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创新――中学作文教学的灵魂

 雁南飞香 2012-12-17

创新――中学作文教学的灵魂

    多年来,作文的天变得蓝不蓝、白不白;作文的地,变得黑不黑、黄不黄;教师变得死不死、活不活,毫无生气;作文教学也死气沉沉,生机荡然无存。学生变得进亦忧、退亦忧,苦不堪言。在广大的农村乡镇中学,一些写作差一些的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绝大多数写作一般性的同学,也只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写人,则千人一面;状物,则万物一色;叙事说理,则拾人牙慧。况且学生手头上“作文选”“范文集”比比皆是,作文抄袭成风。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理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无疑是解决作文这个老大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把作文教学变成一种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师要树立大胆改革、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新观念,把作文教学搞“活”起来。大力推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广阔田地,让学生在课内外各种作文活动中,丰富语文知识,激发创造精神,才能使学生作文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最高境界,给学生思维插上金色的翅膀,让学生在文学的伊甸园里自由翱翔,最大限度的实现师生的互动。如作文题目《中秋月》,初识文题,学生定会无从下手。我们不妨设计如下活动,先让学生在课外收集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收集古代文人墨客关于月亮的诗句(以诗言志,曹操、李白、张若虚、苏轼均把以月抒怀言志推向了极至)等。然后我们在中秋时节,组织学生在朗朗明月之下,师生共话月色之美:唱一曲月亮之歌,吟一首咏月之诗,说一句带月之成语,侃一则月之传说,话中秋月饼之来历,叙中秋难忘之事......这些活动一定能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启迪思维找到一把金钥匙,为学生找米为炊。
 
    二.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刚跨入高中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求同思维起主要作用,思考问题往往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容易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表现在作文审题中,往往是只囿于一孔之见、一条思路。魏书生老师有句口头禅:“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要寻求这“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要运用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要手段。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如:以“变化”为题,以反映祖国改革开放20年的伟大成就为中心,让学生选择耳闻目睹的事例进行作文。可以作如下发散:可以从大的方面写: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农村的变化、城市的变化等;也可以从较小的方面写:我家的变化、邻居家的变化、外婆家的变化等;还可以从某一方面写:路的变化(泥路——石子路——水泥路——高速公路);房子的变化(草棚——瓦房——楼房);夏天降温工具的变化(扇子——电风扇——空调)等等。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来含有贬义,是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有一位学生却敢于从新的角度进行质疑:难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对吗?人类不就是在不满足后不断攀登而进步的吗?因而,他以《把眼光投向高山》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文中对此话赋予了新意,赞扬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并以鲁迅弃医从文,冯骥才弃球求文为例,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文章有了时代性和新意。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滥竽充数》的故事,我们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学生通常是从批评南郭处士的角度展开定势思维,命题为“滥竽充数要不得”、“骗子终将露马脚”、“弄虚作假终害已”等。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观察分析,展开发散思维,就会极大地拓宽命题立意的范围。如展开侧向思维,可以从竽士们对南郭的“冒充内行”不加揭发命题为“要敢于向不良倾向作斗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应当批判”。展开逆向思维,可从批判齐宣王的角度命题为“大锅饭可以休矣”、“选拔人才者戒”、“用人制度必须改革”等;也可从替南郭处士辩白的角度命题为“人贵有自知之明”、“南郭先生的羞耻之心”、“尸位素餐者不如学南郭先生”等。展开多向思维,还可以命题为“应老老实实做人”、“钻空子之流者戒”等。
    事实上有很多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约定俗成的思维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 “不见风焉能使舵”、 “没有异想,何来天开”、“杞人忧天,何错之有?” 、“宁为瓦全,勿为玉碎”、“精神胜利也是胜利”、“默默无闻,值得追求吗?” 、“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好马也吃回头草”、“好酒不怕巷子深吗?”、“卖瓜就得自卖自夸”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辩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三.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正因如此,在近几年高考卷中,也出现了一些考察学生的想象能力的作文。如1999年全国卷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上海卷的“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2001年上海春季卷的“如果我主办-----专栏”,2003年北京春季卷的“水的联想”等。
       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比如我在讲授《雷雨》时,就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写一段周朴园的肖像描写。学生写道:他个子不高,穿着一件长衫,戴着一副金边眼镜,镜片下面一双三角眼。虽然写的比较简单,但周朴园形象就具体化了。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形象就容易多了。然后我们则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提示学生:周朴园的目光应该是什么样的?周朴园说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的?周朴园在说话时会不会带有手势?等等。在教学《项链》时,我在赏析完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即当路瓦栽夫人在得知事情真相后,她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另外,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四.培养、诱发、捕捉写作灵感,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
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当年托尔斯泰在写那部《安娜-卡列尼娜》时,一直为作品的开头绞尽脑汁。偶然间阅读了普希金的一篇小说《宾客聚集别墅》的开头,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立即提笔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并且以这个开头为枢纽,源源不断地写出了后面的故事。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灵感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
  其一是生活的积累。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剪报练笔、时文鉴赏、课前演讲、辩论竞赛 等形式,都能让学生的写作灵感“油然而生”乃至“万马奔腾”。学生只有在多角度、多渠道的表达训练中,才能唤起他们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热情。剪报、随笔、演讲、辩论 是他们发现、感悟、创造生活的一种载体,能形成他们“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冲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米或少米之炊,一脸苦恼,何来灵感。我多年坚持剪报,把报刊上的精美短文剪贴印发给学生,许多学生从中产生了不少写作灵感。我觉得这是一条拓宽学生阅读面的不错的方法。
     灵感需要培养,也需要诱发。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切忌“大”、“空”、“虚”,少些限制,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从而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其作文灵感,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使学生思路畅通,“心骛八极,神与物游”。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灵感也需要及时捕捉,否则就有可能稍纵即逝。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我觉得随笔、札记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训练方式。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曾指出:“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我们要抓住“随”的特征,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随时”摘抄下来,把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随时”形成文字。真正做到了“随”字,随笔本中自然就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佳作。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语文老师就更需打破学生原有的僵化的思维定势,去开掘学生的创造灵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使学生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