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文转载]教育教学讲座八之四(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契机与体会)

 山阴教育督导室 2012-12-20

[博文转载]教育教学讲座八之四(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契机与体会)

[日期:2011-12-15] 来源:  作者:四川省荣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 钟炜 [字体: ]

编者按:本人对“教育教学讲座”分为九个系列:一备课研讨、二课例分析、三听课评课、四案例研究、五课堂调控、六教学效益、七高考备考、八素质教育、九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讲座一(备课研讨)”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是“教育教学讲座八(素质教育)之四(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契机与体会)”。

对“教育教学讲座八之四(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契机与体会)”分为四个版块: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契机;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四是课堂实施素质教育三要义体会.(稿源:编者网上选稿)

1、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原作者:辽宁省海城市腾鳌镇福安小学  张晓丹

教育是立国之本。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素质教育,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它是针对阻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对此谈几点看法。

1.1、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

⑴从方法上素质教育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本性教育。素质教育认为,人于人在本性上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从这一差异出发,因材施教,使人的素质得到有效地发展。从人的本性上使人得到完善,从人的根本质量上使人得到提高—发展人、完善人。

⑵从教育内容上讲素质教育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素质教育立足于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最具发展前途的知识技能、使受教育者建立起牢固的知识结构,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素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⑴人格要素。人格,人品、道德可视为是它的同义语。自信、信人、乐群、好学、勤奋、爱国等就是它的内容。人格要素属于观念的范畴,有着鲜明的印记。而个性特质的差异,又使它的表现形成各不相同。

⑵身心要素。身体的健康和功能的健全,既有先天的遗传所得,也有后天的训练。心理状态并非纯属精神的东西,是与身体的机理及其健全状况密切联系的一种自我平衡的调节体系。

⑶智能要素。知识和技能就是它的内容。它关系到培养目标最终成为社会效力的方式和手段的根本问题。智能是成才的硬件,与先天遗传及其潜能有联系,也与后天获得的学历与阅历等密切相关。

⑷三个素质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人格要素占有主导地位。它对智能要素的推进或抑制,获取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它也决定着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怎样的方式在社会中应用。人格要素是身心要素,存在和发展的理性背景,素质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受教育者实现人格,智能和身心三要素的平衡综合与和谐统一。

1.3、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⑴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情,还要具有现代人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有进取意识而非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要有民主精神、守时惜时;要将只顾师不顾生的尊师改革为师生的互相尊重;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并且要具备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研究能力,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⑵普及现代化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信息闭塞、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反复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关键。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科研的支持,有赖于现代教育理论的普及。普及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⑶转变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是予以教育。”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全面育人放在重要位置。“应试教育”只注重片面灌输应试科目的知识,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是:

①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格伊指出:“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②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的多些。”

③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群体意识,要使学生不仅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且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关心”。

⑷转变学生观。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①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包括自尊、自主、自律等内涵丰富的主体性。实践证明,最好的调动就是令其理解和参与,转变“被教、被管、被考”的被动角色,树立“课堂主人”的意识。

②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决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确认学生是发展自己素质的主体,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1.4、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环节。强调以“整体性”原则指导课堂教学。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要求教师从备课到讲课,要从知识、能力、道德、习惯等方面教授和培养,全方位地考虑一节课的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进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在教训内容上,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节课、一课书和本单元或全册书的关系,明了所教内容在知识的整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做一名“清醒”的课堂教学者。在教学关系上,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要学中教,教中学。

⑵课堂教学“活”起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地去体验、去获取。我们的做法是:

①注意师生共同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愿望,主动去探索。

②教师们在课堂上坚持“无错原则”,即学生有时说错了或行为“越轨”了些都是允许的。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毫无遗憾地坐下。

③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肯于提出问题,甚至能向老师质疑。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积极探索的学习品质。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角色”意识,注意调整好个人情绪,精神饱满地上好每一节课。

④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课堂学习的过程,决不只是少数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而是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全过程来。

⑶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要认真考虑全体学生干什么,怎样组织全体学生的学生活动,并注意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考虑不同水平的学生参与的程度。对一些学习后进生要给他们创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上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入情入境,真正在思维上参与、从情感上参与。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即使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给予正确的、积极的评价;教师要看到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成功”标准;教师要关注不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特别是对“学习一时困难生”,更要在他原有的基础上看到进步,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⑸加强课堂训练。教师们一方面注意将课后作业或有关练习有机地设计在教学环节中,另一方面“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练习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再一方面注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加大训练密度,增强训练兴趣,提高效率。

总之,素质教育致力于全体公民素质的全方位的提高,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其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2、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契机

原作者:北京景山学校分部

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或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近年来专家的论述有很多。通过学习,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素质教育:它不是单一的学科教育,不是给学生上一门名为“素质教育”的课,而是教师要将素质教育的观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的一种思想、一种强烈的意识和切实的行动。它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天赋条件,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其在基本素质方面打好基础,为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素质教育急待实施,关键是要发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作用,把握契机,巧妙施教,努力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2.1、营造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⑴我国自古就有教育者提出了“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观点,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现代教育的观点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中去主动学习,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⑵由于计算机课需记忆的知识点不多,即使有也大多融入了操作中。所以学生上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记笔记或发少量的讲义。没有了教材,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缺少了教材这个“拐棍”,课堂听讲也更加认真了。

⑶为了让课堂处于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状态,更好地建立“师友型”的师生关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是好办法。单一传统的“讲授棗接受”式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课并不适合。操作性强的内容就采用“示范棗模仿”式教学;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运用“提问棗讨论”的形式,在遇到疑难时,可以互相讨论;在“引导棗探究”模式的运用后,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得以发展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

2.2、巧妙把握课堂时机,有的放矢地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批评、惩罚等生硬式的教育只可能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

2.3、寓德于教进行思想教育。

⑴未来占世界第一位的挑战是什么?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的发展,而是德育问题。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点。如果能巧妙进行,让学生把老师的教育当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这不仅避免了说教惩罚式的生硬,对学生也确实有帮助。

⑵我校三年级正式开设计算机课。由于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接受过数学光盘辅助教学的训练,部分学生有这样的印象:“上计算机课=做数学光盘=玩游戏”。且多数孩子存在着小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图舒服、学习上怕苦怕累、缺乏上进心等。尤其是在练习指法时成绩不好就表现出烦躁情绪,练了没几分钟就说累。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程安排上做了适当的调整,并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教导学生:熟练的指法如同做好数学光盘中题目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练好了指法,不但做题能够提高速度,对于今后的学习也有重要的意义。快速而准确的指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切合实际的教导,浅显易懂的道理学生能接受,练习主动性逐渐提高,熟练程度也不断增加。在班级指法竞赛中,很多同学有了进步,他们都体会到自己劳动的收获,对练习有了很大的促进。

2.4、自学能力的培养。

⑴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追求的较高目标,然而使学生真正地具有自学能力还需教师精心的培养。计算机课的一个特点是:知识的一致性与操作的多样性并存。例如在WINDOWS操作的教学中,窗口操作就涉及到单击、双击、拖动三种情况。一旦上机练习,情况就会各有不同。教师往往要对不同界面的操作一一讲解。时间用了不少,效果也不一定好。WINDOWS操作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它特有的图形化界面让学生乐此不疲,特有的“帮助教程”提供了自学的机会。

⑵我及时抓住这一机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先提出一些操作中常见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随后“看帮助学操作”。通过帮助文件,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进度,边读边练习,对自己不熟悉的操作可以反复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在做适当的补充,学生不但对操作熟练多了,而且也由此掌握了自己学习、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2.5、创造性的激发。

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如果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还有距离。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匠人”,而是“创造者”。这使得计算机的教学有了更新的境界,同时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LOGO的课程中,力求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⑵基本命令和基本图形是LOGO授课的重点。但是基本图形形式单一,学生在练习是缺少兴趣。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基本图形的学习中有所创造呢?我想了一个“抛砖引玉”法:先给出几个基本图形或基本图形的简单组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结合生活中的观察,尽可能地利用这些基本元件做画,对图形进行深层次的加工。除此之外鼓励他们去想别人没想到的物体,做别人没做过的图形。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做完了简单的还要想复杂的;画出了“黑白”的还要画“彩色”的。我也根据学生的要求不断变化授课范围和深度,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与他们这种强烈地求知和创造形成良性循环。

⑶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全体教师都在力行的一项任务。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的闪光点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也要不断发掘潜力,把握契机,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3、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

原作者:赵 洁

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教与学的统一体,作为教师应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只有搞好教学中的双边活动,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个性差异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能力都得到培养。根据小学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素质,在提高教学效益上,我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和实验,而后深深地感到: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是解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那么,这一矛盾应该如何解决呢?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兴趣往往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品质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创设情境、激发动机是指在教师创改问题的情形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浓厚的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求知识、研究规律、掌握方法,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以至学好课程。

3.1、阅读、讨论、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讨论阅读时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又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并且和学过的知识有内在的联系,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⑵在教学(雷雨)一课时,我就很好地运用了以前学过的自然知识,让学生们讨论“闪电和雷声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学生本来就对这一自然现象很感兴趣,通过讨论,我再稍加引导,学生就被课题《雷雨》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由得他不去探索新知识。这样的讨论,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

⑶在学生读议时,教师还要深入学生中去,和学生一直探讨问题,了解各层次学生在读议过程中的质疑,对学生所提所议问题,不要予以正面解答,而是进行相机诱导。启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读议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既有所认识而又不完全认识,即形成了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2、精心设置问题,发展学习兴趣。

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经过“好奇-求知-爱好-入迷追求”的过程之后形成的,教师要设计便于学生学习的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关键的知能点。

⑵教师在讲读时,通过学生的口答、笔答、发问等方式,把握他们的接受程度,发现他们的难处,及时调整讲读方法,提出问题等。学生便带着问题学,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探索知识奥秘的兴趣。

⑶我在教学《黄山奇石》第二段时,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黄山奇石》第二段介绍的是“仙桃石”,未讲之前,我先让同学们看“仙桃石”这幅图,提问:“图上画的这块石象什么?”学生回答象《西游记》里给王母娘娘祝寿的仙桃。只这一问一答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3.3、联系新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⑴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以原有的认识结构为基础、不断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来实现的,利用已掌握的旧知识来建立新知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⑵教学中,以旧导新,自然过渡,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边读书边思索,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益。复习已有知识,逐步引出新知识,使学生感到学有源、思有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探求知识的内涵和联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4、听课、作业、复习、巩固学习兴趣。

⑴听课要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脉络体系,听出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听出重点、难点和关键;同时,听课是一个解疑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反复论证,最终把问题、疑点全部消化。

⑵作业着重培养学生独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过程中遇到难题学生通过思考,利用学习工具独立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作业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典型问题和点、面的训练。

⑶复习不是孤立进行的,贯穿在学生感知、理解、运用、检查各环节中,“温故而知新”指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再现旧知识,重要的是在于把学过的知识重新组合,或者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中应用理解旧知识。

⑷巩固新的知识结构,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学生自己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归类,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系统化、科学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

⑸通过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热爱以及想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主动精神,便能主动进行学习,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以上仅是我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点儿肤浅的见解,有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中研究、探讨。

4、课堂实施素质教育三要义体会.

                 原作者:张新荣

素质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这也就是素质教育的“三要义”。当前,我们在教育转轨起始之期,必须抓住“三要义”不放松,抓住贯彻这三项内容,就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把握方向,明确任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于素质教育三要义的意义我有深刻的体会。但是在贯彻和落实想法、计划时,既收获了一些成功和进步的喜悦,还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

4.1、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个性教育。

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使每个学生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自己在思想上明确认识,转变观念,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⑵在教学中,坚持杜绝“一刀切”的做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爱好特点,采取差异性分层次教学,突出个性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

⑶基础较差的同学,我就注重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生字解词,背诵默写等,课堂设计一些简单问题提问他们,给他们机会,并给于一定的关心和奖励,增强自信心。给程度好的同学一些拓展,通过这些时间的考察发现有很大的进步。

⑷有些同学还是没什么进步,怎么对待这一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如何来要求他们?如何使他们确实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如果对他们采取课堂上的单独布置,那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格格不入,对于有难度的知识也不会去检查他们,害怕会耽误时间,从而影响到整个课堂的进程。这个问题我一直很苦恼,自己目前也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4.2、坚持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⑴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做到开课标准化。狠抓课堂教学,做到教学规范化。课堂教学必须牢牢抓住教学常规不放松。备课做到“三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抓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把握“两法”(教法、学法);克服“三脖(教态病情绪并语言病);提倡学、思、乐、摈弃“三重”“三不重”(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思、重管不重趣)。搞好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

⑵课上我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课堂上禁止满堂灌的简单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赏析体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听、说、读、写、思的全方面发展。课前拿出五分钟让学生上台讲故事、读课文、说新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课上多读,在读中既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朗读水平。

⑶在教学的过程中,力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使学生对于知识有一个综合性的理解,能够把他们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把德育、美育等运用到教学中,比如在学习了第三单元关于爱国的文章和诗歌后,组织学生进行《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把爱国之心用笔、用口、用行动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弘扬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⑴要达到这一目标,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改革教学方法,把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原则落到实处,充分弘扬主体精神,上课须变“灌输”为“引导”,变授知识为教方法,强调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发展。第二,实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差异性教学,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特长培养,让学生的优势天赋得以充分发展。

⑵既重视教学结果,也重视教学过程,给学生留下全面发展的空间和创造特长发展的环境,让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与学生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会设计问题。平时教学中不仅仅完成我布置的问题,还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全班范围讨论请教老师解决。利用写日记的形式多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抒发心中感情,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落实三要义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三要义”,努力去克服困难,挑战机遇,争取更好的成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