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溪山清静且停停

 miyasa 2012-12-16
 
 
 

溪山清静且停停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清]李渔

  用文化艺术来赚钱,也就是文化产业。早在三百多年前,有一个叫李渔的文人就开始探讨文化产业化之路,而且做得很成功。李渔(1611年―1680年)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出生在江苏如皋,父亲当时在江苏如皋开药铺,母亲当佣工。据说他母亲生他时难产,按风水先生的说法,是因为宅中阴气太盛,阳气不旺,搬到向阳的山岗上才把他生下来。李渔的字叫谪凡,一方面是因为出生时的奇迹,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天才,就好比李白因才华而被称为谪仙人。

  李渔确实很聪明,小时就以神童之名而闻达乡里,25岁应童子试以五经见拔,29岁考取府庠。李渔也很用功,小时候就有远大的理想。他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树,每年都要在树上刻一首诗,树一天长大,上面的字也一天天变大,把他的理想带上了天空。但是他在乡试中名落孙山,再赴乡试又遇上了兵乱,很快的明朝也就灭亡了,在江山易帜的血雨腥风中,他选择了明哲保身,他在明朝没有得到功名,没有做过朱家的官,所以没有为朱家王朝守节的负担,他这样一个书生,也担当不起反清复明的大任,不做满人的官也就可以了。

  学而优则仕,做官是为了挣俸禄吃饭,读了那么多年书,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如果不做官,该怎样生活?李渔在兰溪县城东郊的伊山买地筑园,写作自娱又赚钱,入伙村中的昆腔班,参与编、导戏剧。在四十多岁时,李渔为躲避一件乡村纠纷的牵涉,扮作渔人驾船从兰溪出走杭州,开始了作赋卖文的生涯。李渔又写书,又开出版社,又办家庭戏班,将他的文艺才华发挥到了极致。

  要用一句话概括李渔真的很难,他是文学家、艺术家,他是落魄才子,他是发明家,他是剧团老板,他是园艺师,他是美食家,有人称他为帮闲,有人赞他有经济头脑。他很高雅,又很世俗,他的文学作品则是雅俗共赏,当时附庸风雅的官僚以结识他为荣,而市井百姓又天天盼望着他的新作问世。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渔是中国历史上活得最潇洒最自由的文人,是最具有艺术情趣和生活能力的文人。

  李渔写《*》,写《十二楼》、《连城璧》,写剧本《笠瓮十种曲》,写《闲情偶寄》。他写出的书在当时是畅销书,赚了大笔的钱,使他能够过风月无边的生活,又成为文学经典而得以流传后世。李渔的出现颠覆了文学传统,他以文学求利,将商业规则用于文学写作和传播,开文学职业化之先河。李渔在《曲部誓词》一文中明确表示,其戏曲创作的意图是“砚田糊口”,追求的仅仅是商业赢利,而不是“发愤著书”、“微言讽世”等其他目的。李渔在一首诗中说:“砚田食力常倍民,何事终朝只患贫。”在一篇文章中,李渔抱怨卖文所得太过微薄:“即有可卖之文,然今日买文之家,有能奉金百斤以买《长门》一赋,如陈皇后之于司马相如者乎?然则卖文之钱,亦可指屈而数计矣。”但是他的好友毛稚黄却说:“卖赋多金者,相如以后如笠翁者原少。”

  李渔不仅是个文学天才,而且是个经商奇才,他将高雅的文学与世俗的商业结合得那么完美,即使是今天还无人出其右。50岁的时候,李渔在金陵开了一个书铺,先叫翼圣堂,后改名芥子园,既出版《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今古奇观》等畅销名著,也出版自己创作的小说传奇《无声戏》、《十二楼》、《风筝误》等,还出版品位高雅的图书如《芥子园画传》等。热销书可以赚钱,高雅书可以树立品牌。冯梦龙的《古今谈概》卖不出去,他换个书名为《古今笑》就销路大开。李渔对各种广告宣传手段的综合利用也使得他的出版发行生意更加红火。他善用名人效应,策划的名人书信系列和名人断案系列十分轰动。他利用自己与学者名流的关系,既请他们写稿作序,又向他们推销图书。他还在畅销书的扉页上预告宣传新书,如在《芥子园画传》中宣传《资治新书》初集、二集,预告第三集,在《窥词管见》中宣传《闲情偶寄》。更有意思的是,李渔通过打官司遏止盗版,维护版权,更借官司扩大影响而达到广告的目的,这一招是现代传媒所惯用的。

  除了写书出书,李渔还办了一个家庭戏班。明清时代,士大夫沉醉于声色之娱,蓄养家庭戏班成为名儒显宦附庸风雅之举。与那些人养戏班为自娱和炫耀风雅不同,李渔的家庭戏班带有经营性质。他的戏班由姬妾组成,而以两个爱妾乔氏、王氏为台柱子。李渔带着戏班子四方游走,为达官贵人巡回演出,赚取钱财,又结交了朋友。每到一处,附庸风雅的显贵们都争着抢着把他待为上宾。中年之后的李渔成了富翁,他在南京和杭州置别墅,养了很多美女。

  更值得注意的是李渔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李渔可以说是从古到今最会生活的人,他将生活真的变成了艺术。他自己设计制作家中用具,比如他设计的凳子,在一个中空的方盒,里面灌上凉水,再盖上片薄瓦作凳面,就是凉凳,夏天坐着非常凉快,在凳子下面装上抽屉,抽屉里点几块炭,冬天坐着很暖和,就是暖凳。他在两间房子的隔墙里点灯烛,一灯两用,既省灯烛,又不影响照明。他在巨幅花鸟画原本该画鸟的地方挖了个洞,再放上一架真鸟,以真乱假,让人惊奇。他夏天睡水床,冬天躺暖椅,在床上种花,让花香伴着悠然入梦,连马桶都很考究。

  李渔一生写了很多书,最得意的是《闲情偶寄》。他在这部书的后半部里谈女人、房子、家具、饮食、种花、养生。在李渔看来,异性、花草、居室以及任何生活细节,都是艺术欣赏的对象,都可以是快乐的源泉,关键在于你会不会发现,会不会欣赏,有没有那个心境。李渔把美食、美女与艺术作为一生的追求。他在《闲情偶记》的“声容”章,从肌肤、眉眼、手足、态度、熏陶、点染、首饰、衣衫、鞋袜等13个方面阐述和发掘女性之美,简直可以当作女性审美之教科书。李渔对美的东西有一种病态的爱恋。他喜欢花草,喜欢园林,喜欢美女,凡是美的,他都喜欢。有一年李渔家里快没钱过年了,还要去买水仙,他的妻子说,饭都吃不饱,还养什么花。他大发雷霆说:水仙就是我的命,是肚子重要还是命重要?

  《颐养部》的第一篇就谈行乐。人生百年三万六千日,即使天天都是欢乐,时间也有限,何况百年以内有无数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惊风骇浪?千古不仁,没有超过造物主的,因为造物主用死亡来恐吓人。但是造物主又很仁慈,知道人不能不死,所以时刻提醒人,劝人及时行乐。明代有个文人叫康海在北邙山麓建了一座园亭,开门见到的就是丘陇,有人问他:“日对此景,令人何以为乐?”康海回答说:“日对此景,乃令人不敢不乐。”他在书中详细讲述了行乐之法,富贵者固然有行乐的资本,贫贱者也有行乐之法,在家有在家的快乐,外出有外出的快乐,睡着乐,坐、行、立也有乐,听琴观棋、看花听鸟、蓄养禽鱼、浇灌竹木各有各的情趣。

  清代金圣叹作《三十三个不亦快哉》,我国台湾作家三毛写过一篇文章《什么都快乐》,在李渔看来,真的是没有什么能让他不快乐。快乐并不由环境,也不由物质条件决定,全在于人的内心,“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李渔再三表示,他的所有的创作都是为了带给人们笑声。他说:我的诗文,都有笑料,要是你看了几行还不笑,那肯定是假的了。

  周作人在小品文《吃茶》中写道:“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人生要快乐实际上很简单。现代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人一个比一个忙,大家都说没有时间,实际上不是没有时间享乐,是没有享乐的心境。现代都市中有那么多茶馆,有那么多人去喝茶,但多是借喝茶谈生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滚滚红尘中有那么多的诱惑,熙来攘往的都是求名求利之人,要他们停下来真的很难,但如能忙里偷闲,吹吹山野凉风,品品淡淡的绿茶,或许可抵十年尘梦。

  李渔出身于商贾家庭,又饱读诗书,使得他既能俗,又能雅;既能“儒”,亦能“商”,再加上明末清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终于造就了李渔,成就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文人。李渔放弃了仕宦,选择了逍遥自在,他坐拥书城,卧拥美女,宣称“惟我填词不卖愁”,“是真才子自*”。他既不愿意当官,也不愿意不朽,只想着怎么快活怎么来。当不了圣人,当不了贵人,就要及时行乐,没有必要当假道学。李渔根本没有想什么扬名不朽,但在无意中不但红极一时而且还流传于后世。李渔喜欢戏剧,自己写剧本,组织家庭戏班演戏,自己当编剧加导演,他将小说称为无声戏。在李渔看来,人生就是戏,每个人都是戏中人。

  康熙十二年,李渔带着家庭戏班来到湖北,不久乔姬病逝,年仅19岁。第二年夏,李渔再游京师,王姬又得怪病而死去。李渔戏班精华尽失,宣告解体。李渔回到杭州,购买一所宅院安居。李渔为家乡的一座过路凉亭题写了一付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康熙十九年,70岁的李渔在一个风雨之夜从楼梯上失足而死,终于停下了脚步,完成了贬谪凡间的历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