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轩品三国】王允:跳梁小丑几多毒牙
【秋雨轩品三国】司徒王允实为跳梁小丑
(王允:跳梁小丑几多毒牙) 在《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是作为一个汉朝忠臣的形象出现的,其实这些不过都是假象,王允其实不过是一位跳梁小丑,在忠臣面目之后,一样有着几颗毒牙,可惜权谋不足,实力不够,当董卓死后开始掌握朝廷大权,屁股还没有做热,就身首异处,徒让后人耻笑。 先简单勾勒下王允的小丑面目。 董卓入京之时,立足未稳,并州刺史丁原斥责董卓想图谋篡逆,尚书卢植指出“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说董卓妄称自己为周公、霍光,妄图废立,作为朝中地位最尊贵的司徒王允,却打起了马虎眼,王允说:“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议。”如果此时王允公开表态,董卓初入京城,不过带了三千西凉骑兵,完全不是丁原、袁绍的对手,即便当场动起手来,董卓也必死于吕布方天画戟之下。一场霍乱天下的灾难,或许就可以消失于无形。王允为何如此?只为了可以保住自己的官位。而董卓初入京城,除了个别公开反抗自己的家伙,下手绝不容情之外,对王允等或者中立的官员,还是比较客气。 当董卓西凉大军进入京城,吕布为董卓诱降,并州刺史丁原(正史中职务为执金吾,中央警备司令,丁原以执金吾的身份反对董卓,董卓也忌惮丁原吗,才更加合理)被杀,部下被吕布兼并,董卓势力大增。而西园八校尉之首的袁绍也被逼离开京城,洛阳已经没有军队可以和董卓抗衡。此时,王允的态度由中立变成了依附。于是,渤海太守袁绍写信斥责王允,身为一国司徒,对董卓乱政却保持沉默,使得董卓坐大,罪过不小的时候,王允非常愧疚。王允和前来赴宴的大臣相对流泪,毫无办法,唯独曹操哈哈大笑,并亲自拿刀去刺杀董卓,虽然失败,却显得英雄了得。 如果说王允没有遇上貂蝉,没有用所谓的连环计的话,那王允这个汉奸的罪名就坐定了。 只是,王允献上貂蝉,把光复汉室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也并不风光。 貂蝉本是王允府中一歌姬,色艺双绝,王允把她看成是亲身女儿。其实,这都是假话。当貂蝉初次登场,在园中长吁短叹,王允作何反应:“贱人将有私情耶?”一个父亲会对女儿这么说话吗?并且看到人家女孩子长吁短叹就怀疑有私情,为什么?因为王允最担心貂蝉有私情。貂蝉不过是一个歌姬,王允培养貂蝉最终的目的就是送给别人当礼物,自然不能让外人占了先。父女的情分,只不过是让貂蝉对王允更加死心塌地的筹码而已。当貂蝉表示,自己是为了相帮王允,为国效命而感伤时,王允非常激动。王允很小心,让貂蝉来到密室,把所有仆妇都叫出去,然后对貂蝉下拜,恳请貂蝉为了天下苍生献身,说的冠冕堂皇。而当貂蝉一口答应时,王允却又迟疑了,说“事若泄漏,我灭门矣。”王允以小人之心度貂蝉之腹。当貂蝉表示自己不报王允的大义,必将死于万刃之下,王允才再次拜谢。 王允献上貂蝉,是一场政治投机。万一失败,只要将责任全部推到貂蝉身上。况且,王允献上貂蝉,并非要貂蝉刺杀董卓,只要貂蝉不泄密,而董卓和吕布之间不可能当堂对质,穿帮的几率几乎没有。而自己对貂蝉有养育之恩,有父女之情,有国家大义,貂蝉已经答应绝对遵守秘密。万一成功,那自己必将成为铲除国贼的大功臣。 王允很幸运。有好色的吕布的勇武,有好利的李肃的利嘴,还有无数被董卓暴政欺压到忍无可忍的朝廷官员的支持,王允成功除去董卓,成为洛阳一把手。 董卓除去之后,貂蝉就销声匿迹。或许死亡,才是保守秘密的最好方式。 王允执政,下的第一道命令是杀掉董卓女婿李儒,并将董卓尸体在大街上示众。看守尸体的兵丁把董卓的尸体当灯点着了,老百姓把董卓的人头当球扔,京城百姓民心大悦。王允此举无异于向全天下人宣告,让天下诸侯头疼的董卓终于被杀死了。而除去董卓的人,正是我王允。王允下的第二道命令,是让皇甫嵩和李肃领兵五万,去查抄董卓的家产、人口。吕布此人是不大爱钱的,他看重的是官位和女人,他到郿坞,直接带走貂蝉。李肃此人贪财好利,作为反正第三功臣的他,完全有资格去没收董卓的财产,趁机发笔横财。可是王允派皇甫嵩做主帅,李肃为贰,只因一向忠贞,是出了名的不爱钱,讲原则的人,并且皇甫嵩在军中地位崇高,即便是董卓在世也对他敬重有加,李肃也不例外。董卓这几年可是捞了不少,据说有黄金几十万两,白银数百万两,更有无数的粮食、珠宝。王允很开心,马上下令召集百官,喝酒庆贺。想必在宴会上有无数的阿谀奉承之词。大家不过是把当初吹捧董卓的语言,换了王允的名字罢了。王允飘飘然了,找不到北了。 王允的前两道命令都还靠谱,可是第三道命令就有点走样了。貌似忠良的王允,开始露出他的毒牙。 当董卓尸体被示众时,蔡邕跑去哭泣,王允很生气,把蔡邕杀了。当时很多人都来劝说王允,说蔡邕是难得的人才,而且正在写东汉历史,那是有功于千秋的。可是王允却认为当年汉武帝就是因为放任司马迁,才让诽谤朝廷的《史记》后世流传。现在国家正在多事之秋,绝对不能允许蔡邕这样的小人在皇帝身边胡乱写历史。王允的根本目的,应当不害怕蔡邕把董卓乱政时期自己的行径给曝光,那可就有损自己的历史形象了。 而第四道命令就错得更加离谱了。这道命令导致长安、洛阳几百万人死亡,制造了比董卓乱国更大的灾难。 当董卓死去之后,董卓的几位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匆忙率军逃回凉州,并且向朝廷上表,请求朝廷赦免。王允说:“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王允认为,可以赦免天下人,但是绝对不能赦免这四个人。为什么?因为这四个人曾经帮助董卓。其实,在董卓入京之后夺权,真正帮助董卓的是谁呢?一是女婿李儒,已经死了。二是义子吕布,浪子回头了。三是司徒王允,如果不是王允,董卓如何坐大。四是朝中百官,无数官员对董卓的沉默,为了官位而逢迎。而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将在董卓在世之时,更多的只是作为董卓的背景出现,都是一些小人物。 但是,此时董卓已经死去,李儒已经死去,吕布已经归降,百官已经归顺自己,唯独这四将竟然率军逃回凉州,不正是背黑锅的最好人选吗?对四将越严厉,越能现实王允大人的清白。 王允为什么这么牛?他以为自己一朝权在手,就可以呼风唤雨,就可以生杀予夺,就忘记了当初自己为什么在董卓的淫威下,如何夹着尾巴做人了。 在乱世,谁有兵马谁是老大。王允呢?不过是一介文人。他所倚仗的只是吕布和李肃的兵马。至于皇甫嵩,在董卓时代早就被架空了。 而吕布和李肃之间,关系也并不融洽。李肃当初劝降吕布,给吕布描绘了很多美好前景,可是,在董卓死去之后,吕布对自己做董卓干儿子这段经历,对董卓霸占自己女人的经历,感到非常耻辱,而给自己带来这份耻辱的人,就是李肃。于是,当李肃偶然兵败,吕布二话不说,竟然把李肃给杀了,使得洛阳的防御力量大打折扣。 而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将,在贾诩的建议下,蒙骗西凉众人,说王允将要血洗凉州,不放过任何一个人,于是聚集起十多万人马,浩浩荡荡杀向京城。于是,外有强敌,内起变乱,加上董卓原来的部下打开城门,洛阳随即陷落。 李傕、郭汜控制京城之后,入宫逼问王允,说:“董太师何罪而见杀?”王允说:“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诛之日。长安士民,皆相庆贺,汝独不闻乎?”王允说的振振有辞,确实,董卓的罪行,有目共睹,天人公愤。李傕、郭汜自然也明白,于是又问:“太师有罪;我等何罪,不肯相赦?”王允如何回答?王允大骂:“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只因王允没法回答。如果王允说,你们当初曾经帮助董卓,就必需死!那李傕、郭汜会笑掉大牙,一旦四将说出王允之祸,更甚于李傕、郭汜,王允一世清名,就毁于一旦了。于是王允拒绝回答,李傕、郭汜也懒得分辨,手起一刀,把王允杀于楼下。 一个貌似忠良的跳梁小丑,结束了他尴尬、丑陋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