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

 糊里糊塗 2012-12-1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2010-12-19 16:22:54)

71、圆明园路185号:   兰心大楼

兰心大楼建造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旧址上,现今的圆明园路185号。上海兰心戏院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较早的戏院制一。1866年由上海运动事业基金董事会投资在上海香港路与圆明园路转角处(今圆明园路185号)建造,为木结构,设施简陋,作为上海大英爱美剧社的演出场所。 187132日,场所不幸被大火焚毁。1872年,在旧址上重建一幢豪华型的、砖木结构的兰心戏院,西上海最早的近代西洋风格的剧院建筑。1930年,戏院因年久失修被拆除。1931年老兰心戏院迁址于蒲石路迈尔西爱路口(今长乐路茂名南路路口)。

  1930年在圆明园路185号上建造兰心大楼,1931年竣工,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就设在此处。大楼坐西朝东,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326平方米,建筑面积9105平方米。外墙立面采用褐色面砖饰面,简洁清丽。主入口处略前出,设齿状隅石,层间窗洞置连续式平拱钢窗,横线条韵味感强。顶部挑出阳台饰爱奥尼式柱,窗楣上置三角形山墙花装饰。顶层塔楼三面饰弧拱券、中间是券心嵌销石。整幢大楼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并局部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

19563月起,大楼由上海市房屋管理局接收,转给黄浦区房管局管辖。曾有英国汇丰银行上海分行、英商麦加利银行上海分行使用,目前是久和商务处所在。  

拍摄思考:曾经也是邬达克设计的作品,有点历史,有点故事。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72、常德路195号:   靠近静安寺   原爱林登公寓---张爱玲曾居住

这是一幢粉色夹杂灰色条纹的旧式公寓,结构很对称,坐落在这样的闹市中,真让人猜不到这里就是张爱玲曾经住过的地方。公寓上方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张爱玲故居

张爱玲最后孤独终老于异国公寓里。相信,她孤傲的灵魂会回到上海,回到常德路195号。毕竟,这里的每一粒尘埃,都曾竭力绽放过她生命里的最美好与最辉煌。

拍摄思考:因为张爱玲而闻名,因为闻名而拍摄,因为拍摄而停留脚步。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73、衡山路53号:  国际礼拜堂

位于绿树成荫中的衡山路53号国际礼拜堂,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

国际礼拜堂(协和礼拜堂 Community Church),建于1925年,西侧三层副楼建于1936年。

  哥特复兴式砖木结构的教堂建筑。由礼拜堂和三层高的副楼两部分组成,成L形练成一体。陡峭的两坡屋顶采用近似英国悬锤式屋架的人字形木屋架,屋顶铺石板瓦。入口花窗、祭坛口、后墙采光窗以及侧廊柱间均采用尖券开口。外墙以清水红砖砌筑,侧窗均为尖弧券双联窗。

该堂于192538日落成,由在沪美国侨民及其他外国侨民集资建造,初名协和礼拜堂,为当时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内可容七百人。教堂建成后,因参加者主要是美国基督教徒,人们又称美国礼拜堂,抗战时期吸收了许多欧洲人及少数中国人,遂改名为国际礼拜堂。

该堂自1980年复堂以来,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港、澳、台的上万名基督教徒来此参加礼拜或访问。199733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德华与美国众议院长金里奇夫妇和他们的随员共五十余人同时参加了国际礼拜堂的复活节礼拜。19971026日,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和王后一行十多人在国际礼拜堂参加爱周日崇拜。19969月起,是基督教教务委员会每星期日在国际礼拜堂开设专供在沪外国人参加的英语专场礼拜,由中国牧师、长老用英语讲道。

拍摄思考:白天不开放,听说夜晚很热闹。走在路面上,想象着夜晚的祈祷。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74、东平路11号:   现西式餐厅   原宋家住宅

 

上海东平路11号,建于1921年。在上世纪20年代原为宋子文的私宅。有大露天阳台,宅前有大花园,花园里有各色植物。

  荷兰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有典型的荷兰式顶屋。所谓荷兰式屋顶,是两折式坡屋顶,上下两折之间有明显的折檐,上坡缓而下坡陡,下坡近檐口向上翘起。这幢建筑的南立面原是宽大的弧形露台,现全加装了玻璃门窗。

现西式餐厅。

拍摄思考:改装的餐厅,红色的粉刷。在冬日的阳光下,在转角的马路上,感觉别样的建筑。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75、高安路1820号:   现区少年宫   原荣家住宅

    荣德生旧宅是一幢简洁的三层楼现代建筑,层间和横向窗带遮阳板由突出的白色边框装饰,多处采用弧形阳台,呈现出风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线型时代特征。

建于1939年的荣德生旧宅,现在已经是徐汇区少年宫,这里的房舍已经全部改成教室。走进活动中心,可看到的是一幢简洁的三层楼现代建筑,墙面为黄色涂料直线拉毛,层间和横向窗带遮阳板由突出的白色边框装饰,多处采用弧形阳台,呈现出风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线型时代特征,只有一楼门厅的两根承重柱采用古典的陶立克式柱头装饰,流露出一丝怀旧情调。

   现为区少年宫。

拍摄思考:好久没粉刷了,有点陈旧,斑剥陆离,建筑深藏在深处。知道其过去的历史,感到一种神秘和不安,好在翻过了历史最沉重的一页。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76、高安路63号:   现老干部活动室   原励家花园

高安路63号是励家花园, 1930年由赖安洋行设计,属于砖木结构的地中海式建筑,现为上海市建筑系统的老干部活动室。

  这座两层小楼外观看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其实它在上海老洋房中几近孤品,整个上海这种地中海风格的小洋楼仅有两座,一座在武康路汽车工业总公司所在的390号,另一座便是这里——毛人凤为他的小老婆建的私宅。现在外人很难随意进入这座别墅,我们只能在外面观察这栋上海的稀有建筑,沿街立面下部砖饰,上部水泥拉毛,在山墙的檐口西部有连续的双层半圆齿形装饰,整个立面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出檐的开敞圆拱形门。

透过圆拱形门我们可以看到内部主体建筑的一部分,入口门廊的处理是满有意思的,其廊柱上方下圆,圆形的柱身用了垂直向凹槽来增加肌理感,方形部分是水泥拉毛的处理,在四边还有微凸的木装饰,这种细部的处理手法比较少见。门廊前摆放着两尊石狮,前院的一角还有中式园林里的假山,再加上檐下连续的木支托装饰有着那么一点中式建筑的意象,可以说,在这栋老宅的设计上,设计师受到了中式建筑的影响。

拍摄思考:不多见的地中海式建筑,圆拱形的门面。平静地坐落在幽静的马路旁。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77、松江佘山:   教堂

佘山天主教堂建于松江佘山山顶,系法国传教士所建,佘山天主教堂被誉为东亚第二大教堂。初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1年),由法国传教士所建,后又几次翻修,现在的教堂是1925年扩建而成。此堂为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融希腊、罗马、哥特建筑艺术于一炉,部分建材与装饰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手法。

拍摄思考:建造在上海唯一的一座百米高的佘山山顶上,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78、高安路77号:现为私人住宅   原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

高安路77号,建于1920年代。具有德国青年派风格特征的花园住宅。主体两层,局部三层,南面有常见的门廊和阳台。论样式,它来自西欧传统住宅建筑,略带有近代西方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特征。整个建筑的神韵从几处甚至并不全然统一的局部处理中显现出来。有折檐坡顶的三层局部最引人注意,似淑女流苏的屋檐下,弧形阳台格外小巧,与拱形的半露木架形成有趣的呼应,屋檐侧向有木托架支撑,不繁复但又足够的细腻。两层部分飞阳台、栏杆和柱子与另一半风格并非统一,但简洁的形式、尤其阳台两侧饱满又略显稚拙的圆柱,与拱形半露木架的小巧形成了和谐的关系。显然,与众多花园住宅相比,这幢小洋房已悄然脱去了历史的尘封。经它新主人的精心修整打理,住宅再次显现魅力。这似乎更符合一幢历史建筑的生命节律,即在当代人的格外呵护中重新回到原有的生活,这也该是众多仍然沉睡的老房子未来的出路。

该住宅为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建造,该公司由法商玩过储蓄会斥资成立于192012月,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名义上虽是独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是附属于万国储蓄会的一个子公司,公司每次增资或发行债券,在外招认不足之数,均由万国储蓄会包购。1920年代是旧上海房地产业的黄金时代,而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在外国房地产公司中,实力也较为雄厚。现为私人住宅。

拍摄思考:最早拍摄的上海洋房建筑,情有独钟。给人一种安闲的、与世无争的、有品质的生活感觉。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79、四川南路36号:   教堂

    位于四川南路36号的天主堂。正式名称为圣若瑟教堂(St.Joseph Cathedral),由天主教神甫罗礼思设计。是上海外滩的第一所教堂,它的地理位置靠近城隍庙老城区。

据记载此处本是洋泾浜入黄浦江的出口处,故亦称'洋泾浜天主堂',是上海'租界'最早的一座教堂。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完工,教堂正面及钟楼重修工程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完成,建筑风格为罗马式与哥特式组合。可容1千余人。曾一度作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公署。近年又修葺一新,堂外立柱上安装了新塑成的四圣史像,

  1994318,若瑟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注:若瑟在新教圣经中翻译为约瑟,指耶稣的父亲,他的圣日是每年的三月十九日。

四圣史为新约四福音书的作者分别为: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

 

  洋泾浜天主堂于咸丰十年(1860年)415破土动工,次年629日竣工并举行开光典礼。因位于洋泾浜南岸而得名。教堂占地面积为357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69平方米,教堂因奉圣若瑟为主保之故而被称为圣若瑟教堂。

  洋泾浜天主堂座落于基地的中央,方向朝东,砖混结构。从建筑风格来说应属于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混合建筑风格。罗礼思神甫曾在洋泾浜东首的董家渡天主堂建造过程中担任监修,积累了不少建筑经验。设计董家渡教堂的范廷佐神甫曾长期考察罗马的建筑与艺术并深受其影响,因而董家渡教堂反映出意大利建筑风格。而洋泾浜天主堂则不然,由于此堂座落在法租界,专门为法籍天主教徒服务,因而建筑形式深受法国影响,采用单钟塔式立面构图,这种单钟塔形式普遍出现在当时大量的小型哥特复兴式教堂中,它的正立面中央是拱形大门,上有三角形装饰,两边为拱形边门。墙上有四座壁龛,内放神像。大门上部有玫瑰窗及飞扶壁,顶部是哥特式尖塔,由四个小钟座和中央大钟座组成,大钟座基装有精致的百叶窗,尖塔顶部装有十字架。建筑平面为拉丁十字形,内部使用束柱和肋骨拱顶形式,外墙用厚实的红砖砌筑。门窗均为半圆形券。教堂正中是大祭台,左右各有一座祭台,都绘有巨幅圣母玛利亚及耶酥像。教堂四周悬挂着一幅描绘圣经故事的画像。

  洋泾浜天主堂的室内外都带有折衷主义倾向:其内部虽然采用罗马式束柱和肋骨顶形式,但拱券为半圆券,立面尖塔、玫瑰窗、门窗上的尖形眉饰都具有明显的哥特建筑特征,这种立面风格很接近法国北部带有哥特特征的晚期罗马教堂的风格。因此,学术界通常把洋泾浜天主堂看作是一幢由罗马式和哥特式风格混合成的建筑。从世界建筑史论,罗马风格在前,哥特风格在后,这种混合风格正是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

洋泾浜天主堂规模不大,仅可容纳1000人。虽然说建筑尺度不大,装饰也简洁,但建筑总高达50,当时在上海可算是最高建筑了。教堂后面设有小圣堂,另有两层楼房一幢。教堂右侧有一幢楼房,设有地下室,为神甫居所。文革期间,教堂停止宗教活动。198112月,组织复堂委员会,举行圣诞弥撒。整修后,于19821225正式复堂。1987年黄浦区天主教第三届代表会议决定成立堂口管理委员会,推选教职人员和信徒39人组成民主管理机构。19885月教职人员办公住房楼进行翻建,1991年初建成一幢七层大楼。同年4月修缮大堂,一年后完工。

拍摄思考:建筑正在重新修缮。

 

80、延庆路130号   现为医院   英国籍犹太人住宅

延庆路130号,建于1923年,属于仿古典式建筑。具有巴洛克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三层 ,南立面对称,构图呈横三段、竖三段,带有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特征。弧形山墙、 山墙上有丰富的曲线雕刻、上方券心石上的雕刻头像以及常用的曲线形阳台、局部的椭圆雕刻图案和栏杆上的石制花坛使整个建筑呈现强烈的巴洛克风格。

据说,原房主是个英国籍犹太人,早年他带了一点小钱来到东方,很快成为富商。当时,一些富有的英籍商人喜在繁华的英租界做生意,在安静的法租界造屋居住,这个犹太商人便在环境优美但地价昂贵的延庆路和华亭路的拐角处,建造了这幢漂亮的花园住宅。现在,这幢住宅由上海市结核病防治中心使用。文革中券心石上的雕刻头像被糊没,前几年在大修中,房修工人小心翼翼地除去覆盖在头像上的灰浆,三个沉思的西洋古人浮雕头像又重新显露出来。大修后,建筑外墙被粉刷成暖黄色,与原先柠黄色有微妙的差异。

拍摄思考:建筑已重新修缮。原来的建筑面貌已显现。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81威海路412号:现学校   原郭氏住宅

上海公共租界有条威海卫路,今威海路。在该路412号高墙深院处,隐居着一幢1920—1930年建造的欧洲城堡式花园住宅。

  住宅主人姓邱,祖辈是山东微山湖上的渔家,又是水泊梁山绿林好汉,到19世纪末,邱倍山、邱渭卿兄弟为生活所迫,南下谋生,先赴扬州后到上海,经人介绍到德商德和号颜料商行打工。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已无心思在中国贸易,把库存的颜料低价卖给邱氏兄弟。不久,受战争影响,中外海上运输中断,而上海的印染厂家早已惯了德国的颜料,求货如渴,这样一来,邱氏兄弟手里的进口颜料一夜间身价百倍,成为大富翁,跻身于上海滩四大燃料商之列,出资建造这幢豪华雄伟的花园住宅。

  威海路412 号里有两幢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仿古典欧洲城堡式的大楼,风格相似,称为东、西大楼,原是上海滩四大颜料商之一邱信山。邱渭卿兄弟的私人花园住宅。19402月,民立中学买下的东大楼(四号楼)三层,两侧塔楼原高四层,上有哥特式尖顶,砖混结构,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立面分段划分,两侧塔楼对称,水平走向,单体平面呈“H”字形。1942年,因电线老化发生火灾,东大楼的西面塔楼第四层和尖顶被烧毁,为了平衡东西塔楼的高度,学校无奈拆除了东面塔楼的尖顶。

被行家们称之为艺术品的东大楼(四号楼),二层的连续平拱廊,细部装饰精巧,立柱、线脚、琐石等构件由清水红砖砌筑,此层所设立柱外廊,为爱奥尼克柱式倚墙组合,形态雄伟。三层有断檐山墙造型,雕花精巧,呈巴洛克风格。大楼的北部立面有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特色,楼内木装饰雕花精湛典雅。南面底层出人口的门厅设有陶立克柱石,门楣有石雕,檐口、柱头、勒脚和栏杆的细部均有精致装饰。周围立面的窗饰洞口虽不大,但外观厚重、雄伟,带有三分古意。整个大楼可谓集欧洲古典建筑特点之大成。

  200110ZI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参加 APEC会议的最后一天,由使领馆馆员陪同漫步静安南京路,在路经威海路412号民立中学时,一座隐居在高墙深院内欧洲城堡式的建筑吸引了他的目光,征得同意后走进了民立中学,在东大楼前长时间驻足欣赏。此后,民立中学委托在美国工作的校友向鲍威尔赠送了一份由著名雕塑家周荷生先生设计制作的东大楼校舍建筑模型作为百年校庆的纪念品。鲍威尔收到礼物后亲笔签名致信祝贺民立中学百年校庆。

民立中学创办于1903年,是旧上海由平民创立的三大私立学校之一。民立中学意为中国老百姓自己办的学校,以治学严谨,讲求实用,文科好,尤以英文见长著称于沪。

民立中学东大楼(四号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幢具有传奇色彩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它见证了上海的沧桑,见证了民立中学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到改革开放新时期64年来的巨变发展O 2003年11月23,从满头白发的老校友到尚在读书的学子相聚在老洋房前,庆贺学校的百年华诞。之后,民立中学于2004年9月1迁人威海路681号新校址。如今,东大楼正门上方挂起了老洋房的标牌;依旧屹立在威海路412号大院里。

拍摄思考:围在深深的围墙之中,露出高高的屋顶、立柱,显示着岁月的创伤。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82、万航渡路540号:

在静安寺近处的万航渡路540号,有一幢早期欧洲洋人来华建造的外廊式花园洋房,主人是1 9世纪晚期清政府邮传大臣盛宣怀第四子盛恩颐。

  殖民地外廊式花园洋房,简称为外廊式或殖民地式。它的起源是来自西方人在印度、东南亚的殖民地……它本是为了适应热带气候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建筑形式。

  上海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主要受英国乔治王朝时代和维多利亚时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建筑立面整齐的柱式外廊而演变成当今还在的一些建筑,如本宅所表现的和维多利亚时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建筑立面整齐的柱式外廊而演变成当今还在的一些建筑,如本宅所表现的维多利亚时代盛期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外墙建筑立面以连续半圆券为主要构图元素,讲求比例和简洁效果,并做到立面简洁而有秩序,墙面施以灰泥,没有什么装饰。平面为方盒子体形,简单而平缓的斜坡屋面,铺设小青瓦。二楼为平拱或券式窗框,檐口和券的线角都显示出西方正规的建筑特色。

花园在建筑东南隅,一座虹式木桥新建在小溪两侧,巨大个形卵石堆在小溪近处,远处浓郁高大的树木遮荫蔽日,营造出一片休憩空间。

拍摄思考:正在重新修缮,特别是原来的圆拱墙,都在重新树立。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83、愚园路1320号:   董竹君曾居住

愚园路1320弄,有5幢建于1925年的英国式独立花园洋房。英国独立式乡村花园洋房采用较陡的两坡屋顶,山墙一般有暴露的木构架,或以砖材仿造木构架的效果。采用深色构架、浅色粉墙加上红瓦屋顶,富有装饰趣味和田园情调。这幢房子假4层,建筑面积890平方米,混合结构,红瓦四坡屋顶,西侧面、南侧面开间设三角形山墙。底层里面水泥砌块,山墙侧采用卵石墙面。该处原为新华村,系外商私人产业,后曾几易其主,其中1号楼曾为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女士一家居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董竹君生于上海洋泾浜(今延安西路一带)的一个贫苦家庭中。1948年,董竹君将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与凡尔登花园两幢洋房顶出,用此款项买进新华村1号大花园洋房。1950年,董搬离新华村,后迁居北京。

 现在已经是长宁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拍摄思考:修缮已接近收尾。有点风貌。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84、桃江路39号:

桃江路39号,建于1923年。带有英国建筑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整体比例得当,假三层上有陡峭屋顶,老虎窗在大面积屋面上自然开启。建筑南立面对称,一二层左右落地大窗略带凸弧形,而披檐之下的假三层立面是平整的,这种弧形窗和双坡屋面的连接方式以及烟囱的顶部样式略有英国安妮女王风格的意味。花园洋房原来的主入口设在东面,主人沿东平路的花园一侧进入,位于桃江路的则是辅助入口,住宅北面的房间是服务用房。昔日,住宅花园的对面便是宋子文的住宅,旁边不远是宋庆龄1945年到1947年间的故居。

该宅最早的主人名为横竹,系日本驻沪总领事馆商业顾问。后为国民党高官俞济时的上海寓所。

新中国成立后,该宅曾由徐汇区财政局等使用,现改建为餐厅

拍摄思考:修缮仍在进行中。一些轮廓、门面已显山露水。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85、虹桥路1440号:   现申康宾馆8号楼   原美华新村5---陈纳德将军和他的夫人陈香梅女士的寓所
    这是一幢英国都铎式假三层别墅。这种建筑形式起源于英国中世纪都铎王朝,因此而得名。建筑屋面陡峭,檐口大幅度外挑,墙面木结构外露,建筑的窗子大多是方形的,窗框周围有凹凸的竹节状线脚装饰。屋顶有伸出屋面的烟囱,屋架下还有锤状装饰。这幢黄墙红顶的别墅在绿树的掩映中显得格外醒目。屋前是中国式的大庭院,绿茸茸的草坪四周佳木成林。
    19471221,陈纳德将军与陈香梅的结婚典礼就在这座别墅里举行。曲终人散后,陈纳德拿出一个用红丝带系着的淡黄色绸子做的小盒子,陈香梅以为是首饰,可打开一看,居然是一把金钥匙,那是美华新村5
号的大门钥匙,上面附着的一张小卡片上写着: 送给我亲爱的小东西,连同我完整的爱。
   
陈香梅在回忆与陈将军在美华新村生活的时光时写道: 该处境地清幽,无市声之扰,屋后有园地,植瓜蔬,种花果。三月春花放,九月鸣蝉,自有一番幽趣……清晨起来,到楼东看日出,晚间无事,在月影下散步;有时邀二三密友到家里玩纸牌,听听音乐,逸兴横飞……”陈纳德夫妇在这里一直住到1949年春天离开上海。

现在,房屋依旧,不知游走其间的人知不知道这里曾经的风华?
  拍摄思考:与淮海中路的新康公园、上方公园基本一个类型。但楼面没那么高,建筑没那么多。显得更精致、华丽与高品味。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86、虹桥路1518号:现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所辖的国宾馆   原本是一外国人的房产

       虹桥路1518号是一幢造型别致的假三层砖木结构德国式花园住宅,约建于1930年代。建筑立面丰富,层次分明。这幢建筑原本有一个很大的花园,后因在此增建了几幢建筑,花园已缩得很小,在花园西南角上,有一座二级大理石喷水石雕。这里原本是一外国人的房产,     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被日伪强占,抗战胜利后成为白崇禧的别墅。
       在虹桥路水城路西南角的虹桥路1704号坐落着一幢三层花园别墅。解放前,这幢花园别墅里住着一位时任国民党空军军事顾问的德国将军,上海解放前夕,这位德国顾问离沪回国,后该别墅由南京空军接管,现在里面住的都是南京空军的离退休于部和家属。姚家花园是虹桥地区很有名的一幢花园别墅,它坐落于原淮阴路200号,解放后纳入虹桥路1921号的西郊宾馆内,又名紫竹楼。该住宅于1936年设计,1946年建成,从设计到建成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原先是中国最大的水泥厂老板姚锡舟的儿子姚乃炽的旧居,当时名为姚氏花园住宅。其占地约7公顷,建筑面积仅930余平方米,可见花园之庞大。总体设计按地形起伏组织布局,全部场地均有园艺布置并铺植草坪。这座别墅是近代上海很超前的现代式建筑,深受美国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影响,它采用了西方现代建筑“流动空间”的原理,强调平面的自由和空间的灵活。主楼建在高低起伏的地形上,半地下室为大厅、餐厅,大厅挑空二层,由门厅进人大厅后,可沿着开敞式楼梯上楼,也可连通旁边的大餐厅。大厅内设小型电影银幕,还设有专用厕所。厨房、保姆房设在东西向辅楼内,由走廊连接在一起。二楼平面布置环绕中央的大起居室,安置了壁炉的一面墙用乱石砌成,使人感觉仿佛进入了深山老林;南向为大玻璃棚,外挑阳台,东西两侧为起居室、卧房。

       上海解放后,这幢别墅成为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所辖的国宾馆,外国的政府首脑、知名人士和重要代表团前来上海,多下榻此处。

      拍摄思考:建筑很有造型。一个尖圆柱房与两个屋顶房连成一体。看上去很美,很高雅。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87、延安西路601号:现延安中学(初中部)   原英国兵营

     延安西路601号北楼原为1917年建造的英国兵营,欧洲城堡式建筑。

    公共租界的英国兵营,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日寇入侵租界,侵占此处英国兵营,将留在上海的英、美、法等外国侨民关押在此,成了日寇的集中营。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成了国民党军队的兵营。建筑于1917年竣工,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欧洲文艺复兴风格,原建筑为二层外廊式,后来加建一层。建筑西侧有一圆形楼梯间,很似一座城堡,北侧也有一半圆体房屋,窗子开的很小似一座碉堡。该楼室内柚木地板,南立面一、二层为简洁的层叠式柱廊,底层为陶立克柱廊,二层为爱奥尼柱廊,三层为混凝土平台。走廊上的落地窗门顶均为半圆拱券,外墙面为模压水泥混凝土墙面,具有石料之感觉。

现为延安中学初中部。

拍摄思考:昔日兵营,城堡式建筑。现在的学校。建筑依然在,换了人间。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拍摄上海百年优秀历史建筑照片-8(71-8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