给的四组八个句子,每组都有一句选自高中课文内,“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出自《庄暴见孟子》,“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出自韩愈的《师说》,运用“课文迁移”之法,可先看选自课文的四个句子,理解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作介词,“凭”的意思;“于”作介词,“在”的意思;“其”作副词,“大概”的意思;“之”用于主谓短语之间作助词,无实在意思。然后再分别与该组另一句子中加点虚词比较,就很容易发现它们的异同,判定B项中两句的“于”字意义和用法都是相同的。如果运用“位置比较”之法,可见B组两句中的“于”字都位于表地名的名词前,都组合成介宾短语,再从句意推断两个“于”字的意思也是相同的。当然还可以运用按“图”索“骥”、因“境”揣想、定“性”推断等技法来判定。

演练平台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

A﹛ ·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

征其兵击楚

B﹛ ·

则或咎其欲出者

·

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

C﹛ ·

乃设九宾礼于廷

·

不如因而立,善遇之

D﹛ ·

因击沛公于坐

·

2、文中“乃遣张良往”的“乃”字,与下列句子中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臣乃敢上璧

C.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于廷

3、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

B.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C.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D.不如因而立,善遇之

参考答案

1、B(前句中的“其”是作定语的代词,意思是“他的”,后句中的“其”表指代,意思是“那(个)”。A项两个“也”都表判断语气。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意思是“在”。D项两个“因”都是介词,意思是“趁此”)2、D(都表顺承关系,意思是“于是就”。A表逆转关系,意思是“竟”。B表条件关系,意思是“才”。C表判断,意思是“是、只是”)3、BD(都是第三人称代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