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火柴厂大PK(下)

 古陶闲人 2021-04-01
以上的比较难免会存在一些出入,一是书中数据的采集,时间上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动态的变化未能反映出来;二来当时的火柴业生产常常受到原料、机器设备、天灾人祸等方面的制约,间断性停产等情况不在少数。有些数据是经过了环比后推论得出,因而也未能完全无误的反映各厂的生产能力;三者北方企业生产硫化燐火柴居多,南方大多出品安全火柴,其制造方面略有出入,可比性并非完全是一对一的。各种原因的存在,使得单从一个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容易产生偏差,所以结合三个方面综合进行判断,相信结论会相对令人信服。
综合企业资本、生产能力、职工人数三方面的六强出炉:
上海美光、天津丹华、青岛山东、上海荧昌、北京丹华、苏州鸿生、杭州光华。
上海美光、青岛青岛、杭州光华、天津丹华、北京丹华、泊头永华。
杭州光华、上海荧昌、天津丹华、苏州鸿生、山西西北、济南振业。

图片

图片

就单厂而论,3票者天津丹华、杭州光华;2票者上海美光、上海荧昌、北京丹华、苏州鸿生;1票者济南振业、青岛山东、青岛青岛、泊头永华、山西西北。
2票者当中当属美光实力最为雄厚,加之资本、产能都居第一,故天津丹华、杭州光华、上海美光3厂,应为上世纪30年代火柴厂之三强。
就集团公司而言,大中华的地位,依照数据排名第一实在是毫无争议,刘鸿生妥妥的稳坐第一把交椅,名至实归中国的火柴工业大王!
至于张新吾、项镇方为主的丹华公司,丛良弼、丛贯一父子为主的山东振业公司,孰强孰弱还真难以定论。照单个厂论,两丹华一个3票一个2票,理应远远强于1票的振业。然而振业3厂势力均衡,平均下来并不相差丹华多少。加之丛家另外开设有独立于振业系统之外的专门制梗厂,1948年又开设了振业蚌埠分厂,“南刘北丛”之说,也并非浪得虚名。

图片

图片

图片

再者不得不再次提到美光,美光公司的前身,是日资上海燧生火柴厂。当时瑞资买下之时,也将镇江的日商燧生火柴厂一并买入,将之打造成专门推销其产品的代理机构。后易名为内河贸易公司,两厂合称为“美内团”,我们亦可将之视为集团公司。其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在长三角地区的火柴市场,分得了一大块奶酪而排名紧随丹华、振业之后。
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三项数据比对的结果,进入六强的,大多都在大中华、丹华、振业、美内团旗下。所谓的强强联手,我想,应该就是如此吧。
如此评论就算结局了吗?
相信细心的朋友都已发现,这些大厂都集中于华北、山东,以及长江下游地区,那火柴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还有西南的云川、东北、广东三个地区,是疏忽遗漏还是刻意避而不谈?
中国解放前的火柴企业数以千计,我们姑且撇除1937年后的比较。因为随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新中国建立时,工农业生产远没有达到战前的水平。那么抗战开始前的火柴厂还有那么多,总还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来比划比划吧?那我们就不妨再来絮叨絮叨。
首先,西南川云地区火柴厂家众多,若论数目,并不逊色于山东江苏。然而各厂规模却都甚小,产品也大多自产自销于当地及邻近各县。资本大多数千至一、二万元,年生产量也未有能超过1万箱的。
其次,东北火柴厂家亦多,高峰时同时并存的达50多家。只是当时东北已被日本侵占后成立伪满洲国,各厂数据因此书中未曾纳入。当时东北规模最大的火柴厂是沈阳惠临火柴公司,1923年成立之初资本18万元,翌年买下日商开办的奉天燐寸社后,资本增加至36万元,有职工579名,可见其实力亦逊色于大中华公司下属任何一个分厂。

图片

图片

图片

再次,广东地区火柴厂家更多,小厂数以千计,然而大多开办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抗战前火柴工业只能算稳定而并非发达。当时各厂资本大多数万,过十万者寥寥无几。年产按《支那工业综观》统计,也大多在万箱以内,即使是计算入东兴厂资本后的澳门昌明厂,资本也不过只有20万,年产量1.323万箱,远比不上当时黄河下游长江下游那些大厂。那么鼎鼎大名的巧明厂呢?
我们还是以表格来说明问题,举例当时广东产量最高的几个厂家。数据来源于当时广州土造火柴行的报表,相比《综观》更为准确可靠,下表中数字为年产量箱数。

巧明厂
巧明支厂
东山厂
民生厂
1932年
9056
10310
9480
13406
1933年
11256
10935
7499
11010
1934年
11132
11968
9537
11527
巧明和巧明分厂总和,未抵大中华下属一个分厂的产量,东山、民生则更无法比较,表外其余的各厂,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难道其他时期的火柴厂也都如此不济了吗?事实其实并非如此!

图片

图片

据载,光绪十六年(1890年),浙江镇海人五金大王叶澄衷在上海虹口塘山路开创燮昌火柴公司,创办时资本6.9万元,工人1050名。至1893年,日产火柴50箱,规模很是不小,产品多销往江西、安徽等省。1900年前后改由生产安全火柴。另据资料,燮昌曾于浦东设第二工场,年产量甚高于原厂。1897年在汉口设立分厂,1920年又在苏州增设分厂。
作为叶澄衷派遣的宋炜臣于1897年创办的汉口燮昌分厂,创立时资本42万元,工人约2千名,女工居多童工次之男工较少,年产火柴5万箱。苏州燮昌数据甚少,按其开办没几年即为刘鸿生所收购来看,规模或者不是很大。

图片

图片

按此数据来看,早在丛良弼创办第一家振业之前的15年;早在丹凤、华昌合并成丹华之前的20年;早在大中华、美光成立之前的30年,两家燮昌公司的资本合计就远在50万元之上,年产高峰时合计亦有8万箱之巨,职工3千不止。资本雄厚,产量只稍逊大中华最初的4厂合计,职工数反超大中华4厂之和。初略看来,似乎可与最初成立时的大中华公司平分秋色。
从企业资本、生产能力、职工人数三方面而论,由于年代的差异和生产力的不同,造成他们的对比并不完全对等。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从其他有可比性的方面入手,进行有效的对比呢?我们姑且试试看。
上世纪20年代,由于多个原因的合力,叶氏企业迅速衰落。刘鸿生趁机联络上海、苏州两家燮昌厂的主要债主向叶家逼债,致使两厂于1923年停工清理。相传刘鸿生在与他人合伙收买燮昌的过程中,还赚到了20多万两银子,从中可见两燮昌原本实力的雄厚。
汉口燮昌因宋炜臣资金挪作他用,加之当地日商进口火柴的排挤,于1927年停产,经过3年多的挣扎仍无法恢复生产。1930年底,大中华火柴公司以30万两的拍卖中标价收购下汉口燮昌的产业,汉口燮昌的底子我们也能从中窥见一斑。

图片

图片

我们再来将汉口燮昌与大中华下属几个厂的厂区规模作一对比吧,看看他们相差几何,或许能作出一个比较公正的结论。
按照民国23年(1934年)的厂区图纸,因九江裕生位于渡口,厂区界限很不规则,甚难计算,所以将厂区比较齐整的上海荧昌和周浦中华拿来比对。按图纸比例尺:一咪哩为一英尺(1毫米—1英尺—0.3048米)。尺量计算后,上海荧昌厂区面积约为8690㎡,周浦中华厂区面积约为9410㎡。
查看民国20年(1931年)存档的汉口燮昌厂区图纸,当时的汉口都以丈、尺来衡量土地面积。通过折算,大约在3万㎡。不过有记录燮昌曾转让过部分土地一次,以及大和街拓路让地一次,故实际面积应远小于图纸。

图片

图片

图片

再参照一份当时抄写后归入大中华公司档案的资料,光绪22年(1896年)宋炜臣在汉口日租界通济门外马家墩购买土地创建燮昌。可以看出,最初的厂区地皮原为不相连的两块,当中应被一条小路所分割,两段合算方圆1822丈5尺,每方价洋例纹4两3钱,总契约价为洋例纹7836两7钱5分。
1822丈5尺的意思是平方,折算后为20250㎡。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对照一下上世纪30年代的地图,汉口卢沟桥路至郝梦龄路间,现在的武汉二中的位置便是当年燮昌厂的一部分。可以说,即便按2万㎡算,燮昌厂的整体面积还是非常可观的,都快接近3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了。当时的上海荧昌、周浦中华之和也未能与汉口燮昌持平。几方面一对比,可以看出,高峰时的燮昌三个厂,规模比之大中华最初4厂的合计并不逊色。
要不是因为叶澄衷1899年去世后,各子女中有五个儿子于30年间相继英年早逝,加之其他原因,造成叶氏企业的衰弱,我想燮昌未必便会轻易倒闭。而正是燮昌这个当年火柴业界龙头的退出,成就了后来的刘鸿生。因此,民国火柴工业的大王非刘鸿生莫属。民国30年代火柴单个厂三强为天津丹华、杭州光华、上海美光。民国火柴集团公司的排名,分别为大中华、燮昌、丹华、振业、美光。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