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中假说演绎法的剖析

 梧001桐树 2012-12-19

 假说演绎法又称为假说演绎推理。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定义: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可以看出这个定义描述的是这样一个过程:

    观察和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推理和想像→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要注意的是在提出假说前做了是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才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所谓的假说,而不是先出来个假说,在去推理和想象。有了假说,在这个假说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演绎和推理,并通过实际的试验,来进行验证,如果试验结果如预期的设想,可以上升到结论。

下面对假说演绎法在各个步骤的具体体现进行分解说明:
    孟德尔发现用两纯种的紫色豌豆和白色豌豆做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全紫色),再让F1自交,在产生的F2,孟德尔对F2中出现的性状类型作了数量统计,发现它们的数量比接近3(紫色):1(白色)。以上应该是孟德尔所观察到的现象,当然这个现象的之所以能被孟德尔注意到是和他潜心工作的态度是分不开的,用现在网上流行的话来说,小孟同学就是个典型的宅男。

    看到了这个现象,当时可以说是个奇怪现象,孟德尔马上进行积极的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得到F1全是紫色,白色那里去了?F1自交,在产生的F2,为什么它们的数量比接近3(紫色):1(白色)。在这个问题前面,孟德尔不是中途退却,而是积极的 想像和推理:遗传因子是独立存在的,互不融合同时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故F1产生了两种配子,它们的数量比是1:1。受精时,雌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才会出现两种表现型比是3:1的现象。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对当时现象的解释。当然这其中已经有了假说的内容。孟德尔由此提出了假说,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入到各自的配子中去。而后是演绎推理的过程,孟德尔分析:如果F1产生两种配子,它们的数量比是1:1,用F1与白色豌豆杂交,则会出现两种基因型的个体,并且表现型有两种,它们的数量比是1:1。这其实就是测交实验的设计,是对其假说的演绎。要注意的是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实际检验的是由假说演绎出来的推论而不是假说本身,要直接验证假说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接来的任务是要对测交实验设计的实施验证,孟德尔用F1与白色豌豆进行测交实验,结果发现它们的后代出现了两种表现型,数量比是1:1。至此孟德尔才胸有成竹的得出结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得分离定律的雏形。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附上几个易混淆的表述:

1.若F1产生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属于演绎的内容。

2.若F1产生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不属于演绎的内容是属于对现象的推理和想象,也就是对现象的解释部分。

3.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4.“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也就是演绎)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5.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并且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这句话的前半句属于假说内容,后句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孟德尔并未作出说明。

6.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这句话是属于现象的理解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