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天要防血栓“四处作乱”】哪些人容易发生心梗脑梗?

 南街西巷 2012-12-17
2012-12-16 17:28:00 来源:解放牛网
 
I时代报 记者 白羽 /报道
              
  人体的血液沿着血管流淌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为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提供营养,对维持生命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保证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动,既不会出血,也不会形成血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血管壁损伤、血液黏稠、血流缓慢等,人体的这种动态平衡会被打破,凝血功能亢进、抗凝功能削弱,使人体处于“易栓状态”,极易发生血栓栓塞,从而导致相应脏器的缺血和功能障碍。
  近年来,以心肌梗死、脑梗死为代表的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全球每年约有1800万人死于各种血栓性疾病。冬季气候寒冷,是各种血栓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高发季节。血栓是怎么形成的?血栓病有哪些种类?哪些人容易发生血栓?如何避免血栓病之害?一旦罹患血栓病该怎么办?最新出版的《大众医学》杂志特邀国内血栓病防治领域的院士和著名专家进行了详细介绍。
  
 “作乱”地点一:冠状动脉
                  
  生活实例
  陈师傅是一位中年出租车司机,有近20年的烟龄,烟瘾很大。今年“十一”长假的最后一天,他在驾驶途中突然感觉胸口剧痛难忍,大汗淋漓。于是,他立即将车停靠在路边,并用手机拨打了急救电话。不久,救护车赶到,把他送到了附近医院。经心电图检查,陈师傅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随即被送往心导管室行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植入支架,开通血管,所幸抢救及时,才捡回了一条命。
  医生点评: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是由于供应心脏的血管,即通常所说的冠状动脉,突然发生堵塞,造成心脏供血中断,导致心肌细胞大面积坏死。导致冠状动脉堵塞的原因可以是血管壁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也可以是血管内的血栓栓子流经冠状动脉堵住了管腔(即“栓塞”),抑或是冠状动脉痉挛。
  
  信号: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伴憋闷、窒息感。
  冠状动脉堵塞后,病人会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伴憋闷、窒息感,疼痛常放射到后背、颈部、上腹部,甚至左肩内臂和小指。若突然出现上述症状,病人应马上停止工作,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若5分钟后疼痛不缓解,重复用药一次。若疼痛仍不缓解,应高度怀疑心肌梗死可能,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求助。
  
  对策:争取在3小时内开通闭塞的血管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可以造成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积极做好冠心病的预防工作,早期识别心梗,入院后及时开通血管,可以挽救许多人的生命。经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者,应争取在起病后3小时内开通血管。如果血管闭塞超过6小时,大部分心肌细胞已坏死,即便抢救过来,日后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受影响。
  目前,开通冠状动脉的主要手段有药物溶栓和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CI)。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阿替普酶(rt-PA)等,开通率在50%~80%。PCI是使用特殊导管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进入心脏,在血管狭窄或堵塞处进行球囊扩张,并放入支架。
  
  特别提醒: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症状不典型,病人常无明显胸痛症状,反而表现为牙痛、下颌部疼痛,或者上腹痛。中老年人,尤其是年龄大于75岁,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者,若出现无法用常规病症解释的症状时,需考虑是否存在冠心病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的可能,去医院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就能帮助明确诊断。 
  
  误区点评:
1. 堵塞的血管被打通了,从此便可“高枕无忧”。
  成功的溶栓或PCI术,并非一劳永逸,仍需要病人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并坚持规范的药物治疗。若植入的是药物洗脱支架,病人还需长期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尤其在术后一年内,应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我们曾遇到过不少误以为放了支架就“万事大吉”,药物可用可不用,结果在停药后不久就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血管再次堵塞,再次发生心梗的病人,十分可惜,大家应引以为戒。
2. 心梗是老年人的病,年轻人不必在意。
  近年来,心梗的发病年龄逐步年轻化。因此,年轻人也应重视心肌梗死的预防工作,积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干预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容易诱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防止心肌梗死“突袭”。
  
 “作乱”地点二:脑血管
                     
  生活实例
  75岁的张阿姨患高血压多年,虽然一直在服用降压药物,但血压控制得不太理想。一周前,张阿姨在吃晚饭时突然感到右手无力,连筷子都拿不住。起初,张阿姨并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中风的预兆,以为休息休息就会好,便早早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早晨,张阿姨准备起床时,猛然发现自己的右手和右脚完全不能动了,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忙让家人打电话叫救护车。经CT检查,医生诊断张阿姨患了脑梗死。医生告诉她,脑梗死的最佳治疗时间是起病后3小时内,她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无法通过溶栓来打通闭塞的脑血管,偏瘫后遗症看来是无法避免了。
   专家点评:目前认为,导致中风的两大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子脱落堵塞脑血管。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龄、高同型半胱氨酸等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导致中风的常见栓子有心源性的和非心源性之分。心源性栓子来源于心脏,最多见于房颤病人。非心源性栓子最多见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
  
  信号:突然出现的口角歪斜、偏瘫、口齿不清、视物模糊等。
  归纳起来,脑梗死的特点有以下9个:①症状突然发生;②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③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④口齿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⑤双眼向一侧凝视;⑥一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⑦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⑧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⑨突然出现神志模糊或昏迷。
  中风易患人群,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突然出现上述症状,应提高警惕,立即去医院就诊。
  
  对策:药物治疗,条件允许可溶栓。
  脑梗死的治疗措施因人而异。药物治疗是基础,若条件允许,亦可采取溶栓治疗。有明确的颈动脉狭窄证据,且达到一定程度者,可以采取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等。
  脑梗死的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阻塞的血管大小:若阻塞的是小血管,脑缺血范围小,侧支循环易形成,恢复较快,预后较好;若阻塞的是大血管,脑缺血范围大,脑组织受损严重,临床症状恢复慢,预后较差。②发病速度:缓慢、逐渐发病者,较易形成侧支循环,脑缺血可逐渐代偿,预后较好;急性起病者,预后较差。③梗死次数和数量:首次发作,预后较好(梗死面积大,预后较差);梗死2次以上,特别是两侧脑血管均受累者,预后较差;梗死灶越多,预后越差;梗死灶单一者,预后较好。④栓子的性质:若栓子疏松,在随血液流动过程中已破碎,阻塞小血管者,预后较好。⑤局灶定位症状轻重:发病后偏瘫、失语等定位症状较轻者,预后较好。⑥昏迷程度:昏迷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起病时无昏迷,以后进入昏迷,且昏迷程度逐渐加重者,预后也较差;病人神志始终清醒,预后较好。⑦有无合并症:合并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以及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预后较差。⑧年龄:年龄大、体质差,预后较差;年轻、体质好,预后较好。
  
  特别提醒:干预“小中风”最有价值
  “小中风”,又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突然出现手脚麻木、乏力,口齿不清,视物模糊,半身不遂,口角歪斜等症状,但在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由于“小中风”病人可以完全恢复,故很容易被忽视。其实,“小中风”堪称中风的“超级预警信号”,若不及时干预,病人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发生完全中风。
  
  误区点评:
1. 发病后不及时就医。
  脑梗死多为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意识不清、肢体麻痹、口齿不清、视物模糊等。发病后,家属应将病人送往最近的、有救治条件的医院,绝不能寄希望于等待病人自己慢慢恢复。
2. 定期输液能预防中风。
  不少老年人错误地认为,定期去医院输入一些扩血管、活血化瘀的药物,能够预防中风。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脑血管病的预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偶尔输几次液并不能起到任何预防作用。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有病及时就医,才是明智之举。
  
“作乱”地点三:下肢动脉
     
  生活实例
  张老师今年65岁,三年前被查出患有“房颤”。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右腿剧烈疼痛、发麻。第二天,他在家人的陪伴下去附近的社区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几天后,张老师感觉腿痛非但没有缓解,反而一天比一天加重,急忙去大医院就诊。经检查,医生诊断张老师患有下肢急性动脉栓塞,必须立即行取栓手术,否则右腿就保不住了。
  65岁的王大伯有多年的高血压史。近一年来,他总感觉左小腿发凉、麻木,肌肉容易“抽筋”。最近,他只要走一段路,小腿就会痛,需要停下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前两天,王老伯感觉腿痛症状明显加重,休息时仍有剧痛。家人看见了,连忙陪他去医院就诊。医生告诉王老伯,他患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必须行手术治疗,重建下肢血供,以免导致肢体坏死。
  医生点评:人体的动脉就像一棵倒置的大树,沿途不断地分叉、变细,给各个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液。正常的下肢血液循环是:血液由心脏输出,通过主动脉和两侧的髂动脉输送至双下肢,为双下肢皮肤、肌肉和神经等组织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当动脉血流中断时,其供血范围内的皮肤、肌肉和神经组织就会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常见的导致下肢动脉堵塞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闭塞;二是血栓栓塞。
  
  信号:单侧下肢疼痛、麻木、发冷,行走困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导致的腿部缺血是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在70岁以上老年人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高达15%~20%。目前,下肢动脉硬化已被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俗称“腿中风”,乃血栓栓子堵塞下肢动脉所致。据统计,80%~90%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病人合并房颤。
  下肢动脉被堵塞以后,病人会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发冷、不能随意运动、患肢肤色苍白、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此时若不及时处理,患肢的皮肤、肌肉和神经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坏死,最终不得不截肢。有些病人甚至会因为没有及时截肢,大量坏死毒素被身体吸收而发生高热、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 
  
  诊断:超声最“给力”
  诊断下肢动脉堵塞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下肢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此检查不但价格低廉,无创伤,而且准确、有效。超声检查不但可以了解动脉血管是否通畅,血流速度如何,还可以大概了解栓子的大致性质和特点。若超声检查无法完全确诊,可考虑CT动脉造影(CTA)或磁共振动脉造影(MRA)检查。
  
  对策:重建下肢血供
  下肢动脉堵塞的总体治疗原则是重建下肢血供。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手术取栓,一种是药物溶栓。治疗时,医生首先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开一个2厘米长的小口,将一根顶端带有球囊的导管经病人的股动脉插至血栓所在的部位,然后轻轻地将球囊撑开,同时慢慢往回牵拉导管,将动脉内的血栓带出动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考虑溶栓疗法,即通过穿刺股动脉,将一根带有无数侧孔的导管送至血栓所在的部位,然后经导管在注入溶栓药物,药物通过导管的侧孔直接进入到血栓内部,将血栓完全溶解,使动脉血流恢复通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方法主要有3种:传统手术(血管内膜剥脱术、人工血管旁路手术)、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和联合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法联合介入治疗)。
  
  特别提醒:突然单腿疼痛、发麻,很可能是血栓“惹祸”。
  有些病人在出现下肢疼痛、发麻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喜欢去一些小诊所进行针灸、拔火罐、按摩推拿等治疗,殊不知这么做是完全错误的,极有可能延误病情,导致下肢溃烂、坏死,最终不得不面临截肢,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
  
“作乱地点”四:下肢深静脉
           
  生活实例
  60岁的林老伯是个“麻将”迷,几乎每天都会邀请几个朋友到家里来打麻将。两天前,林太太外出旅游了,林老伯和朋友们在家里玩了整整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林老伯感到有些饿了,准备去厨房给大家拿些点心。不料,他刚起身便感到左腿很胀,还有点麻木。林老伯卷起裤管一看,顿时惊呆了:不知为什么,他的整条左腿全都肿了!“牌友”们见状,连忙把林老伯送到了医院。医生告诉林老伯,他患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必须立即接受手术治疗,以免血栓脱落导致致命的肺梗死。
  医生点评:当出现下肢水肿,特别是一侧下肢突然肿胀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过去,一些坐飞机经济舱长途旅行的旅客出现不明原因的腿肿、呼吸困难,甚至猝死,人们将其统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后来才发现,导致经济舱综合征的“罪魁祸首”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脱落后导致的肺栓塞。 
  
  信号:突然发生的一侧下肢肿胀。
  人体静脉系统的血液回流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心脏的抽吸作用;二是周围组织,特别是肌肉的挤压作用,医学上称之为“肌泵”。其中,肌肉的挤压作用尤为重要。长时间久坐不动,下肢的“肌泵”作用消失,血液淤滞在腿部,血流速度明显变慢,血栓就容易形成。当血栓堵塞血管腔以后,血液无法顺利回流,下肢就会出现肿胀。同时,血栓在静脉内还会导致静脉炎,加重患肢胀痛。
  要区分腿肿是否为血栓所致,做一次下肢静脉血管的超声多普勒检查即可。若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应立即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注意不要按摩患肢。
  
  对策:溶栓或手术取栓。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好方法是溶栓。一般地说,新鲜血栓(发病2周内)溶栓效果较好,陈旧性血栓(发病2周以上,血栓与血管壁粘连)溶栓效果较差。少数病人因患肢所有静脉全部阻塞,静脉回流完全终止,患肢高度肿胀,进而压迫患肢的动脉,导致患肢因缺血缺氧而发凉、发紫(临床上称为“股青肿”),为避免患肢坏死,此时须行手术取栓治疗。
  
  特别提醒: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时会致命
  下肢深静脉内的血栓容易脱落,栓子随血流流经心脏,最后“卡”在肺动脉里,导致肺动脉的血流受阻,进而引发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窒息死亡,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肺栓塞”。据统计,60%以上的肺栓塞乃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
  
  答疑解惑: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都会导致肺栓塞吗?
  从理论上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肺栓塞的概率并不小。不过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病人却并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人的肺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当肺动脉的小分支发生栓塞时,病人可能只有几声咳嗽,不会造成明显不适。据统计,致死性肺栓塞仅占肺栓塞总数的1%~2%。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大可不必过分紧张,只要能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正确治疗,发生致死性肺栓塞的可能性不大。
  
2. 肺栓塞有哪些特征性症状?
  肺栓塞主要表现为咳嗽、气短、咯血、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其中,咳嗽、咯血和呼吸困难被称为肺栓塞的“三联征”,当上述三个症状同时出现时,往往提示存在肺动脉栓塞。不过,肺栓塞的这些症状很容易与许多呼吸系统疾病相混淆,如气胸、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寻找到原发病灶(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助于肺栓塞的诊断。
                
     
 “作乱地点”五:眼动脉
            
  生活实例
  两周前的一天晚上,78岁的李大伯在看电视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右眼有点不对劲,看东西模模糊糊的。他以为自己可能是太累了,便早早上床休息了。第二天早晨,李大伯发现自己的右眼完全看不见了,连忙去医院挂急诊。经检查,医生诊断他患的是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医生告诉他,由于他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仅能挽救部分视力。
  医生点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俗称“眼中风”,乃血栓堵塞视网膜动脉所致,特征性症状是突发单眼无痛性视力丧失。有些病人在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阵发性的黑朦等,数秒或数分钟后,视力恢复正常。视网膜中央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分支,它和供应脑部的动脉一样,彼此之间无吻合支,属于终末动脉,一旦发生阻塞,视网膜会立即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进而导致视力严重下降。
  
  信号:突然发生的单眼无痛性视力丧失。
  视网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导致“眼中风”常见原因。此外,来自其他部位的血栓栓子也是病因之一。“眼中风”病人的视力受损程度与眼底血管阻塞范围密切相关。若视网膜中央动脉主干发生阻塞,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眼无痛性完全失明;若视网膜动脉分支发生阻塞,则表现为视野某一区域突然出现遮挡。体检可见病人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应消失,视网膜动脉显著变窄,视网膜呈乳白色水肿,黄斑呈樱桃红色,中心凹反射消失。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眼中风”没有疼痛等不适,故往往被病人所忽视,等到视力严重下降后再去医院就诊,往往已回天乏术。
  
  对策:尽快解除血管堵塞
  “眼中风”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者。上述人群若突然出现眼前发黑、视力下降或单眼一过性失明等现象,应立即含服硝酸甘油一片,并在自行急救(按摩眼球,轻压数秒后突然放开,反复几次)的同时,立刻去医院就诊。
  “眼中风”的救治要点是必须尽快解除血管痉挛,或将血栓栓子推移到视网膜动脉的较小分支内,以缩小视网膜受累的范围。主要治疗手段是扩血管、营养视神经,以及病因治疗,如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眼中风”一般不会导致完全失明,但若视网膜动脉堵塞较严重、时间较长,部分病人可能会失明。
   
    误区点评:眼睛突然看不见,休息休息就会好。
  视网膜组织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一旦血供中断,视网膜细胞会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变性、坏死,视功能将永久性丧失。因此,一旦出现单眼视力下降等疑似“眼中风”症状,病人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就诊,力争挽回部分视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