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此为阴虚不足,阴虚则热之证,应尊王太仆“寒之不寒,责其无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大法。方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等。“热之而寒者”,指用辛热药物治疗寒证,病不愈而反寒者,是肾阳(真阳)不足的虚寒,而非有余之实寒;“取之阳”即治宜补其肾阳(命门真火)。此为阳气不足,阴寒弥漫之虚寒证,应采用王太仆“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大法。选方金匮肾气丸、右归饮等。笔者跟随姜良铎老师学习期间,亲见其临床遇到寒热错杂之证,不被假象所迷惑,而是在复杂的症候群中去伪存真,紧扣主要病因病机,合理用药。
案1 林某,男,56岁。患者鼻衄量少,反复不止1周。头晕目眩,耳鸣心悸,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质红,无苔,脉沉细数。探寻病史为过食辛辣、酗酒,内伤房事,肾阴暗耗,劳伤太过,虚火炎上,灼伤鼻络而发鼻衄。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衄。处方:生地黄30克,怀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桑白皮15克,白茅根15克,枸杞子15克,荆芥炭10克,仙鹤草12克,功劳叶12克。服上方3剂后,鼻衄已止,余症好转。为巩固疗效,上方去荆芥炭,加麦门冬15克,再进6剂,诸症悉除。 按:肾为水脏,肾阴亏虚,不能克火,火热炎上动血而致鼻衄,反复不止。肾虚则髓海不足,不能濡养清窍,故眩晕耳鸣。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内动,则心悸。阴虚内热,故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肾虚腰府失养,则见腰膝酸软。根据“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原则,当补不足之阴,以制亢盛之阳。方中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肾阴,以制虚火;怀山药、茯苓补养脾肺之阴,以养肺济肾;知母、黄柏清热泻火,使火不动血;桑白皮、白茅根、丹皮清热凉血止血;仙鹤草、功劳叶为董建华“补气不上火,清热止血”之经验药对。全方共奏滋阴补肾,降火止血之效。 案2 刘某,女,61岁。患者素有肺心病数年。近来气短喘息,不能平卧,面部及双踝关节浮肿,眼睑尤甚,身热,体温38.5°C,口干渴,不欲冷饮,纳谷未进,小便清,大便溏。就诊前曾静脉滴注青霉素、地塞美松、氨茶碱1周,又服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中药数剂。发热不退,气短喘息仍作,病情日重。切其脉疾数无根,唇虽干而舌润,身热但不喜冷饮。为真寒假热,虚阳外越之候,急投益气回阳,补肾纳气之品,以达引火归元。处方:人参12克,炮姜6克,五味子6克,麦冬12克,防己10克,甘草6克,金匮肾气丸10克(包煎)。服上方2剂后,喘息减轻,体温降至37.6°C。服7剂后,诸证悉平。于是上方加沙参10克,蛤蚧粉3克(分冲)、桑白皮10克,加减共服35剂,病告而愈。 按:此病例为真寒假热之证。王冰注“(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句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此为治疗真寒假热之法,即用大热之附子、炮姜、桂枝以驱寒,《灵枢·终始》指出:“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此案用生脉散益气生津,意在“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制附子、桂枝引火归元,导火入宅,使水火互济,阴平阳秘,药证合拍,故取佳效。
寒热虚实真假论 病之
![]() ![]() ![]() 又:
真热症,口干极而呼水,舌燥极而开裂,生刺喉痛,日夜不已, ![]() ![]() 假热症,口虽渴而不甚,舌虽干而不燥,即燥而无芒刺纹裂也。 假寒症,手足冰冷,而有时温和厥逆身战。 亦未太甚,而有时而安,有时而搐是也。 寒热有真假者, 阴证似阳, 阳证似阴也
![]() ![]() 假热者, 水极似火也。 凡病伤寒, 或患杂证, 有其素禀虚寒, 偶感邪气而然者, 有过于劳倦而致者, 有过于酒色而致者, 有过于七情而致者, 有原非火证, 以误服寒凉而致者。 凡真热本发热, 而假热亦发热。 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 亦为 ![]() ![]() ![]() 假寒者, 火极似水也。 凡伤寒热甚, 失于汗下, 以致阳邪亢极, 郁伏于内, 则邪自阳经传入阴分, 故为身热发厥, 神气昏沉, 或时畏寒, 状若阴证。 凡真寒本畏寒, 而假寒亦畏寒, 此热深厥亦深, 热极反兼寒化也。 大抵此证, 必声壮气粗, 形强有力, 或唇焦舌黑, 口渴饮冷, 小便赤涩, 大便秘结, 或因多饮药水, 以致下利纯清水, 而其中仍有燥粪, 及矢气极臭者, 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 此阳证也。 凡内实者, 宜三承气汤择而用之。 潮热者, 以大柴胡汤解而下之。 内不实者, 以白虎汤之类清之。 若杂证之假寒者, 亦或为畏寒, 或为战栗, 此以热极于内而寒侵于外, 则寒热之气两不相投, 因而寒栗, 此皆寒在皮肤, 热在骨髓, 所谓恶寒非寒, 明是热证。 但察其内证, 则或为喜冷, 或为便结, 或小水之热涩, 或口臭而躁烦, 察其脉必滑实有力。 凡见此证, 即当以凉膈, 芩连之属, 助其阴而清其火, 使内热既除, 则外寒自伏, 所谓水流湿者, 亦此义也。 故凡身寒厥冷, 其脉滑数, 按之鼓击于指下者, 此阳极似阴, 即非寒也。 假寒误服热药, 假热误服寒药等证, 但以冷水少试之。 假热者必不喜水, 即有喜者, 或服后见呕, 便当以温热药解之。 假寒者必多喜水, 或服后反快而无所逆者, 便当以寒凉药解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