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模经营农场运营管理建议

 吾道有涯 2018-11-27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流转不断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规模经营农场不断增加。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超过280万个(家)。其中,家庭农场87.7万家,农民合作社179.4万家,农业产业化组织超过38万个,经营面积超过3.33 hm2 的种养大户超过356万户,新型职业农民总数超过1270万人。

目前来看,依据经营主体进行划分,我国规模经营农场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场、农民合作社农场、企业农场。各类规模经营农场的规模、劳动力、业态等特征不同,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一、家庭农场运营管理建议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家庭农场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规模超过家庭经营能力、土地流转关系不稳、经营能力有待提高、自然技术及市场风险大、资金缺乏等,建议主要从经营规模、土地流转、培训学习、生产经营、市场风险、资金等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1、合理确定经营规模

家庭农场经营者要本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这一核心原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生产业态、技术水平、劳动力数量、资金实力、经营能力等选取适宜的经营规模,以符合国家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初衷。

2、土地流转要规范

家庭农场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需要流转土地,流转的土地必须是连片的,而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为了避免土地流转的风险,一要规范流转行为,可依托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由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农户的土地,家庭农场再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无论是与农户直接流转土地还是由集体经济组织搭桥进行土地流转,都要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合同要详细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土地流转的期限要明确,而且不宜过短。三要严格履行合同,土地流转双方应按照合同规定的事项履行责任和义务,确保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3、加强培训学习

国家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各地不断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确立明确的培训目标、丰富的培训内容,并增强培训实效,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家庭农场经营者也被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场主等培育计划;完善农业职业教育制度。家庭农场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加强专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经营能力及政策机遇把握能力。

4、优化生产经营

家庭农场经营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受自然和技术双重风险影响,风险很大,往往造成农产品大幅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这是家庭农场无法承受的风险。为了避免生产经营的风险,除了制定生产中防范风险的预案、措施,做好防范风险工作,还要了解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知识,尽可能地参与农业保险。同时,家庭农场经营者要主动寻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帮助,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可以考虑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担任农业科技示范户,参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5、规避市场风险

农业市场风险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风险和农产品销售风险。为了防止购买假农资,家庭农场应该有可靠的、稳定的购货渠道,可以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模式由合作社、龙头企业提供统一的农资。除了粮食外,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价格波动大,要充分掌握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规律,尽可能避免风险,可采用订单生产等模式。

6、争取资金支持

家庭农场投入很大,特别是刚创办家庭农场,资金需求量很大,回报周期却很长。家庭农场在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时,可以争取政府涉农建设项目、财政、税收、信贷等支持,比如参加示范性家庭农场评定等;也可以创新合适的资金周转模式,例如在购买农资时利用家庭农场的信誉、品牌或其它担保模式,先购买等农产品收成后再付款,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专业大户农场运营管理建议

国外没有专业大户的说法,它是我国特有的名词。专业大户从事某种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种养规模明显地大于传统农户或一般农户,需要雇佣家庭成员外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相较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土地规模大,需要流转大量土地,依靠的劳动力也有别于家庭农场的家庭成员为主,主要是雇佣的外来工人。专业大户农场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土地流转难、经营能力有待提高、自然技术及市场风险大、资金缺乏、雇工效率低等,建议从土地流转、培训学习、生产经营、风险、政策、雇工等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1、规范土地流转

专业大户土地规模大,需要流转大量土地,困难程度增加。为了破解土地流转难题,首先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积极探索完善股份+合作的流转路子和底金+分红+劳务收入的分配模式,密切大户和农民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其次,要积极参与土地流转交易市场,让土地高效流转,解决土地流转协商时间长、签约成本高等问题;最后,及时关注土地流转信息。

2、加强培训学习

只有高素质的生产者才能成为高生产技术的实践者,只有高素质的管理者才能成为产业发展引导者,因此,应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成为有学历、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专业大户,带领广大农民走上科技兴农的道路。

3、优化生产经营

专业大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做到产品特色化、产销集约化、运营组织化、作业机械化等。一是发挥农产品的天然优势,找准产品特色,并形成最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二是加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集约投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实现销售环节的集约化,即采取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食对接、农校对接等方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三是领办或联办、参加农民合作社,通过组织化的运营,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降低市场风险。四是通过提高机械化程度来降低生产成本。

4、规避风险

专业经营规模大,风险高,当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时,专业大户面临的经营风险可能很大,类似于“将所有鸡蛋装入同一个篮子”,为此可考虑参加农业保险,一旦不可预知的事件发生时(如气象灾害),损失可以得到补偿。

5、把握政策机遇

为了促进专业大户做强、做大,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定了符合本区域的扶持办法,专业大户要了解相关政策并关注最新政策,在政策的帮助下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6、加强雇工管理

专业大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大,需要长期雇佣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的生产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结果检验的复杂性,因为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雇佣工人的劳动成果产出具有时滞性,当期只有显性的效果,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加强对雇佣工人的考核、培训和沟通,实行奖惩制度,有条件的可采用计件工资等。

三、农民合作社农场运营管理建议

农民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场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缺乏合作意识、运行机制不规范、缺乏各类人才与技术支持、资金不足、规模偏小、自我发展能力差、市场主体地位有待增强等,建议从文化建设、组织运行、人才、品牌、销售、政策等寻求解决办法。

1、培养良好的合作社文化

良好的合作社文化包括办社理念、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三个层面。农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市场、经济等因素,也取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合作社文化。合作社理事长要正确引导成员,提高成员民主意识、人文精神的发育和对合作社办社理念的追求。通过农民合作社自身软实力的建设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2、规范组织运行机制

合作社应建章立制,立足于规范化建设,在工商部门的帮助下规范现有的组织章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管理,独立核算,建立会计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提高农民入会的积极性,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壮大发展。充分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宗旨,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凝聚力,降低组织运行成本,全面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3、加强人才培养

合作社负责人、工作人员应加强培训,积极参加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造就一批懂技术、懂市场、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素质。一是定期聘请专家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社员的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学习培训,使社员知法、懂法、用法。三是强化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强化信息获取技术培训,提高其多渠道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加强负责人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其成本控制能力;强化负责人的谈判技巧培训,提高其谈判能力,以扭转其在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收购商协商时的被动地位,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产品售价。

4、注重品牌建设

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要创立合作社自己的产品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展产品品牌认证和注册工作,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5、畅通和扩大销售渠道

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与国内外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创设自己的营销网站或借助其他网站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宣传产品和形象,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搭建社员之间、合作社与外界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

6、争取政策支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要积极争取政府出台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配套的包括财政、税收、信贷、产业、奖补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政策。

四、企业农场运营管理建议

在政策引导、企业转型、消费升级、农村土地流转加速等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进入了农业领域,形成了很多由企业运营的规模农场。这些企业农场在运营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土地流转期限不确定、土地不按用途开发利用、技术管理人才短缺、金融保险服务缺失、与当地农民利益冲突、自然技术风险估计不足等,建议从土地流转、人才、政策、农民关系、生产经营等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1、规范土地流转

遵循土地流转的三条“底线”,坚持不改变土地所有制、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此外,流转的土地要有一个稳定的经营预期,才能保证经营土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


2、注重人才发掘与培养

企业农场能够真正高效运行、实现收益的关键在于人才,需要聘用一批懂技术、懂市场、善管理的人才队伍,优化农场人员结构。加大农场员工培训力度,通过聘请专家讲课或组织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农场员工素质,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农民技术职称。

3、争取政策扶持

积极争取政府的税费减免或以奖代补、用水用电优惠、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用地等扶持政策。争取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生产基地的地面附着物、农产品评估折价等作抵押担保,破解贷款难的问题。积极参加农业保险。

4、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应同农民收入增长结合起来,企业应尽可能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务工,鼓励农民土地入股工商资本,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分享发展成果,使农民能够得到企业发展壮大的“红利”。

5、优化生产经营

企业农场可以依托农业园区进行发展,同各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进入产前产中产后的加工、营销、技术服务和开发“四荒”,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在进入农业领域时“按图索骥”,根据市场需求,找准产业的定位,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注重农业技术的运用,结合农场实际,选用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生物技术等,提供生产效率,降低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加强品牌建设,创造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和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全国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经营主体自身条件等各不相同,希望不同类型经营主体可以参考本篇文章介绍的各类规模经营农场的运营管理建议,结合自身实际,妥善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提升农场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水平,使农场能够合理运营、健康发展,并带动传统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