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鸿生火柴业

 苏迷 2012-12-15
说起“鸿生火柴”,老苏州人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积极投身于民族工业的振兴与发展,自制生产有中国特色的民用火柴业中的一大亮点。
  在国产火柴未问世前,人们对“舶来品”的火柴,习惯称之“洋火”。二十世纪初,上海著名爱国实业家刘鸿生(1888年—1956年),在商海叱咤风云,30岁就成为百万巨富。1920年,刘鸿生走上实业救国道路,从当开滦煤矿买办转为创办实业。当时其岳父开办上海燮昌火柴厂,刘在生产经营上依靠借鉴,建立苏州鸿生火柴厂。早先在经营煤炭时,原籍浙江定海县的刘鸿生认识了苏州振兴电灯厂经理、同乡人蒉敏伯,并在相处中结为知己。他借助蒉在苏州地方政府与商会的人脉关系和商界的影响,物色到苏州胥门外施门塘宝地一方,面积为21亩半,决定选为厂址。这里毗邻胥江运河,四面空旷,水陆交通极为方便,绝无障碍之虑,于是在1920年3月破土动工建厂。
  建厂时资金总额为银洋12万元。其中刘出资9万元,其余为蒉敏伯、徐淇泉等6人各投资5000元。1920年1月1日,“华商鸿生火柴无限公司”的首张合同签订设立,明确了刘鸿生任总经理、蒉敏伯任厂务经理、徐淇泉任营业经理、陈伯藩任公司监察人。
  鸿生火柴厂诞生后的那些年间,在苏州地界上,曾陆续出现多个小型火柴厂。如,地处小日晖桥堍的“上海燮昌火柴厂苏州分厂”,位于南浩街的“民生火柴厂”,设在西津桥的“中南火柴厂”,创于留园马路上的“中南协记火柴厂”;此外还有“明明”、“太平”等小厂家。在这一时期的苏州市场上,火柴牌子五花八门,有“五福”、“双斧”、“中南”、“老头”、“宝塔”、“采花”、“九宝”、“采菱”等等;那些小厂家先后与鸿生火柴厂激烈竞争,抢夺市场。但几番较量至四十年代后期,除“中南协记火柴厂”外,其余各厂均为“鸿生”所兼收并蓄。至此,在苏州市面上,火柴畅销的牌子为鸿生厂的“宝塔”和中南厂的“九宝”。
  值得一提的是,刘鸿生大力主张发展民族火柴工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他的积极倡议下,由苏州鸿生联合上海南汇中华等公司,组成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刘鸿生任总经理。“九·一八”事变后,日资火柴大量倾销东北并深入华中。为此,刘鸿生四处奔走,向同业发出倡议,于1935年7月邀华中华资火柴同业成立了联合办事处。接着,又于1936年3月在上海成立“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总社”。这一系列的举措,强有力地抵制了日本火柴在中国市场的倾销。其拳拳爱国之心,深受同行业的赞誉。
  1956年,苏州全行业合营时,“中南”厂并入“鸿生”厂,在以后历年的发展中,“苏州鸿生火柴厂”生产经营不断壮大,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作出很大贡献。改革开放后,“鸿生火柴厂”因多种原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它在老苏州的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