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关尹子曰:圣人曰道,观1天地万物皆吾道,倡和之,始终之,青黄之,卵翼之,不爱道不弃物,不尊君子,不贱小人。贤人曰物,物3物4不同,旦旦去之,旦旦与之,短之长之,直之方之,是为物易也。殊不知圣人鄙杂厕5别分居6,所以为人,不以此为己。 【译文】关尹子说:圣人所说的道路,显示出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道路,就倡导而和同之,就始终追随之,就随同其色变化之,就似卵翼庇护之,既不偏爱道路亦不遗弃万物,既不尊崇君子,亦不贱视小人。贤人所说的选择,选择万物的不同,天天去掉恶的,天天给与善的,使之长短合适,直方合适,是为了选择而改变。殊不知圣人鄙视杂乱从旁分别划分辨别,之所以为了别人,不是以此为自己。 【说明】关尹子在第三节说过,圣人无我,无自己的道路,圣人走的是天地万物的道路。那么圣人为什么既不尊崇君子,也不贱视小人呢?这是继承老子的思想。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个意思是说,万物在这个世界里出生、成长,完全是自由的,只不过要遵循这个宇宙最根本的原理和法则,即:生、老、病、死。因此,天和地对万物对人类没有什么仁爱不仁爱的思想,它们对待万物就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人类要生要灭,全在于人类自己。如果人类执意要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天和地也不会阻拦。圣人亦是如此,圣人的仁爱不会表现在对某个人的出生和死亡上,他们对待百姓就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因为他知道这个宇宙的这一切,洞察并能理解这一切,知道万物生命的全过程,所以他不会对某个具体的人表示出仁爱。此生彼死,彼生此死,生生死死,生死流转,皆是人类的必然,因而圣人只会对全人类、对万物的存在表示出他的仁爱。而贤人就不同了,贤人们不停地选择,这样真,那样假,这样善,那样恶,这样美,那样丑,这样对,那样错,以自己的需要为标准,吹捧这个,打压那个。总之,完全没有顾及人民大众的感受。圣人无我,贤人以自我为准则,这就是圣人与贤人的区别。 —————————————————— 【注释】1.观:(guān关)《书·吕刑》:“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诗·秦风·小戎》:“维鲂及鱮,薄言观者。”《诗·小雅·采绿》:“维鲂及鱮,薄言观者。”《诗·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艾。”《左传·僖公四年》:“观兵于东夷。”杜预注:“观兵,示威。”《老子·二十六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汉书·严安传》:“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于前,认观欲天下。”颜师古注:“孟康曰:‘观,犹显也。’师古曰:显示之,使其慕欲也。”这里延伸为显示之意。 2.倡:(chāng昌)《书·周官》:“各率其属,以倡九牧。”《管子·白心》:“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礼记·檀弓》:“妇人倡俑。”这里用为倡导、先导、带头之意。 3.物:(wù雾)《周礼·地官·载师》:“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管子·侈靡》:“而复畏强长其虚,而物正以视其中情。”《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物土方,议远迩。”《礼记·中庸》:“诚者,物之终始。”《庄子·在宥》:“夫有土者,有大物也。”《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淮南子·缪称》:“欲知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物其欲。”这里用为选择之意。 4.物:(wù雾)万物。《周礼·太宰》:“九曰物贡。”《关尹子·极》:“物物不同,旦旦去之,旦旦与之。”《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礼记·乐记》:“物以群分。”《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5.厕:(cè册)假借为“侧”。旁边。《庄子·外物》:“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汉书·汲黯传》:“上踞厠视之。”《汉书·刘向传》:“居霸陵,北临厠。” 6.居:(jū拘)《易·革·上六》:“征凶。居贞,吉。”《书·多士》:“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书·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诗·大雅·生民》:“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管子·幼官》:“此居图方中。”《老子·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论语·公冶长》:“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孟子·滕文公下》:“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荀子·不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这里用为“辨别”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