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区规划中的特色塑造 ──贵港市城北中心区规划设计
黄建云 彭震伟 张捷
摘 要:作者通过对贵港市城北中心区城市设计的介绍,旨在探索如何建设面向21世纪,富有效率与活力的现代化的新型城市中心区。同时,新区规划中应尊重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保持城市发展历史的延续性,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力图达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以及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融合。 关键词:城市新区 城市形态 城市特色塑造
1 规划设计的背景 贵港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东临梧州地区,南接玉林地区及钦州市,西与南宁地区交界,北和柳州地区相邻。贵港市的地理位置条件优越,处于广西四个重要城市柳州、南宁、北海和梧州的几何中心,与四个城市的直线位置均在200km以内,十分有利于贵港市发展成为连接这四个城市的经济贸易交通的地区中心城市。西江主通道干线广州至南宁的郁江河段从贵港市城区中部贯穿而过,贵港水路距广州575km,顺江而下可直达香港和澳门,这里也是黎湛铁路、324国道、209国道及贵梧公路与西江交汇点。同时,贵港还处于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结合部,是大西南通往珠江三角洲及出海到东南亚的便捷通道之一。贵港已成为一个水路、铁路、公路三大通道齐备的交通枢纽,并将进一步发展为桂东南最大的货物、人流集散地之一,沿海开放经济带向大西南后方转移的中介和连接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 随着贵港市社会经济的发展,1996年贵港市升格为地级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将贵港市建设成区域性的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和工业中心,使贵港市成为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贵港市中心城区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中心城区建设主要集中于西江北岸、黎湛铁路以南的狭窄范围,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集中于老城区,未来发展的局限性很大。根据新的贵港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将以城北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该区域主要位于南梧公路以北,地势平坦,地基承载能力高,地域广阔,交通条件优越,便于大规模的综合开发,南梧二级公路通车后正显示出对城市北部地区的开发拉动作用,该方向的发展也与区域的西江发展轴线相吻合(图l)。

图1 区位及功能定位
贵港市中心城区南梧大道以北的城市新区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是未来中心城区发展的主导方向,将成为综合性功能为主的城市新区,承担贵港市新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商贸中心的职能。
2 “三区三轴”的布局结构特点 贵港市城北中心区是以综合功能为主的、包含有城市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及生活居住职能的城市新区,其中由南梧大道、中山大道、新区一路和城五路围合成的核心地带以及周围相邻地块构成为贵港市新的城市中心,包括行政中心、各类商办楼、会议中心、大中型购物中心、商业购物街、中高档旅馆、科研中心、各项文化娱乐设施(如影剧院、俱乐部、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科技展览馆、广播电视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市民中心广场、步行休闲街、大型城市公园等公共设施,以及邮电总局、公共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图2、3)。



图2 中心区规划总平面


图3 中心区全景鸟瞰
贵港市新的城市中心用地功能布局为“三区三轴”的结构形式(图4)。


图4 中心区规划结构
2.1 三区 (1)文化娱乐区:文化娱乐区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北端,与城市公园融为一体。文化娱乐区的内容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以及综合性的文化娱乐设施等和文娱广场,各功能设施有机联系,形成整体。 (2)行政办公区:行政办公区北靠文化娱乐区,内容包括贵港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等行政办公机构以及有关局、委、办和相应机构的办公场所,贵港市的会议中心(人民会堂)、接待中心、市政广场等。 (3)金融商贸区:金融商贸区位于文化娱乐区以南至南梧大道的地块,其主要内容为金融、商贸、信息、咨询、管理、中介服务等主体功能及零售商业设施、中高档旅馆及休闲、娱乐等其它功能。金融商贸区结合沿南梧大道商业轴形成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城市经济腾飞的关键。 2.2 三轴 (1)城市景观轴:城市景观轴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中轴位置,由南梧大道向北延伸至文化娱乐中心及城市公园,在这条轴线上有以静为主的行政广场,也有以动为主的文化广场和节奏性较强的金融广场,并有广场两侧公共建筑的界面和绿化处理来创造丰富的城市景观。这条轴线是贵港市城市中心区的标志性轴线。 (2)城市商业轴:城市商业轴是由沿南梧大道北侧东西向金融机构、中高档旅馆、零售商业设施和向北纵深一定范围内城市商业设施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商业轴是城市的活力之所在。 (3)城市绿轴:城市绿轴是以北部城北大道以北的城市公园为中心,向东西方向展开深入两侧居住区、居住小区,并与居住区、居住小区绿地游园结合为一体的绿色轴线,这也是城市新区注重生态环境的生态轴。设计方案中采用的以景观和构图轴线串联商业、休闲、文化、行政等几个功能不同的区域并形成功能齐全的新中心的做法较有新意,成为贵港市中心区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征,亦为我们创造高质量的城市形态,塑造“以人为本”、富于特色的高品味城市环境奠定了基础(图5)。

图5 城市公园城市设计
3 城市形态与环境特色的塑造 城市形态是城市结构外部表征的总和。进行城市形态特征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将规划结构具体落实在城市空间上,强化其可操作性,同时也可加强规划设计地区的城市视觉形象和可识别性,亦即特色的塑造。 3.1 人文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城市意象是城市以其特殊的形态给人产生概念性的难忘形象,这是城市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贵港市城北中心区是贵港市的标志性地区,城市设计中采用以多层为主、高层为辅的空间发展模式,形成尺度宜人的具有贵港市独特城市形态特征的整体城市意象。该区域城市设计结合本地区自然景观环境特色,舍弃了传统城市中心区追求密集高强度的发展模式,结合城市绿化系统,组织各具特色的城市广场,周围建筑错落布置,形成具有丰富景观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城市中心区内行政办公中心建筑设计求宽不求高,使之既能够体现雄伟壮观的气势,又不遮挡远处延绵山脉的轮廓线,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南部商业金融区是由老城区进入城北中心区的南部重要门户,也是中心区的核心地区。 3.2 地标性建筑与空间构成 在城市中心区各主要轴线的尽端、交点及核心广场周边设置地标性建筑。城市景观主轴中段行政办公中心地块由市委、市府、人大、政协和会议中心两幢建筑共同构成,建筑高度为30米,东西向形成连续界面,构成环抱之势。在城市景观主轴南端商业金融区内设置高层建筑,高度达40米,作为城北中心区南部门户的引导性建筑。同时充分利用地标性建筑的建筑界面和对建筑外部空间的界定,突出中央绿地和各类城市广场空间。 空间与空间、空间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亲合、渗透,使得中心区的空间序列和谐而富有韵律(图6)。



图6 景观主轴视觉分析
3.3 丰富的城市天际线 沿中心地区市民活动的主要轴线建立丰富且和谐的城市天际线是城市设计的重要方面,不同高度和形态特征的建筑物相结合形成富有变化的城市天际轮廓线,有助于城市形态的特色形成。 规划将城市中心区南梧大道和中山大道沿街作为主要的城市景观界面,形成生动有机的城市天际线。沿南梧大道向北的主天际线形成中间高、两侧低而边缘又较高的“W”型边界。沿中山大道向东的主天际线则由南至北形成高-中-次高-低的格局,分别由商业金融中心、行政办公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城市公园构成,逐渐形成由城市人工环境向外围自然环境的过渡,并以北端远处山体——莲花峰和五指山的制高点作为视觉景观的收头。 3.4 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 开放空间的设置和组织对于城市公共性活动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是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城市的精华所在。开放空间包括城市广场、公园、道路、绿化空间等,开放空间的设施如树木、座椅、植栽、水景、采光、凉亭、饮水处、雕塑等均是建构开放空间的重要因素。 贵港市城北中心区内开放空间主要由贯穿南北的城市景观轴作为主脉络,辅以中心区与两侧居住区相联系的城市绿轴,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十字形开放空间骨架。开放空间系统自北向南由一系列广场组成,包括行政广场、文化广场和金融广场等,广场布置高品位的城市雕塑(如太平天国起义群雕)、主题小品、喷泉、花坛、草坪和林荫道等。城市设计以贵港市作为南国特色园林城市为依据,强化这一环境特质,形成以水面和绿化生态为特色的中心区开放空间(图6)。 (1)行政广场:行政广场开放空间反映市政府或人民权力的威严、公正,在突出其严谨与气度之外,兼而体现其凝聚力与亲和力。广场以静态活动为主,结合绿化形成严肃、安静而清新的气氛。广场地面铺砌以简洁的大理石为主,色调以平和稳重的冷色调为主(图7)。

图7 行政中心广场城市设计
(2)文化广场:文化广场开放空间具有大型集会、庆祝、纪念等功能之外,兼为小型表演、演讲等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成为市民游憩活动的中心。以大片草坪和林荫为主导构成软质空间,通过地面铺砌与小品、广场、指示牌等引导人流,形成宜人的广场空间。沿步行道种植大量乔木,形成广场中央的绿化区。广场中拟设置太平天国起义纪念园,作为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贵港是其策源地,纪念园能唤起民众对历史文化的畅想和自豪感。 (3)金融广场:金融广场及南间轴线入口广场开放空间在设计上突出城市景观轴线,形成“中心区之门”的意象,具有转折、缓冲空间的功能和休闲放松的催化剂效果。广场中布置雕塑、喷泉、花坛、草坪,铺装地面,设置各类建筑小品,以吸引市民和游客逗留、观光和娱乐购物,其中入口广场以雕塑为中心,聚焦行人的视线。商业区内步行街与金融广场相连,金融广场作为周边商业金融活动的服务性广场,突出有节奏的、高效的现代化城市商业金融气氛。金融广场地面铺砌以色调明快的硬质铺地为主,草坪线条意性较强,种植品种丰富的花木,结合绿化设置少量座椅、雕塑(图8)。

图8 商业金融中心区城市设计
3.5 宜人的中心区步行系统 城市中心区内活动的人流使中心区充满了活力,结合开放空间及商业中心组织步行交通系统是中心区城市设计的重点。规划力图使城北中心区内的人流和车流分离,把人流活动放在第一位,使其在整个中心区的活动中成为有机整体。人流的组织结合建筑物(群体)的功能和建筑物界面的组织以及在各类广场的活动,使动态的人行活动(购物、办公及享受娱乐等)和静态的人行活动(休闲、观赏等)有分有合,相互交融。 沿南北向城市景观轴规划城北中心区的主要步行系统,由南部金融商贸中心起,用林荫道和步行天桥将金融商贸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行政办公中心联为一体,其间设置小品、座椅等,形成宜人、轻松、安全的人行环境。由广场分别向东西两侧以绿带联系周围的居住区,使中心区同周围居住用地形成整体环境,方便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南部商业中心内结合商业金融设施和广场设计,组织二层连廊、广场平台和林荫步行道等,形成立体的步行交通系统。步行系统的设置基本与开放空间系统结合,通过开放空间的行人活动强化并创造出更具人情化、愉悦和安全的城市环境,以步行系统支撑其开放系统。同时,中心区内步行系统的设计强调了建筑室内外空间的渗透和延续,使该系统更具功能性和活力。
4 中国传统城市布局理论的成功应用 贵港市区建于“大山之下,大川之上”,北靠绵延百里的龙头山脉,东有青翠起伏的东山群峰,西托星罗棋布的西山诸秀,南朝颇似座莲且充满佛教神秘色彩的“南山二十四峰”,中抱宽阔的郁江与灵秀的东湖、南湖,一幅山水园林城市的天成画卷。城北新中心区的建设,强化了与自然环境的亲合、渗入,其规划设计构思符合中国传统城市布局的理论。如:中心区背山面水且正处城市中轴线上,引入“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布局理念,同时中心广场南北轴线上以行政办公大楼和人民大会堂作为中轴上惟一的建筑群,将传统文化中的“不正不威”和“坐北朝南、王者之气”的理念,演绎为“人民权力高于一切”的社会现实(图3)。 从目前建设的情况看,中心区的建筑景观风貌的构筑满足了现代城市功能的要求,同时将我国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布局结合起来,同城市的自然山水条件结合起来。贵港新中心区的规划设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艺术哲学和处理技巧在现代城市布局中科学、和谐地统一起来,在一个新兴的城市,再次展现了传统中国城市布局的优秀之处。 城北中心区行政中心和中心广场将于2000年6月正式启用。目前主体建筑、周边建筑和中心广场完成了约45%的工程量。它以建设面向21世纪、现代化的富有效率与活力的新型城市中心区为目标,尊重地域文化和城市传统,保持城市发展历史的延续性,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把城北中心区建设成为未来贵港市的形象最集中体现的标志性区域,它承载着不断涌现的城市公共生活的新内容,是贵港市跨世纪的形象工程,将有力地促进贵港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完善、用地布局的合理发展和区域地位与作用的提高。
作者简介:黄建云,男,博士、高级规划师,现任贵港市规划建设局局长。电话:0775-4232393 彭震伟,男,副教授,1989年获北京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副主任。电话:021-65982345 张捷,女,1974年生,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时间:1999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