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心中的孟子

 过河泥人 2012-12-20

心中的孟子是一位王者,他“仁者为王”、“仁者无敌”的治国理论如惊涛拍岸,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汹涌澎湃而来,让我们振聋发聩;心中的孟子是一位智者,“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的经典比喻,几经岁月的磨砺,其哲理沉淀更见丰厚;心中的孟子是一位勇者,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然也”的观点更是掷地有声、气吞山河。他的思想是精神世界的高峰,矗立在交错的时空里,虽经历史的风尘弥漫,却仍闪烁着历史的光辉。

我是在遭受竞聘失败的打击,处于人生的低峰时,才千百遍熟读《孟子》的。看他在波谲云诡、征战鞑伐的战国辗转奔忙的背影,细心倾听他与梁惠王、公孙丑、万章等的对话,玩味他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人格理想,感染他“仁义忠信”的道德精神。他声如洪钟、语调铿锵的辩论,常令我热血沸腾;面对君王他锋芒逼人的慷慨陈词,又让我对他肃然起敬。每次捧起《孟子》,都能看见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轩昂气宇。读得越多,他的面孔愈鲜活,他的外形愈清晰。好多时候,他全身素衣飘飘,翩然而至,定格在我的面前:满头乌黑发亮的长发,用皂巾不经意包裹起来,齐聚满脑的智慧。两眼犀利如刀,能剖解一个人内心的真、善、美、丑。大而挺的鼻梁,高耸起一座睿智的思想山峰。一张很有魅力的嘴,薄薄的唇如利剑,直刺一些虚伪君王的内心。此时,他手捋美髯,笑容可掬,亲切可掬,漫步走近我。

想到自己的失败,不禁疑问人生,疑问生活,彷徨不已,悲伤不已。翻开孟子,也看到他离开齐国时的黯然神伤、郁闷沉重。听到过他“此一时,彼一时”的叹息,但他的思想最终成为儒家道统的思想资源,他最终成为历史上的“亚圣”。我要让他为我揭开此时的人生迷途,拨开我人生混沌的帐幔,从他那里得到我此时走出人生困境的妙策。两千年前的他好象早就知道我的事,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失败的打击,要有坚强的意志,全胜的信心。只有在失败中才能磨砺你的意志,培养你的坚韧。可你不能一遭到打击就萎靡不振、灰心丧气,“自暴者不可,自弃者不可与有言也”。仿佛看见孟子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古人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土得己焉,达不离道,堤民不失王言。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身为人师,也算读书人,应该明白,此时的失败只能是人生深动的一课,从这课中该明白怎样笑对失败,怎样笑对人生。在逆境中更应该具有“大丈夫”的气概和胸怀,激发自己的人生潜能。

 我明白孟子的话里蕴涵的思想深意。但什么是“大丈夫”,怎样才能成为“大丈夫呢?我还是迷惑不解此时的我,仿佛看见孟子精神焕发,又孜孜不倦讲他的“大丈夫”理论。

 一个人若能不失其赤子之心,坚信人之道德良知千古不灭,并在立身行事时不灭本心之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得志掌权时为民族国家天下尽心尽力,廉洁奉公,不得志处于贫贱地位时能抱定固穷之节,乐天知命,自得其乐,独善其身;不枉道事人,不曲学阿世;活得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道德光辉畅于四肢,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所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有三个特点:

1、它以“仁义”为基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具备仁义之心的君王,才能霸天下;具备仁义之心的君子才能名垂青史,千秋流传;具备仁义之心的人,才有高尚的精神品位,崇高的人格魅力;具备仁义之心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

2、发强刚毅。“刚”——发强刚毅,壁立万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典型代表,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是傲岸自尊的重要标尺。这里的“刚”有坚毅不拔的精神,但是没有盛气凌人的习气。有百折不挠的韧性,但是没有刚愎自用的固执。   

3 乐天知命

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生活总是从容洒脱,心怀宽广,心地无私。人生在世,生命只是那么一刹,为何为了生活中的蝇头小利,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呢?何不走进自然,聆听鸟鸣,静品花香,感受生命的自然自在。那份恬淡,那份旷达,才是生命的真实。

“大丈夫”精神是人生的追求,更是对人生价值的高尚判定。要   如何修炼“大丈夫”人格 呢?孟子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一)   知性

“人皆有不忍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也就是说人性本善。只有肯定性善才能明乎人禽之辨,才能确立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基础。只有确立性善,人生才有安心立命之处,才有实现最终的超越,获得生命的永恒意义。只有确立性善,人类社会才有光明之源,而不是一片漆。要修炼大丈夫人格精神,必修体会到人性本善的道理。

要体会性善,眼睛不能老是向外张望,必须反求己心,谛听心灵深处的声音。看到别人受到折磨,我有一种怜悯之心;看到坏人干坏事,我有一种义愤之心;自己有时做了对不起人的时,我有一种惭愧之心;看到养育自己的父母,终日操劳,过不上安宁的日子,我有一种不安之心;看到有人虐待动物,我有一种难受之心;看到花草茂盛,鸟儿欢唱,我有一种愉悦之心;想到现实社会,有时有感世伤时的情怀,回首历史,放眼整个宇宙,有时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这样的悲天悯人情怀和忧患意识。如果我们能虚灵不昧,不麻木不仁,反复体验这种心灵感触,就会逐渐体会人性本善的道理。试问,有谁看见小孩落井而不伸手,有谁目睹街上惨剧而不叹息?而且不止如此,即使看见了没有知觉的花草树木遭到了无端毁伤,也会产生怜悯不安之心。甚而至于看见顽硬的砖瓦石料被毁坏,也会有怜惜之情的。这就是良知之心,就是性善的表现。

(二) 尚志

要修炼大丈夫人格精神还必须有坚定、坚强的求“仁”的意志。必须拔出流俗,特立独行。“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大丈夫”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是任何外在的权威都无法剥夺的,不管在什么处境之下,都坚持自己的道德理想,不随波逐流,不改变节操。如“舍生取义”,尚志还意味着要不怕吃苦,不怕经历磨难,不怕艰难险阻。

(三  ) 养气

所说的“养气”是要善养“浩然之气”。这种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回荡在社会生活中,激励着人生的决择,决定着人生的目的。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充塞于天地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事,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这种气是道义的化身,必须依靠日积月累的道德修炼持之以恒的磨练。这种气是一种正气,必须“反身而诚”。

有了这种气, 才可能“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有了这种气,才可能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心,慷慨赴死的从容。

有了这种气,才可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太平”的壮志豪情。有了这种气,才可能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功绩。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着深刻的意义,给争名争利的人们,当头棒喝;给陷入迷途的人们以方向的指引。孟子的“大丈夫”精神,激励我们的人生,衡量我们的重量。虽然我现在对“精神”还是一知半解,但我受益非浅,至少我看到我未来的人生方向,明白此时的失败,更能激发我的进取精神,更知道反省自己的过失,完善我的人格,为今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