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胰腺癌的“早早期”发现

 sN飞雪 2012-12-14
我国胰腺癌发病率在迅速上升,大城市尤为显著。据统计,1963年上海市上升至1/10万,1995年更激增为9.4/10万。此后,发病率稳定于这一水平。国外,如美国从20年代至70年代发病率增加了3倍,以后稳定于9.0~10.0/10万左右。日本也类似,1996年为9.8/10万。美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中,胰腺癌占第4或第5位,目前每年大约有2.6万多人死于胰腺癌。
  胰腺癌被发现时,往往已属中、晚期,大大影响其治疗效果,尤其是降低了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因此,世界各国医生正在寻找早期,或者“早早期”的诊断方法。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小胰腺癌(肿瘤直径不超过2厘米)的发现率显著提高,小胰腺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达42%。日本胰腺癌的高危对象或疑似患者主要是从健康检查中发现和确定的,早期诊断往往可由此追踪、随访,复查和进一步检查而确定;小胰腺癌患者大都是经例行体检,从胰腺癌的高危人群中逐步发现的。这种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较为明确的胰腺癌易感因素为:大于50岁、吸烟以及有某些疾病因素(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家属性大肠息肉病、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及家族性不典型多发性黑色痣等)。可能的易感因素有: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高能量或高脂肪饮食,多食肉类与烧烤食品;长期接触化学药品与皮革染色因素;某些疾病因素如糖尿病、慢性胰腺炎等。
  辅助检查除普通B超外,胰腺检查的手段大都比较复杂,一般不用于普通门诊常规检查。应当强调B超检查的重要性。只要患者检查前准备较好,腹腔气体少,检查医师有经验,警惕性高,仔细观察胰腺,特别是主胰管(MPD)的形态及走行,往往可以看到主胰管的扩张或走行不规则。日本学者将主胰管扩张列为胰腺癌早期最重要的表现,并且以此作为选择进—步检查的依据。CT检查,特别是高速螺旋CT可十分清楚地显示癌肿占位灶;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的敏感性可能更高。它们均是胰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此外,CT血管造影术、CT胰胆管造影、电子束CT、磁共振成像、内镜超声检查、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ET),以及胰腺细针穿刺后病理检查等技术均可能有助于早期或“早早期”诊断率的提高。一般来说,胰腺癌体积大于或等于2厘米的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约为30%),但小胰癌也可能已有胰外侵犯或远处转移的可能。总之,越早发现,对患者越有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