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骏说《孙子兵法》系列(三):“兵不厌诈”十二招(上)

 掘地的老鼠 2012-12-20

    主讲人:马骏

  《孙子兵法》中,最让常人感兴趣的 “兵不厌诈”的骗术。这也是孙子大智慧的体现。用现代的话,也是孙子不唯古人,讲求创新的结晶。孙子要走出一条打仗的新路。于是,在《孙子兵法》中出现了“兵不厌诈”十二招。

  中国有句俗话,叫“知人知面不知心”,讲的是了解一个人的表面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了解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就很难了。战争也是同理,战争的迷雾现象,与人类的伪装也差不多。战争是双方的博弈,充满了不确定性,表现出像迷雾一样的复杂与不清,所谓玄机重重。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交战双方在相互博弈互动过程中,互为“黑箱”!就是想方设法地让敌人上当受骗,最后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孙子讲得好,这就是用兵作战:“兵者,诡道也。”

  第一招:能而示之不能

  能而示之不能,是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讲的骗术第一招,意识是,即便能攻,也装作不能攻的样子,隐藏自己的实力,使对方误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不会与他们交战。当发现敌因见我能力不足而疏于戒备时攻取之。

  举个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英国向德国宣战。法军与德军沿马奇诺防线对峙。由于当时德军在完成波兰战役后,兵力调整还没有完成,主力尚未集结好。于是,他们用了“能之示之不能”的骗术。德国宣传总长戈倍尔指示德军利用各种手段向法军宣传友好,让法国人相信德国不会进攻他们。

  德国人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1940年5月10日5时30分,希特勒突然发起了进攻法国的战役。1个半月后,法国灭亡了。

  第二招:用而示之不用

  用之示之不用是孙子在“计篇”中讲的骗术第二招。

  “用之示之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打,也要装做不去打的样子。作战时,优秀的指挥官会对进攻的路线、防守的主要地域、战略要点、发起军事行动的时间等等,故意制造假情报或佯动行动,造成对手判断上的失误,进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用。

  举个例子:

  奥斯特里茨会战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最为重要的一次战役。拿破仑在这次战役里,用的谋略就是“用而示之不用”之计。

  奥斯特里茨会战位于维也纳以北,这次大会战的对垒者是近代世界两个名将:一个是俄罗斯的独眼统帅库图佐夫,一个是法国的拿破仑。在兵力对比上,俄奥联军86000人,火炮350门,法军73000人,火炮250门。武器装备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兵力上法军处于弱势。

  当时,法军的作战能力强,库图佐夫要形成更大的兵力优势,企图以“拖”的战法,等待更多的援军到来再决战。而拿破仑却最怕“拖”,企图诱使敌人与他决战。

  在这样一个态势下,拿破仑使出了他的胜负手!

  他卖出破绽,让敌人“动”起来。拿破仑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利用敌人阵营中“速战”与“缓攻”派矛盾,摆出一副军队已疲惫不堪,急于停战媾和的姿态,诱使沙皇亚历山大上当,命令库图佐夫立即进攻法军。当敌人“动”起来后,拿破仑则冷静观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抓住敌人露出的破绽,立即以闪电般的速度给予毁灭性的打击。

  恩格斯对这场战争有一句评价:“奥斯特里茨会战是战略上奇迹,只要战争存在,这次会战就不会被忘记!”

     第三招: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是孙子在“计篇”讲的骗术第三招。意思是:本来想从近处打,却要做出从远处打的样子;本来想从远处攻打,却而却装做从近处攻打的样子。进而通过“虚张声势”,达到“声东击西”的目的。

  这个计谋主要用于对两个以上目标作战,其在战略上追求各个击破,而不是同时进攻两个以上之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反攻第一战,也就是佯攻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实攻吉尔伯特群岛作战,就是典型的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1943年3月2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在太平洋实施“双叉戟”攻击,即尼米兹沿中太平洋,进攻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台湾岛;麦克阿瑟沿西南太平洋,进攻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岛、菲律宾群岛。决定要求,各战略方向要相互配合。这就是著名的“硬币作战”。

  为了迷惑日军,减轻主攻方向的压力,保证中太平洋方向上的主攻重点,美军制定了一个“声东击西”的计划,即在尼米兹发起进攻吉尔伯特岛之前,先打很远方向的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

  日本战时大本营闻讯后,十分惊讶,他们没有想到美军的反攻会从阿留申群岛开始。于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古贺峰一海军上将,立即率领联合舰队从千岛群岛基地北上增援。而这正美国人所希望的!

  尼米兹将日本海军的注意力转移到北太平洋以后,隐蔽了自己即将在中太平洋发起反攻的企图。为半年后发起代号“电流闪击”的塔拉瓦作战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第四招:利而诱之

  利而诱之,是孙子在“计篇”中讲的第四招骗术。意思是,利用对手的贪婪欲望,设计误导对手。

  使用这一招最为关键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了解敌人最希望得到的利益是什么!这一条是设定该计的客观基础。

  然后,再然后设计一些小利,诱骗对手上当。

  举个例子:

  《三国演义》有个蒋干,是曹操的谋士,这个人是今天安徽寿州人。曹操雄心勃勃,在208年,他率大军南下征伐,准备在赤壁这个地方把孙刘两强一举歼灭。结果,全被蒋干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给弄坏了。

  一次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利用他巧用反间计,让曹操杀了善于水战的大将蔡瑁和张允。另一次,蒋干把假意投奔曹操的凤雏先生庞统引荐给了曹操。结果,庞统在会见曹操时,发现曹操忧虑他的官兵不习惯水战,晕船呕吐,仗还没有打,官兵就倒下许多。

  于是,庞统说:“大江之中,潮起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簸,便生疾病。”他给曹操献上一计:“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一排,或五十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

  这就是著名的“连环计”。结果,让曹操上了当,为周瑜赤壁火烧曹操创造了条件。

  如果曹操的忧虑没有被庞统看穿,庞统即便想利诱曹操,也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

  第五招:乱而取之

  乱而取之,是孙子在“计篇”讲得骗术第五招,意思是说,如果对方混乱,就要趁机攻取它。

  根据军事领域有关理论,对手好比一架机器,机器的有效运转不仅取决于机器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能,而且取决于它们相互配合的平衡性和可靠性。这个平衡性和可靠性往往就是这部机器的最为部位,军事学叫做重心!

  如果双方处于交战状态,那么对手内部的政治、军事、经济、心理如果出现混乱,都会使这种平衡性与可靠性受到破坏。这样,作战另一方就可以趁机奇袭攻取。

  在这个计谋中,找到敌人的重心,并拟定要采取的行动意义重大。 

  第六招:实而备之

  实则备之,是孙子在“计篇”中的骗术第六招,意思如果对方国力坚实,兵精粮足,我无隙可乘时,应加强戒备,相机击敌。

  打仗拼的是实力。从理论上讲,战争可以是:“朱仙镇打擂,锤对锤”,但是绝不能“鸡蛋往石头上碰!”能不能打仗,除了自己的实力外,还要看对方实力比你强不强。如果你的对手非常强大,那么上策则是保持高度戒备,而不能冒然开战。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都以对方为对手,但是双方实力接近,都不弱,都不给对方以任何进攻的缝隙。于是,尽管冷战很厉害,局部战争也很频繁,但是美苏两家都小心翼翼地避免直接交战,保持一种“冷和平”的状态。

  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是“实而备之”在战略上的运用。

  第七招:强而避之

  强而避之,是孙子在“计篇”中提出的骗术第七招,意思是说:如果你发现你的对手强大,远超过你的实力,则应避免与敌交战。

  战争是高风险的领域,优秀的决策者不能做“鸡蛋往石头上碰”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另一种策略与敌周旋,等到敌人有漏洞后,再出而攻之。

  举个例子:

  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举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军民听后,闻之色变。这时,鲁国武士曹刿进宫对鲁庄公说:“您不要害怕,齐军不是战无不胜的。我们完全可以与他们作战。因为,您的声望很大。”

  “但是,打要采取个办法,不能硬碰硬。到时候您能听从我的建议吗?”庄公答应了曹刿的要求。

  古代打仗要擂战鼓的。士兵听到鼓声就发起冲锋。然后,双方军队胶着在一起混战,最后决出胜负。

  当齐鲁两军在长勺,也就是今天山东的莱芜摆弄阵势后,齐桓公下令击鼓进攻。鲁庄公准备提兵应战。被曹刿制止住了。齐桓公见第一遍鼓声后,鲁军没有应战,于是又下令擂第二遍鼓。可是,第二遍鼓响后,曹刿还是不让鲁军队迎战。齐桓公不知道鲁国这是在搞什么名堂,于是,他下令再擂响第三遍战鼓。

  这次,曹刿对庄公说:“我们可以出击了!”果然,把齐军打得大败。

  曹刿解释道:“齐军擂起第一遍战鼓时,是他们士气最高的时候,我们如果不避他们的锋芒,一定会打不过他们的;齐军第一遍战鼓没有达到目的,士兵们的情绪就受到影响了,所以擂第二遍战鼓时,士气就有些弱了,但是,这时候我们迎战,还是没有必胜的把握;当齐军两次战鼓响后,都没有和我们打上仗,士气就衰竭了。这时,我们的士兵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士气是最旺的时候,所以我让您下令出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曹刿的这通论战,就是典型的“强而避之”的谋略运用。   

(稿件来源:中华文明大讲堂 责编:山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