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雨轩品三国】从诛阉宦看袁绍曹操优劣

 猎人狼 2012-12-14

【秋雨轩品三国】从诛阉宦看袁绍曹操优劣






【秋雨轩品三国】袁绍为何引入董卓,致使天下大乱

                      —— 曹操诛杀十常侍为何两面三刀

    在演义第二回和第三回,对于诛杀十常侍的问题,曹操两次公开表态,但是意见却前后不一,甚至可以说,前后相抵触。
    当灵帝病重,何进于十常侍中的蹇硕对立严重,各自都想杀掉对方拥立自己一派的皇子为帝。当何进召集诸位大臣商量尽诛宦官的时候,众人议论纷纷,而曹操挺身而出,公开反对,曹操以为:“宦官之势,起自冲、质之时;朝廷滋蔓极广,安能尽诛?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细详之。”
可在不久之后,袁绍建议何进召集天下诸侯带兵进京,共同诛杀十常侍,曹操却表示:“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
    当何进袁绍要大规模铲除十常侍的时候,曹操说不可以轻举妄动。当何进袁绍要召集诸侯进京的时候,曹操却以为诛杀十常侍交给一个狱吏就可以了。前后反差如此之大,为什么呢?
    曹操此人一生多疑,多疑是因为考虑问题周密,各方面因素都会去想,而不是说凡事只想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当何进想尽诛十常侍时,袁绍慷慨激昂的说,只要给我精兵五千,我将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袁绍此人一惯大言,乍一看颇有英雄气概。当然袁绍也是一代枭雄,自然也有几分见识。看他提议先立新君,正名之后再诛杀太监,确实是正途。但袁绍杀了那些太监呢?不过是十常侍之一的蹇硕罢了。
    但因为袁绍附和何进,曹操公开提出批评,袁绍由司隶校尉,改任为中军校尉,成为何进最得力的大将,曹操则原地踏步。
    曹操之所以如此说,有多个原因。
    其一,汉灵帝当时活着。灵帝和大臣之家关系一向不和,对十常侍信任不疑。为了册立皇子刘协,汉灵帝听从蹇硕的意见,想要召见何进,然后将其杀害。也就是说,灵帝坚定的站在了蹇硕一边,那对抗蹇硕就是背叛皇帝,只要汉灵帝一声令下,何进转眼就会抄家灭族。
    其二,中常侍掌握禁军,手中有兵权,皇宫又是太监的天下,入宫杀宦官无异于虎口拔牙。并且,十常侍人人都有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就算是在何进家中,一些议论也难免传到十常侍耳中。若是只除掉一个,十常侍或者还会丢军报帅,一旦宣扬尽诛,一定抱成团,群起攻之。那就变成何进力单势孤了。
    袁绍附和何进,却取得了成功,是不是说袁绍就比曹操厉害,曹操判断局势就有问题呢?
    不是的,在曹操说完自己的意见时,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直接改变了整个局势:汉灵帝在此时驾崩了。
    灵帝驾崩就意味着十常侍失去了皇权支持的优势,没有皇帝作为后台,对付起来就简单多了。于是袁绍带兵入宫,蹇硕逃窜,被另一位中常侍郭胜杀掉了。

    当蹇硕死后,剩下的几位中常侍立刻转投到何太后门下。何太后和十常侍彼此需要,一拍即合。反倒是何进此时孤立起来。面对妹妹何太后的明确反对,何进再自己出面诛杀十常侍就失去了大义。袁绍力谏,为何进陈诉厉害。
    其一,说张让、段珪等人四处散步流言,说何进毒杀董太后,想要图谋篡逆,如果此时不将其全部诛杀,以后必定成为祸患。做大事首先要名正言顺,现在何进册立少帝,正是口含天宪,代天行罚的时候。一旦流言深入人心,被敌对派利用,勾结十常侍,那何进就将失去立身的根基。其二,袁绍援引东汉窦武的例子,正是因为计谋泄密反而深受其害。窦武和何进一样是汉室外戚,而窦武之威望权势远远超过何进,却依然被害,不能不让何进心动。其三,袁绍极力说明何进此时力量强大,手中尽多才俊之士,只要何进一声令下,大事必成!
    即便袁绍如此陈诉利害,何进还是犹豫。此时若对十常侍纠缠不放,难免得罪自己的妹妹。而自己的弟弟何苗也虎视眈眈,一直巴不得自己倒台,平时没事都会在何太后面前抹黑自己,好爬上自己的位置,更不要说在兄妹已经有嫌隙的现在了。何进可不想因小失大。
    袁绍很着急,但是没法子。一会儿袁绍进宫,何太后正式通知他不要和十常侍闹翻,由她出面,这件事情就这样罢了。何进无可奈何。
    面对如此没有决断的何进,一向浮夸的袁绍,想出了个馊主意,建议何进不用自己动手,征召天下诸侯率兵来到京城,共同讨伐宦官。这样的话,在太后面前也好交待!何进一听大喜,决定征召诸侯进京,由此董卓得以公开率领西凉虎狼之师进入京城,拉开了诸侯割据的序幕。
    这个主义一说出口,两个明白人就公开反对。一个是陈琳,此人是饱学之士,建安七子之一,陈琳说,这样做的话,不是遮住自己的眼睛来抓麻雀吗,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就不要自欺欺人了。就算是抓麻雀这样的小事都不能自欺,何况是国家大事。然后陈琳又夸奖了下何进多了不起,以为只要何进一声令下,就像是用熔炉里烧头发一样简单迅速,借助诸侯反而容易出事。
    何进一听大笑,以为陈琳是儒生之见,胆子也太小了。其实,自己不敢出手的他,胆子才是最小的。
    那袁绍为何坚持剿灭十常侍?何进作为国舅,在何太后的庇护下或许还可以表面上和十常侍和平共处,井水不犯河水,但袁绍一个小小的中军校尉就不行了。作为册立新君的先锋,袁绍率军突入宫中,迫使蹇硕身亡,十常侍自然把这笔血债算在他袁绍头上。要是拖延下去,袁绍估计连自己会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此时曹操又再次站了出来,再次表达自己对于袁绍何进意见的不屑,曹操以为面对十常侍,若只是诛杀元凶,只要交给一个狱吏就可以,又何必召各地的兵马呢。以为如此大张旗鼓,最终肯定会失败。
    品味曹操的言语,可以看出一代奸雄看问题着实深刻。面对十常侍宦官之祸,曹操并不是孤立的看待,而是立足古今,从宦官之祸的根源说起。宦官可以为非作歹,其根源就在于国君的宠幸,所以在汉灵帝在世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一旦事情败露,皇帝站在十常侍一面,大臣的立场就非常尴尬,随时会招来杀身之祸。而此时,汉灵帝已死,少帝是何进册立,又何必多此一举召唤地方诸侯进京?看十常侍只能依附何太后,蜷缩在宫中,就可以证明曹操的分析是很正确的。
    但何进并没有接受曹操的建议。一则,曹操年少,第一次提意见的时候,何进就斥责他:“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第二次何进的厌恶就更加明显了,他说:“孟德亦怀私意耶?”曹操的身份很特殊,他的祖父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凭借这层关系曹操的官运不错。但是在士大夫心目中,确实宦官一党。故何进对曹操散布一些灭自己威风的言语很是不满,怀疑曹操有私心,有意偏袒十常侍等人。甚至可能怀疑,就是你曹操,到十常侍那里泄密了!
    曹操无奈,只能退出,之后长叹:“乱天下者,必进也。”曹操一语成谶,诸侯混战的汉末三国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