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向春阁 2012-12-13

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刘 尧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评论研究所 浙江金华 321004) 

    内容摘要:农村社区主要是指县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教育是在县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县域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是旨在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有关技能以及文化娱乐能力等的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综合、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以县级社区学院为龙头的发展模式,必将成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主流发展模式。 

    关 键 词: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刘尧,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评论学和社区教育学研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简称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哪里入手是非常关键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13亿多人口中,近8亿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解决“三农”问题,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就不可能高速度、可持续的发展已为世界所公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培养新型农民的主体是农村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如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新农村建设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探讨社区与农村社区、社区教育与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与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和我国台湾发展社区学院的经验,结合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实际,提出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创办有农村特色的县级社区学院 

    一、社区和农村社区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作为人类地域性的聚居共同体,社区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社区”概念则出现在工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东西。首先将“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来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年)。滕尼斯所谓的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社区里人们交往的目的和手段是一致的,所以“社区”是有机整体,传统农村村庄是社区的代表。滕尼斯的社区概念属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社区。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到来,社区研究的主要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城市社区。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把社区定义为“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1]1984年,费孝通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中,社区的概念被表述为:“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和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1991年出版的我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社区概念的定义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现在大多数社会学著作把社区定义为:一定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的社会个人、群体和组织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一个居民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既是一个地域性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化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是: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有一定的地域空间;有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有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有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结合以上社区概念,本文研究的农村社区主要是指县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种县域性共同体是聚集在县域内的个人、群体和组织,依据县域社会文化规范结合而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社区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 

    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走过了不同历程,形成了不同体制和特色。主要有:其一,把社区教育界定为“民众教育”。如北欧丹麦于19世纪中叶创办的“民众中学”,体现“为民众启蒙,为民众教育”的宗旨。其二,把社区教育界定为社会教育,如日本。在日本社区教育几乎是社会教育的同义词,1949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就明确规定把社会教育界定为除学校教育活动之外,面对全体社会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三,把社区教育界定为向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如美国、英国,美国的社区教育就被普遍认为是为社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状况的所有成员提供的非正规社会教育服务。[2]“社区教育”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学者德威(Deway),他指出“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英国学者德?朗特里在《西方教育辞典》中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工作计划,它跨出了学校或学院的范围,并让社区其他人也参加,这些人既可以做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或兼任二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社区的利益服务的;日本的《世界教育事典》则认为,社区教育一是指学校教育中加入有关社区活动、社区问题的内容,使学生具有科学的认识和乡土情感;二是学校是社区教育文化中心,学校应向所有的居民开放,并组织教育活动;《国际教育大百科辞典》认为,社区教育就是利用社区中的所有资源对全体社区居民进行教育的计划和措施。[3]

    我国教育学学者厉以贤先生则认为,社区教育是社区全体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4]而社会学学者奚从清认为,社区教育是指基层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施以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的社会活动过程。结合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社区教育的内涵:(1)社区教育的目的: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和道德修养,同时促进社区的均衡化发展。(2)社区教育的对象:社区全体成员。既包括社区中的幼儿、青少年,又包括成年人和老年人,因人而教,满足他们不同的教育需求。(3)社区教育的内容:多元化。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等内容,并根据居民年龄差异和层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4)社区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包括学校教育(小学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5]总之,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全体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它把教育延伸拓展到基层社区,满足社区居民,特别是大批离开了学校的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有效地填补了我国大教育体系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我国,一般认为,社区教育是整合了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从现代教育层面上讲,社区教育作为协调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关系的组织形式,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协调、管理、优化、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学校与社区、家庭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为社区服务,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在全国社区教育实验过程中,教育部把社区教育定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这里所指的地域范围一般是指以大中城市的城区或县级市为单位进行的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在这个区域内,社区有一定规模的教育资源可以利用和开发,可以在较高层次上实行教育的统筹领导,可以动员较多的部门、团体参与社区教育,便于在较大的范围内通过构建教育培训网、创建学习型组织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要。结合以上社区教育概念,本文研究的农村社区教育是在县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县域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高等教育是社区教育的最高层次,县级社区学院是以实施农村社区高等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农村高等教育机构。农村社区教育应该是一种基于农村社区的新的教育运行体制,是一种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模式。 

    三、发展模式与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模式”的概念较早地见于经济领域,一般称为“经济发展模式”,现在已被各种领域广泛应用,并衍生出企业模式、市场模式、管理模式等,在教育领域有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课程模式等等。张泽厚、王永杰教授认为“‘模式’这一用语,原指数学上的数学方程,也可以指借助数学符号或图示对一种理论的表述。”[6]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认为,“使用‘模式’这个术语的正确意思是表示经济机制运行的图示,它是撇开复杂细节、提供经济运行的主要原则的图示。”[7]模式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现代汉语词典》中“模式”条目:“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在社会学中,模式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本文中提到的“模式”均取这一层涵义。 

    关于“发展模式”,费孝通先生认为,所谓“发展模式”,其基本涵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8]王忠武教授认为,“发展模式是人为了实现发展目标而选择和实行的方式、办法与道路的统一体……发展模式是人按照一定的发展观念建构的,不同的发展观念会产生不同的发展模式。”[9]所谓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指意在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加强社区整合力、向心力、自治力的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合、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本文认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就是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有关技能以及文化娱乐能力等的,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综合、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和办学层次划分,可有以下四种:[10]一是“以学校为主体”模式。主要是指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作为区域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进行校外活动。二是“以街道为中心”模式。主要是指街道作为辖区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及社区文化为着眼点进行的各种休闲、文体、活动性的教育活动。三是“以地域为边界”模式。主要是指由社会各界共同组成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对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四是“以社区学院为龙头”模式。主要是指社区学院作为社区教育的龙头单位,通过统筹社区相关机构的教育资源,开展学历、非学历教育,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活动。 

    “以社区学院为龙头”模式是我国近年来,成人学校借鉴西方国家社区学院、开放大学成功经验,探索的一种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社区高教、成教、职教为一体,从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各界委托项目教育与居民自治教育等活动的新型社区教育模式。该模式以社区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以提供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学历学位教育和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在我国新农村,“以县级社区学院为龙头”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正在或必将成为农村社区教育的主流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县级社区学院基本分两种类型:一是以县级电大为龙头整合县域高等教育资源,建成的辐射乡镇村的社区教育综合立体网;二是在县级成人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辐射乡镇村的社区教育综合立体网。 

    四、社区学院和县级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最早出现于欧洲和北美。亦称“民众学院”、“民众高等学院”或“社区成人教育中心”,在英国则称之为“村庄学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区学院有所不同,但社区学院的本质没有太大差异。社区学院主要是实施高中后各类教育的、具有社区特征的,整合教育、社会、文化、休闲活动于一体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11]社区学院主要职能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转学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学院集中体现了社区与教育、社区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互动与结合。 

    美国社区学院是实施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1901年由布朗先生(J.Stamley Brown)在伊利诺州乔立特创办了第一所社区学院,这所学院是在中学的基础上逐步增设大学课程而创办起来的,是一种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教育,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既可直接就业,也可不经升学考试进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1930年以后,社区学院开始注重职业教育,1960年以后,大部分社区学院除了两年制学历教育,还开展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技能教育和社区服务。社区学院的教学和服务以关心社区生活、提高社区文化以及发展社区经济为宗旨,一般设在社区中心,90%以上的美国公民在离家25英里之内就可以找到一所社区学院。美国社区学院中乡村社区学院约占50%;公立的约占近90%,全美国约有44%的大学生在社区学院就读。[12] 

    我国台湾把社区学院称为社区大学,1998年9月28日台湾第一所社区大学——文山社区大学成立,1999年3月1日新竹青草湖社区大学正式开学,1999年之后台湾各地方政府均对筹办社区大学给予高度支持。截止2005年,台湾有社区大学约81所,在读学员约12万。台湾社区大学是在正规教育体制外,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自行或委托办理,提供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活动的教育机构。其理念是:开展公共领域,发展民脉;重塑生活型态,引领社会价值;培养批判思考能力,进行社会内在反省;解放知识,重构经验知识;结合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提升台湾整体文化。[13] 

    我国大陆的社区学院是适应中国社区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需要,以高职高专为主,集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具有职业性、社区性和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它是终身教育的载体和依托,它的目标是为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和文明素质。大陆的社区学院有两种起源:一种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成人高校和专科院校与地方结合办起的社区学院。另一种起源是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之后,在教育部发动的社区教育实验中,主要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宗旨,把教育深入到街道、社区、乡村。[14]目前大陆社区学院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办,社区各方参与,以推进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和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多功能的高等教育机构。 

    县级社区学院主要是指面向农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农村人口全面发展问题,由县级政府主办,县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高等教育等多种教育统筹整合,农科教等部门共同参与,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和方式提供便利的学习机会和满足学习者多方面学习需求的新型农村高等教育机构。[15]县级社区学院一般设立于县市内,由县市教育行政机构认可并接受其督导,整合教育、社会、文化、休闲活动于一体,以推进县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和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它是我国农村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载体,具备立足于县市、面向大众、花费较低、形式灵活、内容实用、交通便利等一些基本特点。经过网上搜索和调查统计,截止2009年3月,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有55个成立了社区学院,占61%;筹建的6所,占7%;待建的29所,占32%。这些县级社区学院,全面开展新农村社区教育,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新农村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中级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高中级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吕进军.社区和教育的基本概念

[DB/OL].http://www./qdtvu/work/,2004-3-26. 

[3]孙亚玲.社区教育的基本问题[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8):68-76. 

[4]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20-24 

[5]赵想飞.用远程教育平台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DB/OL].http://www./,2008-12-3. 

[6]张泽厚/王永杰主编.中国现实经济模式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6. 

[7]布鲁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 

[8]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332. 

[9]王忠武.科学发展观与发展模式创新[J].泰山学院学报,2005(1):18-21. 

[10]张志松.社区教育发展及其模式浅探[DB/OL].http://www./2005-11-10. 

[11]季东亮.社区学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载体

[DB/OL].http://www./2005-9-19. 

[12]鲍博?克立安.美国社区学院模式[DB/OL].http://www./thsq/ 2003-4-11. 

[13]黄荣村.我国社区大学之现况与未来定位项目报告

[DB/OL].http://www./2006-7-17. 

[14]佚名.中国社区学院的定位与发展前景分析

[DB/OL].http://jdsqjy./articleview/2006-3-17. 

[15]刘尧/傅宝英.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县级社区学院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7(2):48-54. 

本文发表于《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31期

来源:http://liuyao./2010/499685.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