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外农科教结合的基本经验2004

 鲁帕橡树 2012-12-17
国外农科教结合的基本经验
      发布时间:2004-06-18

国外农科教结合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科教结合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迅速推广运用新技术成果,以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农科教结合形式,都从各自传统和农业发展实际出发,使之最有利于农业发展。分析农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高度重视农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
  1.以高等农业教育为龙头,实行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相结合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从上个世纪《赠地法案》颁布开始,美国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州立大学农学院为主体的教学、科研与推广技术相结合的体系,并成为美国农业不断开发的中心,促进了经济发展。如威斯康星大学在推广奶牛养殖技术中,通过函授、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素质,还派出大批教师担任各种农业顾问,为州政府服务,使威斯康星州从一个农业一直较落后的州,一跃成为全美的牛奶之乡。美国的农学院在办学中,紧紧围绕农业开发的迫切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推广工作,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而且能够得到农场主、财团和农业部科学基金的支持,从而进一步扩大科研和技术推广的规模。如得克萨斯农工学院农学系以自己的研究、推广成就获得了信誉,从财团获得一大笔资助,建立了农作物选种实验站和生物防治试验站。又如该学院昆虫系开展“昆虫发生与防治预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研究,并同附近6个州计算机联网,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棉盲蝽、棉铃象甲的危害,效果显著。以后经过地区和农场主的集资支持,又扩大应用到ZI个州。
  2.大力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体系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欧共体国家。欧共体的中等农职业技术教育十分发达,其原因在于工业发达,土地少,需要有一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中等技术水平的骨干队伍,以维持对粮食生产和农产品的自给能力。以法国为例,法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分高、中、初三个层次。高层次是指高等职业学校,如巴黎高等园艺学校和格里戎农学院,目标是培养高级农业机械设计师、园艺师等。这些学校办学规模一般不大(400人一500人左右),年招生人数不多(40人-80人),但选择比较严格,要求入学学生具有较好的智力和文化基础。更为广泛和大量的是中、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中级职业技术教育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培养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另一种是培训农业经营生产者。前者吸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发农业高级技术文凭;后者吸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毕业后发农业技术员文凭。法国国立和私立农业技术学校约有300所,其中国立的90所,每一个县设1所国立农业技术中学和1所-2所农业技术培训中心。这些农业技术学校每年在全国60万至70万中学毕业生中招收6万名学生(约占1/10)。初级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农业工人,这种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时间从3个月到2年的都有。而且这种初级职业教育与新技术培训、推广密切结合,针对性很强。
  3.广泛开展短期农民技术培训
  这是第三世界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由于这些国家教育发展水平普遍较低,通过短期培训,对农民传授适用知识和技能,可以收到较快的效果。举办培训班的日期随农时而定,一般学习4个月以下的时间,学习科目根据需要设置,有很强的针对性。如印度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政府为提高虾、奶、鱼产量,制订了相应的“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计划,在全国设立200多个农民培训班和近百个农业推广员训练中心,逐步形成了科技培训与推广网络。
  二、高度重视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
  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其质量,以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农产品出口国,政府积极推动科研单位、大学和农业生产单位合作,开发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以国家和公办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为主导,建立高素质的农业推广队伍和先进的推广手段,无偿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政府通过主管部门牵头,吸引农业科研、推广、教育的专家和农民、农场主参与项目审定和推广及重大农业决策,成立咨询理事会等形式的决策小组,并由国家向农业科研、推广系统投入大量的资金,确保农业科研、农业推广体系中的国家主导地位。同时,通过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精兵简政,推广人员要求全部在大学本科以上,有些甚至要求为硕士,确保先进技术能很快传到农民手中。
  当代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核心之一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此,不少国家正积极寻求生物技术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以使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如美国波士顿州建立了3个生物技术基地,主要开展农用基因工程疫苗和单克隆抗体诊断菌株的研制,并进行中试和小批量生产。在基地内把研究、试验、生产以及培训与推广结合起来,使高新技术成果能够较快地转化为商业应用。在美、英等发达国家,不少农业科学基础研究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就紧紧围绕农作物品质的改良,寻找抗旱、抗寒、抗盐碱、抗病虫害的基因,再把这些优良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上,获得新的优良品种,提供生产应用。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基础研究与生产和商品化的结合。
  三、在农业发展中建立健全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国外不少的农业机构和农场主深知在农业生产中最先掌握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的重要性,他们不惜用重金来发展和购买新技术,并寻找最佳形式和最快速度使其运用到生产中去,同时还要尽快销售新的产品,以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融科技开发、技术培训、成果推广、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的经营公司纷纷成立。而且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经营越来越专业化,如美国各地都有种子公司、饲料公司、农机公司、农药公司、农产品加工公司、信贷和保险公司等。这些公司中许多都有研究所、实验厂(场)、生产基地、销售机构和培训部,实行科研、生产、培训、推广和销售紧密衔接的一条龙服务。以色列的基布兹和莫沙夫是两个最基层的生产组织形式,前者类似于集体农庄,后者则是个体农户的联合。以色列现有基布兹278个,拥有占全国36%的耕地,农业产值占全国的42%,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43%,50%的小麦、牛肉和80%以上的棉花由基布兹提供。目前其已成为以农业生产、农产品经销和农用工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通过这种组织形式,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产业化和先进农用技术的广泛、迅速应用。著名的Netafim灌溉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基布兹创立的,它的喷灌、滴灌设施技术已经闻名于世。而莫沙夫虽为一些农户的松散联合,但可为农户提供包括饲料、肥料、农机、种苗、产品、加工与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些服务都是非盈利性的,只向农户收取3%的服务费,而且农户年底还要参加结余分配。
  四、通过政府推动、国家立法,加强农业与科技、教育的结合
  国外农科教结合尽管根据市场规律运作,但为促进农业更好地依靠科技、教育,许多国家政府仍然采取了直接或间接干预的作法。如日本实行政府统一组织领导,由农林水产省直属的研究所、试验场,各都、道、府、县的试验场、研究所,民间试验研究机构,大学研究部门和农民协会密切配合与协作,在全国形成了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网络。爱尔兰于1980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机构——农业发展委员会,这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事业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教育培训服务,以推广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美国则由农业部出面协调,以各州农业院校为主体,实行农业与科技、教育的结合。美国1995年通过的《哈奇法》修正案,对农业院校要求建立农业试验站和推广站,建立以农学院为核心的农科教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组织模式,并对学校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的组织协调作用和经费问题都作了规定。一些发达国家还将农业生产经营、农场继承和管理与受农业教育程度挂钩,通过法律手段,强迫农民提高素质,同时建立严格的就业制度。如法国,想成为农业经营人员(农场主),初中毕业后必须参加最少2年以上的专业培训,并获得毕业文凭,才能得到政府提供的合理政策和资助。如果原来所学的是其他专业,想在农业部门找工作,同样需要进行培训,时间不少于800至1200小时。已经在农业部门就业的人员,也要经常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德国依照《职业教育法》,在农业领域对各种人员进行严格培训,颁发“绿色证书”,并将‘绿色证书”分为5个等级,规定每个等级的从业资格。来源:环球农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